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197章 张合的投敌之谜(上)

阿瞒最终也没能满足绍宝宝的愿望。

那或许是阿瞒的错,也或许是绍宝宝的错。

阿瞒错在他无法获得超出时间线的出装速度,在绍宝宝病亡前攻陷邺城。

绍宝宝错在失去争霸天下的雄心后,太快的衰弱与病死。

可直至临终前,绍宝宝也不曾放水。

他竭尽所能的维持着自己的势力,维持着麾下的平衡,尽量保持着自己的实力与阿瞒对抗。

就仿佛他与阿瞒并不是在争夺这个天下。

而是在黄昏前的庭院中,于一树茂密的梧桐下,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手谈。

他不会相让。

因为在初相识的时候,他便犯过这种错误。

那时生性跳脱的阿瞒并不擅长弈术,所以总是轻易的被他击败。

他很喜欢这个刚认识的朋友,很害怕他会气恼,所以刻意的相让了。

阿瞒终于赢了一局,他以为阿瞒会开心。

可是,一直挂在阿瞒唇角的一份满不在乎的笑容却消失了。

绍宝宝迎来的是阿瞒朝他面门挥出的一拳。

正中鼻梁,他鼻血长流。

突遭重击下他也恼了,扑上去便与阿瞒厮打。

他毕竟痴长几岁,身量尚未长足的阿瞒不是对手。

但打完之后,阿瞒却朝他咧嘴笑了:

“为友便要这般,互相毫不留手。”

“惯于让人,是瞧不起谁?”

他呐呐的回嘴:“哪个曾相让与汝?”

结果阿瞒又恼了:“你辱我愚乎?”

扑上来又与他厮打在一起。

从那以后,与阿瞒相争,他便从未留过手。

两人直到筋疲力竭,各自躺倒在地上。

身上衣袍均已稀烂,彼此鼻青脸肿。

却不约而同的忽然同时放声大笑。

习惯谨言慎行的他,那一刻胸襟间突然涌出一股此生从未有过的畅意。

自那日起,阿瞒带着他横行京师。

与浪荡年少群殴,偷窥娇娥沐浴,甚至掳走黔首家新嫁娘奸淫。

“休要惊怕,吾等只须不被人当场锁拿,无人敢寻至门楣,家中此等颜面尚是要的。”

同样身为庶子的阿瞒如此告诉他。

那段时间,他跟着做尽了此生从未曾想过的恶事。

但是却觉得畅快。

他总觉得是阿瞒带给了他幸运,因为正是与阿瞒相识后,小叔袁隗找到了他。

与他一番深谈,告诉了他族中决定。

他曾经愤恨过,可后来又觉得那是一个机会。

否则袁家的支持永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他结束了他的浪荡生涯,重新恢复了原本谨守礼节温润有礼的模样。

只是却不再拘谨,胸中自有一股敢于天地赌一局的豪情。

再遇见阿瞒作恶,他总会笑骂一句:“汝却又在胡闹。”

阿瞒咧着嘴跟他笑:“装甚,汝初经人事几许时某都知。”

不管如何,他们的友情从未变过。

只是那时的他们又如何能想到,有一天他们竟能以天下为棋局,酣畅的对弈这么一回。

这一次,他并未留手。

他差点赢了的。

但他终于还是输给阿瞒的那股子狠劲了。

他从小就觉得自己缺乏的,阿瞒身上那股子横起来可以不管不顾的狠劲。

即使他再努力的去维持,他麾下的恶斗仍旧滑向彼此为仇寇的方向。

曹袁之战的转折点,虽然多被归于乌巢之战,实际是在张合、高览的倒戈。

《魏书 张合传》:(袁)绍但遣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乌巢起火后,张合“率重兵攻太祖营”,可知袁绍将剩余精锐孤注一掷,尽拨于张合麾下。

同时按《武帝纪》记载,“绍众大溃”是在“张合降曹”之后,二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合是河北名将,袁绍集团的台柱子,他的临阵叛乱,绝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

其中郭图,是张合倒戈的关键人物。

《魏书 张合传》中记载:(郭)图惭,又更谮(张)合曰:“合快军败,出言不逊。”合惧,乃归太祖。

然而按《魏书 武帝纪》与《魏书 袁绍传》,张合降曹实属主动,与郭图进谗言毫无干系。

南朝范晔编撰《后汉书 袁绍传》时,亦不曾提及郭图,仅说张合、高览“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

《张合传》相关记载,明显与常识相悖。

张合已经领兵出击,未曾返回袁绍大营,他是如何得知郭图进谗的?

清代学者姜辰英曾指出,郭图在此事件中的相关记载,必出自张合家传(即《别传》),实属“自文其丑”。

也就是说,张合在撒谎,他栽赃郭图进谗言,是伪装自己不得已,为自己的主动投降找借口。

但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疑问:

张合一看到淳于琼兵败乌巢火起,马上就想投降了。

这不就是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了?

难道他真的仰慕阿瞒已久?

那他说出来不就完了,顺便还能拍阿瞒一记马屁。

又何必等乌巢火起,何必造谣郭图进谗呢?

搞到他多不情愿似的。

曹老板阿瞒可不是个心眼儿大的人,这不是作死么?

有人说战争已经持续一年有余(199-200),且当时已经是冬季十月。

袁绍所占的冀、青、幽、并四州,纬度都较高。

相比于曹操治下的兖、豫、徐诸州而言,气候会更加寒冷。

因此面临的过冬问题也便更加严重。

所以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军的最后希望。

以至于乌巢火起击溃了张合最后的心理防线,让他觉得不投降就没有活路了。

这也与常理不符。

就算储粮尽毁,军中最起码也会常备三日到十日之粮。

总不可能每天埋锅做饭前才跑去乌巢运粮,运来了大家才做饭吧?

所以就算重兵攻营不下,袁绍军也有缓缓退去的时间与机会。

古代作战,粮尽兵退是常理。

没有任何一种出征,会穷尽属地储粮。

退回冀州境内,怎么着都会有军队就食的办法。

何至使掌握七八万绝对优势兵力的张合,要迫不及待的投降只有一两万疲敝之兵的阿瞒?

兖、豫、徐诸州虽不如冀、青、幽、并四州寒冷,却也暖不到每年多熟一季粮食的地步。

他怎么就肯定阿瞒那边能有足够的军粮?

仔细梳理《张合传》,会发现极为隐秘血腥的一些事实。

张合降曹后,被“授以众,从攻邺”。

张合统率袁军精锐,麾下本就不乏部曲,如何需要被曹操“授以众”?

降曹后,张合部曲已被尽数褫夺。

这些部曲哪儿去了呢?

《魏书 袁绍传》记载,张合降曹后,“袁绍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

张璠《汉纪》与《后汉书》记载,袁绍降卒被杀八万。

《献帝起居注》记载,袁绍军被斩首七万。

《资治通鉴》也取七万之数。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也称“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明确使用了“坑”的字眼,可知不是阵前交锋,而是事后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