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宁随传>第66章 接应羌、胡

姜维已经回到了朝廷,向朝廷禀报了汶山平叛的一系列情况,并认为此次平叛,廖立可居首功,还夸赞廖立意气不减当年,言谈自若,请求朝廷再次重用廖立。然而经过一番商议下来,朝廷大多数人都认为廖立恃才傲物、目中无人、难以相处,不利于朝廷内部的团结,于是否决了姜维的提议。不过好在最后还是赦免了廖立先前的罪过,允许其返回蜀地。然而廖立听说后,却十分不满意这个结果,脾气一上来,说什么也不肯回去,最后便在汶山郡郁郁而终。他死后,他的妻小才返回了蜀地。

却说姜维回到了府外,正好碰上了句扶和宁随。姜维让句扶先回去,自己有话要和宁随说。句扶于是离开了。

姜维带着宁随来到了偏厅。姜维径直坐了下来,并让宁随坐在自己对面。宁随跟着坐了下来,听姜维说:“听说孝兴刚开始攻打汶山帮的时候,折损了不少人马,后来你为他献上一计,让他大获全胜,是也不是?”宁随点了点头,补充说:“我那计策他只用了一部分而已。”姜维又说:“这我知道,不过你小小年纪,能想到这样的计策,也算是不错的。怎样,有兴趣拜我为师吗?我会将我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你。”宁随“啊”了一声,觉得不可思议,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作答。姜维说:“你不用觉得不可思议,你之前给孝兴献上的那一计足以能够证明你的聪明才智,若是再加以名师指路,将来必定大有作为。更何况,我对外宣传你是我的幕僚,若你每次都在会议上一言不发的,岂不惹人嫌疑?”宁随刚想回答,姜维又说:“你不用急着回答我,我给你时间,你好好想一想吧。”说完,便离开了,只留下了宁随一个人在偏厅。

过不多时,宁随也起身离开。宁随边走边想着姜维刚才的话。虽然姜维绑架了他爹和陆展,但是宁随却是十分从心底里佩服姜维的忠心为国以及他的武学才智的。宁随想着刚才的话,不免有些心动。正想着,转角处却撞上了一人。宁随和那人都互相撞倒在了地上。那人迅速爬起来,冲着宁随吼了一句说:“你谁啊,走路不长眼睛。”说完,急匆匆地离开了。宁随看着那人,却不认识,心想:“他是谁啊?”便好奇地跟了上去。

那人在姜维府里边乱走了一通,来到后花园,看到了姜维,才说:“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了。”于是对姜维说:“将军,可找到你了,有好消息来了。”此时宁随也跟了上来。那人看见宁随说:“小孩子到一边去。”姜维阻止说:“赵统,你不用担心,他是我的幕僚,你有话但说无妨。”赵统上下打量着宁随,显然是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不过随后便对姜维说:“将军,我听从你的要求,时刻打听着北方的消息。现如今,总算有了机会了。”姜维听了,也十分高兴,问:“哦,是吗,什么机会?快快说来。”

……

第二天早朝,姜维便在朝堂上请求北伐。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除了姜维和费祎外,众大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总体上还是反对的大过同意的。姜维等他们说完,才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根据可靠消息,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胡饿何烧弋、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响应叛魏。如今壅凉大乱,这正是我等北伐的大好时机。”刘禅听后,立马问费祎说:“大司马刚才一言不发,莫非另有主意?”费祎听闻,出列说:“陛下,北伐劳民伤财,于国不利;加之壅凉之地有郭淮镇守,虽有羌胡叛乱,但以其之能,相信肯定会迅速平定这些叛乱,到时候这些羌、胡族人定会无家可归。所以,以臣愚见,不如让卫将军率领偏师一万北上,迎接这些羌、胡族人,使其投靠大汉即可。”刘禅听后,又问姜维:“卫将军觉得如何?”姜维心想:“我虽然与文伟共同执政,但是终究是以他为主,眼下还是暂且答应他为好。”于是说:“大司马所言有理。”接着姜维又想起了廖立之前说过的话,不禁想:“公渊之前说的那些话,莫非也是考虑到了文伟这一层——唉!我本来以为文伟再怎么保守固执,也不会放过这次大好机会的,看来我还是小看了他的保守和固执了。”

刘禅听了姜维的话后,点了点头,对众大臣说:“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那就退朝吧。”退朝之后不久,朝廷就下令姜维率军出陇右接应羌、胡族人。

姜维领命出发,抵达汉中,便召集诸将商议。柳隐出列说:“将军,今早收到消息,饿何等人派人请求我等出兵相助,使者如今已在门外。”姜维点了点头说:“请使者进来。”不一会儿,一名羌族使者走了进来,拜见了姜维,接着向姜维递上了降表。姜维接过降表,大约看了一遍,见降表上的大意是说饿何、烧弋、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人愿意投降大汉,请求大汉发兵援助。姜维看过后,对使者说:“贵使请转告诸位大王,叫他们放心,我大汉即刻发兵援助。此外,还请贵使转告诸位大王,若其起兵失败,可来投靠大汉,大汉愿意接纳诸位大王。”使者听完,道谢离开。使者走后,姜维对众将说:“事不宜迟,我等即刻出发。”于是率军出发了。

