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我靠种树称霸万界>第90章 大清的朝令夕改

听着多尔衮的怒斥,大臣们全都不敢说话。就是此时有建议的人也都不敢站出来表现。因为没有人的意见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番怒斥之后,看着一个个不敢言语的大臣,多尔衮下令砍了几个他眼中的酒囊饭袋后,也只能自己把火气暂时平息下来。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救援被围困的十数万军队,同时也要想办法对付这突然出现的六十五万敌人。

但显然,这两个当务之急都很难解决。

想救援被围困的十几万军队,最少也要三十万的军队去救援。

三十万军队大清虽然还能从各地抽调出来,但这只是救援的最低标准,也是大清现在能挤出来的最大限度,而三十万军队去了,也很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若是救援出徐州的军队,还能兵合一处,四十五万对六十五万,勉强与敌人的六十五万军队僵持住。可要是救援不到,或是徐州提前失守。那么很可能这些前去救援的军队也会被敌人消灭掉。

可要是不救,不仅要损失十几万军队,全国军心和士气也会大受打击,敌人继续进攻,可就更难对付了。

第二个当务之急更难实现。

如果能够成功救援徐州的十几万军队,那么从各地再冒险抽个十几二十万的兵力还能与敌人一战。

可如果失败,并且去救援的三十万大军也损失掉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大清必须顾此失彼的去抽调各地的军队与敌人抗衡。届时吴三桂等不安定因素恐怕会趁此机会落井下石,很多积怨巨大的地方也会脱离控制,还有南明,也必然会趁机反攻。

这一刻,多尔衮甚至已经后悔下达剃发令了,敌人抓住了这个百姓对大清积怨最大的时机发难,无疑是把刚刚建立的大清推到了独木桥上,踏错一步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看着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众多大臣没有一人开口的,多尔滚也只能自己开口问道:“众爱卿可有救援之法和破敌之法?”

“·····”

闻言,众大臣们都选择了低头看着脚面。

现在的局面,他们虽然有些建议,但都是些冒险的办法。此时若说出来,出现坏的情况,他们也逃不了被问责。

看着这些大臣们的样子,多尔衮也是无奈,只能再度发了一下火,然后开始点名询问。

直到这时,见多尔衮有要再砍人的架势后,被点名的大臣才硬着头皮说出了他们的建议。

被点名的范文程硬着头皮说道:“摄政王,微臣觉得,可先抽调吴三桂的部分兵力前去牵扯敌人的主力,同时抽调各地军队去救援。”

这个办法很冒险,如果吴三桂与敌人合谋的话,绝对是背后的致命一刀。可如果吴三桂没有与敌人合谋,那么就是一箭多雕,既可以让吴三桂去牵制敌人,又能消耗吴三桂的力量,还能救援被围困的军队,也能少了一个大清的后顾之优。

闻言,多尔衮沉默了。他现在敢冒这个险吗!吴三桂虽然反叛了大明,投靠了大清,但并不忠诚,大清不放心吴三桂,吴三桂也知道大清不放心自己。

更何况现在敌人的势也很大,而大清又被推到了独木桥上,吴三桂不可能看不出大清的用意。

犹豫了一番,多尔衮问道:“你有何办法说服吴三桂?”

闻言,范文程思考了一番,也是为难起来。

若大清没有执行剃发令,百姓积怨不大,大清依旧势大,能从各地调集大军,他也能借势说服吴三桂出兵,不怕吴三桂反叛大清。

可现在,百姓积怨巨大,吴三桂的军中同样积怨很大,各地都可能在此关头起势,大清难以抽兵,已经是被推到了独木桥上,有着被倾覆的危险。

所以对吴三桂来说,坐地起价是最起码的,也是最蠢的,两不相帮看清局势为中,甚至是反叛大清也有很大的可能,一旦反叛,对大清来说,绝对是火上浇油,甚至是倾覆大清的关键。

不过他们现在尚且不知道。而他们也倾向于去说服吴三桂。

范文程想了一番后,说道:“吴三桂已经反叛过大明一次了,若是再反大清投靠强武国,强武国也必定不会放心他。首先,我们可赐吴三桂免死金牌,在给与圣旨作为承诺,免除吴三桂的后顾之忧。”

“其次,如今局面上,大清依旧势大,相比突然出现的这个强武国,大清只需要一些时间就能稳定大多的地方,而强武国不过是新出现,所以吴三桂应该更倾向于我大清。”

“其三,强武国与南明相近,又是夹杂在南明和大清中间,所以必定会与南明合作,当年吴三桂于关键时刻反叛,南明必定记恨着吴三桂,我们也可以此作为说服吴三桂的突破口。”

闻言,多尔衮思虑了一番,便下旨道:“此事便由你去办,免死金牌和圣旨都能赐下。哪怕是不能说服吴三桂,也要将吴三桂稳住,让其不会帮强武国和南明朝廷。另外,马上从各省抽兵前去救援,同时加大征兵的力度。”

“臣领旨!”

闻言,范文程只能硬着头皮领旨。

当然,如果他们知道强武国又来了四十万大军的话,就完全不会去考虑说服吴三桂出兵了,只会想尽办法的去稳住吴三桂。

————————————

在范文程出发的第四天,新的消息传入了朝廷。

强武国除了围住徐州的25万大军外,新增了40万大军在徐州周围,兵力已经达到65万,深深的把徐州包围了起来。

而更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是这四十万大军打的令旗并不是袁,而是孙。更有消息,强武国在扬州的四十万大军,只有八万面向南明朝廷,另外三十万也在向着徐州进发。

也就是说,那四十万新出现的军队并不是扬州的四十万。

得到这个消息后,多尔衮的第一反应便是马上派人去追范文程。

敌人有最少105万大军,局势已变,强武国加上南明,大清已显势弱,且抽调三十万大军,也绝对救援不了徐州的十几万兵力了,反而会把三十万大军也搭进去。

此时局势已经很明显不利于大清了,再想利用吴三桂去和强武国消耗,绝对是在逼吴三桂投向敌人。

对吴三桂的态度,必须从说服变成稳住,拉拢。

同时,朝廷中在一番紧急商议后,也是决定和强武国以及南明和谈,派出了使者。同时抽调兵力,准备防守。就连剃发令和易服令也给收回去了,允许百姓蓄回头发,以此减小民间百姓的积怨。

和谈也是没办法,现在已经无力救援徐州的十几万军队,只能期望能以和谈的方式把他们换回来。

同时他们想要抗衡强武国的105万大军,和南明的反扑,集结三十万兵力已经是明显不够了,连防守都不够,必须要冒更大的危险去抽调镇压各地的兵力,积怨的各地必定会出现大量失控地区。

他们需要一些和平的时间去消化后方,也必须想办法减小积怨,加快稳定地方。

另外,就是暗自想办法破坏南明和强武国的关系,以此减轻大清压力,甚至是坐山观虎斗。

大清如此朝令夕改也是没办法,实在是敌人的情报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他们对敌人实力的认知,而敌人的一次次变得更庞大,也让大清的局势一次次变得更危险。现在能三足鼎立都是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