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家父万历爷>第24章 一封奏疏

我当然知道皇祖母说的是谁。

我很惭愧!我曾不止一次精研这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曾很认真的拜读他的着作,但这位大佬简直是开了挂啊,他的人生只能仰望不能参考。而他的学说,真的是太难了,没有一定的智商你是看不懂的,哪怕你是个苦读几十年的老学究。

他,就是王守仁,孔子之后唯二的圣人!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我左看右看,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不就是大明版的新教运动么?

不,王守仁的心学更进一步,他把天理从神那里抢走,回归于人,我甚至从中看到了思想解放的点点星火!

因为伟大,所以成圣!

可惜心学因时代而生,却不幸的因时势而灭,若有幸,我将为它抱薪,用这点星火点燃这片大地,点亮人心,用烈火焚烧腐朽,催发新生!

好吧,这还只是个梦,我该醒了。

周总管把我同王守仁列为同类来劝谏皇祖母,真是有心了!

我对皇祖母说,“孙儿虽不敢同王守仁相比,但孙儿也有自己的志向啊。

当年tAI祖以布衣之身掀翻暴元,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成祖十四从军,披肝沥胆,奋不顾身才有旷世军功。孙儿是他们的后代啊,孙儿不甘心八岁就看到五十年后的自己。祖祖,你就让我去吧,一个偏僻小岛而已,难不倒孙儿的。”

“唉,雏鹰总要高飞,你自己选的路只能你自己走,只盼着你将来不会后悔!”

皇祖母深深的望着我。

“既然你执意如此,皇帝还给你准备了另一个封号。”

“封号瀛,封地瀛州!”

我高兴极了,兴奋的无以言表,我抱着皇祖母又亲又啃,把老人家嫌弃的要命,不过转过头来,我好奇的问皇祖母。

“瀛州是哪座岛啊,我怎么没听过?”

皇祖母气鼓鼓的说,“还不是你日思夜想的那座岛,哦,那图上写的是什么大琉球,皇帝以为不妥,遂以你的名称之。”

稳了!真的稳了!

我高兴之余又问皇祖母是哪个‘州’,她说是州府的‘州’,皇帝的意思今后这座岛就是我大明的地盘了,算是一个州!

我为皇帝的无耻感到高兴,但也私下鄙夷皇帝见识短浅,这么大的岛,起码应该称府才对啊。

但这也怪不得他,无论是大明的舆图还是利玛窦的那幅《坤舆图》,台湾岛居然同琉球主岛大小近似,最多也就一县大小,称州都是在夸大其词。

州就州吧,我不会傻到告诉皇帝那块地盘有半省大小。

我忽的又想起一个问题,于是问皇祖。

“祖母,父皇不会只给我封地,不给我银子了吧?开荒需要钱需要人需要船啊,呃......还需要军队,我是真正的藩王,给三个千户所的编制应该不过分吧?”

皇祖母被我吵的脑仁疼,她不耐烦的说,“总之亏待不了你,至于怎么一个章程,你自去同你父皇说,祖祖不管!

瀛儿,眼下最紧要的不是藩地,而是你的先生,你还不懂祖祖的苦心么?”

皇祖母说的对,没人什么也玩不转,按大明制,亲王之国是要配备一套班子的,首为长史,又有审理,典宝,典仪,奉祠等所,可略看做微缩版的朝廷,此外还有几个官职尤为重要,宾辅同伴读,也就是亲王的老师。

虽然武宗之后这套制度已经被玩的面目全非,许多职位往往有名无实,但基本架构还是保留着的。

原则上王府官吏需朝廷认命,不过实际上大多为王府提名,朝廷诏准,唯独长史同伴读例外,需皇帝亲自认命,而且必须是进士出身,亲王的思想是大是大非问题,要洗脑,不然脑瓜子一歪造反怎么办?

不过有前程的进士谁爱来王府当值啊,这相当于直接宣布政治生涯结束,到此为止!也只有那些前途路断,再没有上进可能的失意者才可有能投身王府,有王府的名头,财色取之不尽,大把大把的捞银子吧。

一句话,好人谁来王府啊!