当天晚上,宁随找到了姜维,见姜维正全神贯注地看着行军地图,不便打扰,于是等候了好一会儿。姜维注意到后,便问宁随到此有什么事情。宁随说:“姜老先生,你既然已经开始北伐了,那是不是可以放了我爹和管家。”姜维摇摇头说:“眼下还不是时候。”宁随急了,问:“那怎么才算是时候啊?”姜维说:“你先不用着急,反正我也不会伤害他们的性命的。”宁随说:“可是我终究是不放心。”姜维见状,于是转移话题说:“行了,你先不用想这么多些。倒是我对你说的那件事你考虑得如何了?”宁随想了一会儿,还是点头答应了。接着,宁随又待要说宁直和陆展的事情时,却被姜维拉着看行军地图。姜维说:“那正好,你看这里,这些是羌、胡族人的军队;这些是魏军的军队;这些是我们的军队。”一边说着的同时一边用手指点。然后又介绍起了汉、魏、羌、胡诸军的实力,并问宁随说:“如果是你,你觉得眼下该如何是好?”宁随只好无奈地看着地图,不知不觉中便仔细着思考了起来。

宁随看了好一会儿,才说:“我知道了!”姜维问:“你有什么好主意吗?”宁随伸手指了一处地方说:“就是这里。”姜维跟着宁随的手指看了过去,见宁随所指之处是“枹罕”,明白了宁随心中所想,心想:“果然聪明,不过……”姜维清楚宁随想干什么,还是问:“枹罕,这里怎么了?”宁随回答说:“姜老先生,枹罕是我们接应羌、胡族人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领兵配合这里的羌、胡族人守住这里,我们就能可以成功接应羌、胡各部落了。”姜维点了点头,对宁随说:“不错,你这般年纪,能够见及到此,也属难得。只是,这样子也只是能够成功接应羌、胡族人而已。这些羌、胡族人对于魏国而言,早已经是弃子,接应魏国而言没有什么损失,对于我们帮助也不大。”宁随不解,问:“可朝廷不是下令让我们接应他们的吗?”姜维说:“朝廷是这么下令的没错,可如何接应,怎么接应就是我们的事了,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宁随于是又问:“那姜老先生你打算怎么做?”姜维说:“这些羌、胡族人不必理会,他们失败了必然会来投靠大汉。而我们则趁着羌、胡各族与魏军胶着之际突袭此地。”说着,用手指向一处,宁随看过去,是一个叫“为翅”的地方。宁随看到后说:“这里,这里你说过,是魏军驻扎的地方。为何要进攻这里?”姜维回答说:“你问得好。此处驻扎的将领复姓夏侯,名霸,乃曹魏已故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次子。其麾下虎豹骑,是整个曹魏最精锐的部队。若是能将这支部队打败,他日真正北伐便可减少不少阻力。”宁随疑惑地说:“可这虎豹骑既然是最精锐的部队,又怎能被我等打败。”姜维说:“马儿虽好,可惜遇上的不是伯乐。虎豹骑虽然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但是领军之人是夏侯霸,我曾与他交过几次手,他统率无方,有勇无谋,必可轻易破之。”宁随于是问:“姜老先生可有什么办法?”姜维没有回答,而是仔仔细细地告诉了宁随夏侯霸的性格,紧接着又对宁随说:“今天天色已晚,你回去好好想一想,明早升帐议事时告诉我你有什么办法,我再告诉你我的办法。”宁随于是先回帐歇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姜维召集众将升帐议事,没有提及昨晚的事情,而是先问众位将领对接应羌、胡族人有什么看法。句扶首先出列说:“将军,敌众我寡,虽有羌、胡助阵,终究不是魏军对手。所以依某将之见,当派人迅速面见个各路羌胡首领,对他们言明利害,然后安排他们迅速入蜀。”姜维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句扶入列后,又有一人站了出来,对姜维说:“孝兴所言,甚是有理,我等兵力只有万余,即使和羌、胡兵马加在一起也不敌魏军,只能说服羌、胡首领和我们一起撤退入蜀,方为上策。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很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魏军是不会给我们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迅速出兵,占领枹罕。枹罕是我们接应各路羌、胡首领的必经之处,也是唯一的通道。若是我们占领此处,再配合当地的羌、胡族人一起防守,尽量地拖延,这样的话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说服各路羌、胡首领撤退了。”说话之人正是赵统。姜维听了赵统的话,也不置可否,又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问了一遍,无人出列,大都同意句扶和赵统说的话。

姜维见无人出列,于是便开口对众人说:“孝兴,赵统,你二人所说固然不错,只是这样一来我军并无甚获利。相反,我们还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安置整顿这些羌、胡族人。因此,我认为这些羌、胡族人我们暂且先不去管他,让他们和魏军消耗,等他们失败后自然会投靠我们。而我们应该趁着这段时间前去攻打在为翅驻扎的夏侯霸。夏侯霸麾下的虎豹骑是从曹操时期就开始存在,是目前魏国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的存在,始终是对我大汉的威胁。我们应该趁着领军之人无用之时,将这支部队给消灭掉。否则若是换了一个厉害之人来统领这支部队的话,那将会是我大汉的巨大不幸。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表面上装作声援羌、胡族人,实则暗地里取道为翅,进攻夏侯霸!各位意下如何?”众将领自然没有异议。姜维看后说:“好!那么各位可有什么主意打败夏侯霸吗?”说完,直接点名了宁随。

宁随被姜维点名,只好出列。宁随昨晚在营帐里边想了好一会儿,才想出了办法。于是当下对姜维说:“姜……”宁随本想说“姜老先生”的,但突然想起姜维要求过他进了军营后要改口叫将军的。宁随停顿了一小会儿,立刻改口说:“将军,我倒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姜维说:“哦,是吗?快快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