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镇国公,蝗灾,蝗灾已经开始爆发了!”

内阁,杨轩听到这个消息,忽然松了一口气,他坐下来,端起茶杯,浅浅喝了一口茶。

有时候,等待,才是最折磨人的。

不过,杨士奇几人却是面色一变,急忙问道:“哪里?什么地方?”

“山\/东。”来人当即回答。

接着快速将情况说明。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

“来人,带他下去休息!”

说完,杨士奇一转头,就看到杨轩淡定的样子了。

“镇国公,您怎么不着急了?蝗灾都已经爆发了啊!”杨士奇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着急,又能有什么用?”

杨轩说道。

这话一出,杨士奇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各种预案他们已经做了不少,现在,一切都按照预案来做就好。

同时把控好全局,以免有意外发生。

“好吧!”杨士奇喝了一口茶,便和杨荣他们忙碌去了。

粮食的抢收工作还在持续之中,百姓们为了自己的口粮,那是一点也不敢放松啊!

朝廷也派出官员进行组织。

同时,为了防止有人恶意破坏,杨轩让锦衣卫的东厂番子都动了起来。

这种时候,应该是上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搞破坏,拖后腿是不能容忍的。

北直隶的蝗灾已经开始。

由于各种预防措施,蝗虫的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平均到每块地上,数量并不是很多。

但别忘了,蝗灾是蝗虫汇聚到一起后,变成群居型后形成的。

它们不可能一直在一个地方不动。

当各处的蝗虫汇聚在一起后,那就不是可以忽略的了。

好在经过连续的抢收工作,北直隶大部地区粮食抢收工作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消息了。

而杨轩也再次带着小皇帝出城微服私访。

“老祖,好多的蝗虫。”小皇帝看着田地边上蹦蹦跳跳的蝗虫,道。

“因为蝗灾已经开始了啊!”杨轩说道。

地里现在已经没什么吃的了,蝗虫找不到吃的,就会换地方。

看着从地里振翅而飞的蝗虫,小皇帝目不转睛的盯着。

嗡嗡嗡!!

远处传来振翅的声响,杨轩和小皇帝顺着声音望去,就看到天空中密密麻麻的蝗虫。

小皇帝小嘴微张,很是震惊。

很快,这批蝗虫大军就从他们的头顶掠过。

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根本就看不了这样的场面。

“天地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一旦某一方失衡,便会酿成灾难。”

杨轩的声音在小皇帝的耳边响起。

小皇帝闻言,若有所思。

随后,杨轩又带着小皇帝去看了被蝗虫破坏过的田地。

当真是惨不忍睹。

“蝗灾的破坏力太大太大,所以百姓对于蝗灾的恐惧尤胜水灾旱灾。”

杨轩带着小皇帝一路看,一路解释。

理论经验再丰富,都不如亲眼看看来到实在。

不亲眼见识见识蝗灾的可怕,再怎么说对方也想象不到。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杨轩就带着小皇帝这样一路走一路看,大大扩展了其见识。

小皇帝也将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全都记在了心里,回到皇宫后,还会讲给自己的娘亲听。

六月,各地粮食抢收工作已经完成。

蝗灾也过去了。

各地正在统计受灾情况,准备向朝廷汇报。

内阁。

“镇国公,北直隶因为提前预防等各种措施,蝗虫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由于旱灾,粮食减产已经达到了四成。”

距离京师近的地方,受灾情况,已经统计了上来,远的,则还需要等待。

减产四成,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重,但剩下的六成,百姓的口粮却是够了。

当然,前提是朝廷减免今年的赋税。

不然要不了多长时间,百姓就得饿肚子。

随着河\/南、山\/东等地的受灾情况统计上来,整个华北平原今年的粮食减产情况出现在了杨轩等一众朝中大佬的面前。

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因为旱灾和蝗灾的影响,粮食直接绝收了。

据锦衣卫的汇报,当地的百姓都已经绝望了。

无数百姓哭泣。

“按照各地受灾的情况,该减免赋税的减免赋税,不能让百姓失去希望。”

“各地官员也要第一时间赈灾,赈灾的粮食不够,直接上奏,朝廷会解决的。”

“再从南方调一批粮食北上,以备不时之需。”

“钦天监也别闲着,全天监控天时,如果有下雨的迹象,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

“趁着种玉米的时间还没有过去,得再种一茬粮食。”

“百姓没有粮种的话,朝廷提供。”

一连串的命令从杨轩的口中出来,随即传出京师。

百姓们得知这些消息后,喜极而泣。

朝廷没有对他们不管不顾,没有什么能比这更给人希望的了。

无形的凝聚力汇聚而起,化作了国运。

为了应对灾情,杨轩可谓是不惜代价。

一车车粮食从通州运出,到达各地。

各地官府衙门组织人手,以工代赈。

修路的修路,兴修水利的兴修水利。

经济要发展,就得先修好路。

另外,这水灾也不是小问题,北直隶从大明立国以来,可以说是年年都有水灾。

而且频发于夏秋两季。

水利,也是重中之重。

就这样在朝廷不惜代价的赈灾下,想要囤积粮食发财的粮商别说发财了,不亏本都算好的。

尤其是从南方来的粮商,在得知朝廷有充足的赈灾粮后,气急攻心,直接喷出了血。

这就是消息滞后带来的结果。

那些消息灵通的大粮商,可不会趟这趟浑水。

杨轩得知这些粮商的情况后,让户部拨了一笔钱,将这些粮食都收了上来,给通州的储备粮回了口血。

通州的储备粮再怎么多,也不能一直放血啊!

要知道,这些粮食,不仅仅是京师数十万人口的口粮,还是边关将士们的军粮。

所以杨轩才会下令从南方调集粮食。

储备的粮食,绝对不能低于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