这在京中原也不是什么秘密,宫中的小太监都知道其中的门道,我可怜的皇祖母居然还在为了这事操心呢,想法很好,但谁愿意来啊,尤其知道我要去往海外,这在他们看来就是流放啊。

我敢选,他们就敢打包辞职回老家。

“皇祖母,长史伴读之事还是教给朝廷操心吧,孙儿对外廷的官儿也不熟啊。孙儿没要求,只要他们愿意跟着我就成。”

皇祖母把眼一瞪。

“胡说,一个好先生不仅仅能教导你,他还有人脉啊。若是没个正经座师,将来你就藩时怕是连个举人也不投你,看你到时怎么办?”

“可这也不是我能说的算啊!”

我一脸的委屈,“我父皇不是下旨出阁读书了么,先生会有的。”

“我的傻孩儿,你还不知道吧,内阁只草拟了太子侍读侍讲给皇帝圣裁,至于你们几个没人管,你要自己去请,自己去想办法。此事祖祖帮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了。”

好歹是亲王,这么不受待见么?

我请,我去请谁啊!

我只好对皇祖母说,“容孙儿想一想吧,就不信满朝的官儿没人愿做我的先生。”

“难,谁愿意去海上吃风呢?”

我在皇祖母讥笑般的目光中撒腿败逃!

我其实很想告诉皇祖母,没老师也没什么关系,而且我身在京城,距离就藩还有的熬呢,难道在京给爷做先生也不愿么?我还就不信了!

毫无疑问,今天对我来说是个好日子,值得庆祝!

我回斋心堂之后便吩咐周妈妈晚膳加餐,主仆同乐。

但显然我的快乐并不具备传染性,这顿饭吃的并不快乐,大多数人都是苦着脸吃完的,斋心堂的奴婢群感觉对未来充满绝望,基本可以确定会在背后嚼舌根说我是个傻x亲王。哪有自己流放自己个的,这不是有病么?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两广在他们眼中都是流放,何况是出海呢。

我叫来孙嬷嬷,很严肃的对她说,“有人要走就让他走,你不要拦着,去留自愿,我不会勉强任何一个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需要向他们解释,我没那个时间。”

孙嬷嬷无可奈何的点点头,她是疼我的,但她同样不理解我这样的做的真正目的,在她们眼中,我这样的行为简直可以称为‘荒唐’。

我并不是很在意他们的想法,宫里的人太娇贵了,无法承担远行,与其将来麻烦,莫如现在就还她们自由。

掌灯的时候,小卓研墨,我坐在书案后提笔急书,烛光掩映,红袖添香。

我在写奏疏,在皇帝封王诏书正式颁布之前,我要把条件都列出来,现在这个时候就不要端着了,皇帝真的会啥都不管的。

父皇陛下圣安。

伏惟皇运,累圣相承,一人端拱,万里廓清。

儿臣闻大兄皇长子行将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天意所属,儿臣喜不自禁,为父皇陛下贺,为皇太子殿下贺,为大明万民贺。

愚儿常瀛恬为朱皇子嗣,为父皇庇佑得封王爵,之国瀛州,诚惶诚恐,感激涕零。儿臣本应知足而无所求,然瀛州位处偏远土地无所出,人口稀疏不通我大明王化,前路艰辛,举步皆难。儿臣思之再三,伏请父皇陛下施浩荡皇恩,应允儿臣之国六款。

第一款,海上盗匪横行,凶蛮者不可尽数,请设瀛州左中右三所一卫,计三千兵甲,辅以三百料海船五十艘。儿臣愿为前驱,伏波靖海,扫不臣之贼,克不臣之国,为我大明海疆之藩篱。

第二款,瀛州远处海外,政令不达,请授儿臣代天巡狩之权,权领州事,威慑四邻。

第三款,儿臣闻我沿海私运货物出海者众多,更有甚者长居海外,沟通外藩,损大明而肥己私。儿臣请权领澎湖巡检,查扣走私,巡视南洋,扬我大明国威,使内外之民皆慕我大明王化。

第四款,瀛州不可无我大明之民,而两京十三省流民多矣。请授儿臣招募流民之权,充实封地以为长久。

第五款,儿臣远赴海外,愿弃王田,不领州府税赋,然则王府营建因循祖制不可豁免,儿臣请赏白银二十万两为瀛州就藩之资。

第六款,儿臣请赐天津卫临海北塘一隅之地为王庄,营建船坞,专为海船建造事。

伏惟敬拜,大名皇七子朱常瀛奏上垂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