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176章 科试奠基人才体系

是他自己亲爹贪慕权势,找着汝阳侯唐衡求的亲。

唐衡未曾事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照顾过他们荀家。

唐衡倒了,也没怎么连累他们。

倒是他们家那些长辈,他爹求亲的时候不拦着,等他岳父死了却嫌弃起人家的宦官身份。

生生用冷眼磨折死了唐氏。

要说起他被人讥讽,那不是他爹替他找的么?

求亲的时候就该料到有这一节,关人家姑娘什么事儿?

这么一想,荀彧倒觉得过意不去了。

顺带又想起自己幼时那位大自己十多岁的妻子,带着自己玩耍的往事。

是个很温柔的人呢!

荀彧要说功利是真功利,但他不怎么缺德。

想明白此节之后,把膝下的儿子过继了一个算在唐氏名下。

这才带着儿子去唐家请罪,很是挨了几顿唐家长辈的臭骂。

但他致歉请罪之意甚笃,一来二去唐家这边的态度也就逐渐软化了。

关键是荀彧愿意把一个儿子过继算在唐氏名下,这意味着并无所出的唐氏以后是有人祭奠的。

那时候的人,对于死后有没有后人祭奠看得比生前遭没遭罪更重要。

所以虽然还是不给荀彧好脸,但对他算作唐氏名下的儿子极好。

慢慢两家也就恢复了走动,依旧算作亲族了。

有唐家的女眷进宫,把这件事当做闲话说给了唐妃,唐妃对荀彧印象也改观了。

顺带着枕头风又吹给了庚哥。

庚哥这个耳根特别软的咸鱼昏君对荀家也就没那么厌恶了。

其实厌恶也不影响啥。

他上辈子还特别厌恶他爹的一个助理呢。

就是不喜欢,觉得特别会算计又特别有野心。

但听说那哥们儿能力特强。

他要有机会继承他上辈子那爹的财富帝国,那哥们儿他是要重用的。

给他大权又如何,反正股份在自己手里。

按照庚哥当初想的,股份分给那哥们儿一些让他控股都不要紧。

他那心脏爹知道他这么想怕是要气死。

庚哥觉得只要自己手里有干股能分红够自己混吃等死就行。

上辈子他敢,这辈子他不敢了。

因为上辈子那哥们儿不至于弄死他,弄死他股份也到不了那哥们儿手里。

这辈子不一样,没股份这说法,说弄死他就能让他啥都不剩。

但有这资格的也就他那憨批弟弟。

荀彧没多此一举拥立他那憨批弟弟的必要,再功利些他再厌恶也不至于难为。

又是他那心脏爹教的,上位者用人不能凭自己好恶。

他心脏爹什么都教给他了,就是教不会他积极和上进。

荀家子弟科试表现果然很出色。

后世原本这种考试叫科举,是因为它是用来取代察举制度的。

九品中正制和之前的选士都是察举。

察举就是观察并举荐,你到什么地位就有资格观察和举荐什么人才。

科举就是分科用考试举士,包括很多不同考试科目的内容。

譬如有秀才科、明经科、俊士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等。

进士科、明经科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点。

唐代科举面向整个社会,科目多达一百多科,你觉得你擅长哪方面就考相应的科目。

但不糊名,所以判卷的看人下菜碟是常有的事。

宋初科举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孝弟力田科、奇材异行科,文武材干科等。

这个时候就开始糊名了。

并且不乏是临时起意的科目。

譬如宋太宗过生日时曾设“日应百篇科”,要求应试者一日内作诗百篇。

那当然是考谁马屁拍得好。

宋仁宗时期,定其名曰贤良方正。

分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才任边寄科六科。

后面又应司马光上书增加了十科。

到明清科目差不多基本定型。

明太祖朱重八洪武十三年,“别置四辅官,命天下举山林之士”。

“其科曰聪明正直,曰孝悌力田,曰贤良方正,曰文学术数。”

从此选士的科目就定在这几科范围内。

明代还有一科叫“不求闻达科”,这科宋代也有,“然非有司所敢举也”,也不常设。

明朝陈静诚、吴康斋、陈白沙都是从这一科出身的。

清袭明制,主要的也就那四科,但也有个特殊的科。

为了分化瓦解为明朝守节的遗民文人,康熙时搞了个“博学宏词科”。

那些“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纷纷离开隐居多年的山林前去应试,被人嘲笑为“一队夷齐下首阳”。

这科录取的多是老年人,也被当做对屡试不中文人的“恩科”。

嘉庆时,山东人王服经八十四岁被录取,入翰林。

还有个叫王严的八十六岁考中,可惜年纪太大,“未及殿试卒”。

所谓八股文是指应试文体,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有点像论文格式,但要求更多更僵化。

并不是指参加科考的所有人都考一样的内容。

这是现代人所容易被影视剧误导的地方。

但庚哥这边儿玩的被叫做科试,是因为他的举和试是分开的。

举还是举荐,其实就是各县的资格审查,重要性被降低了。

试最初是统一计算成绩择优选择,跟现在高考差不多。

分成算、经、理、法四门考题,又因为庚哥不懂乱叫,卢喷喷他们把这四门考题理解为四科,所以叫成了科试。

后来又根据需求分成了选取农田科、营殖科、文吏科、律法科四种方向的人才,这才名副其实。

考试内容当然也有相应的改变。

说就是开应试教育之先河,让大汉士子原本自由奔放的素质教育变成了以考试为目的。

让我们鄙视这个咸鱼皇帝。

但说到素质教育,没有统一的选材标准,大家不学相同的内容,没办法站在同样的起跑线考核资质。

到老美那种推荐信模式,等同又回到了我们玩儿剩下深知其弊的举荐制。

弊病你们懂的,阶层固化名气为先。

寒门要么给人当狗当门客,否则没办法出头。

荀家子弟倒是很适应,荀攸考的文吏科,这会儿已经是粮行系统里头一个重要小官僚了。

由于重视了算学,荀家子弟不少考入了营殖科,被选派到各地皇商行会当办事员。

倒是荀彧觉得最适合自家子弟的律法科,少有子弟感兴趣。

有人发现,营殖科有好多内容,都是皇商行会的货殖讲座里头提到过的。

所以很多士子争相去听皇商行会的货殖演讲。

但各地皇商行会的演讲和讲座良莠不齐,又数河东安邑有卫览坐镇的河东皇商总会演讲最为精辟。

不知不觉,河东商学院已经初具雏形。

正如荀彧所预料的,越来越多的豪族世家子弟,发现考中了基本也都是去各处当小吏。

升迁缓慢且苛刻,所以豪右子弟明明考中,做过一阵却大多弃职而去。

科试慢慢变成了以寒族士子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份小吏工作也挺满足。

荀彧冷笑,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错得多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