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现在说最后一件事。”

杨轩的声音响起,下方的很多官员皆是松了口气。

这场大朝会持续了已经快三个时辰,很多人都快坚持不住了。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身体不太好的老臣。

杨轩也没有再耽搁时间,直接开口:“殉葬制度由来已久……”

他说了一堆话,举了一堆例子,说明殉葬制度的落后。

“为体现仁爱之心,给后世儿孙做好表率,即日起,废除殉葬制。”

这个提议并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谁也说不准自家的女儿孙女以后不会入宫为妃。

所以很顺利的就通过了。

大朝会到此正式结束。

小皇帝已经在龙椅上睡着了,杨轩也没有叫醒他,上前抱起就离开了现场。

百官看着杨轩还有张太皇太后他们离去,心中也不知道什么感受。

很多人都过去围在三杨他们身边,询问大家以后怎么办?

难道真的要被杨轩一直压着吗?

杨士奇看了说话的那名官员,也没解释。

这种没脑子的人,自己还是远离一点的好。

现在聪明人都知道,万万不可与杨轩作对。

手握十万随时可以调动的大军,就算人家灭你满门,诛你九族,你能拿他怎么办,人家不出手搞你,就谢天谢地吧!

还想着作对,找死也不是这么找的。

“诸位,朝会上商议的事,大家都记住了,该落实的抓紧时间落实。”

“若是耽搁了正事,到时候镇国公怪罪下来,可别怪本官没有提醒。”

杨士奇看向周围的官员,提醒了一句,便和内阁几人离开。

站了一个上午,滴米未进,他早就饿得不行了,哪儿还有功夫和这些人闲扯。

看着杨士奇他们离去,剩下的官员面面相觑,最后叹了口气,也陆续离开了。

杨士奇说得对,已经成为镇国公的杨轩不是他们能得罪得起的。

……

另一边,杨轩抱着小皇帝和张太皇太后等人回到了乾清宫。

半道小皇帝就醒了。

不过他不敢出声,闭着眼睛装睡。

他心里有点慌,他竟然在大朝会上睡着了,实在是太不该了。

进入乾清宫,杨轩拍了拍小皇帝的屁股:“行了,别装睡了。”

被老祖戳穿,小皇帝也装不下去了,他有些不好意思:“老祖。”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现在年纪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朝会不是你这个年纪该参加的。”杨轩并没有说小皇帝的不是。

小孩子嘛,总能轻易得到谅解。

将小皇帝放下,杨轩看向张太皇太后和胡太后,道:“太皇太后,太后,臣就先告退了。”

“师叔,马上就晌午了,留下一起用膳吧!”张太皇太后邀请。

杨轩没有答应,婉拒了。

和张太皇太后,胡太后相处的时候,他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张太皇太后见杨轩态度坚决,便也没再挽留。

送走杨轩,她的脸色就沉了下来。

“王振,你知罪吗?”

大朝会上宣读旨意的时候,竟然还敢开小差,必须予以惩戒。

“奴婢知罪,奴婢知罪!”王振知道自己躲不过这一遭,直接跪了下来。

他也不敢说求饶的话。

在宫里,像他们这种人的命根本不是命。

“既然知罪,那就好。”

“来人,把王振拖出去,乱棍打死!”

张太皇太后直接下令。

王振脸色一变,他没有想到,张太皇太后竟然这么狠,要直接弄死他。

一直以来,他在宫里的太监中还算有些地位,对此心中有些自得。

后来朱瞻基把他调到朱祁镇身边后,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片光明。

还没有走到人生巅峰,就这么死了的话,他不甘心啊!

“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奴婢知错,求太皇太后饶奴婢一条贱命吧!”

“求太皇太后饶奴婢一条贱命吧!”

这种时候,不求饶也不行了。

“拉出去!”张太皇太后没有理会。

“饶命啊,太皇太后!”

王振哀嚎着被太监拖出去。

很快,外面就传来的惨叫声。

小皇帝朱祁镇还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心中有些不忍。

当即跪在地上为其求情:“奶奶,求奶奶饶过王振吧!”

小皇帝不懂其他,但王振确实伺候他伺候的好。

要是王振死了,他晚上怕是又要失眠了。

一旁的胡太后见儿子如此,也帮忙说话:“母后,王振有错,惩治一番就好,留他一命,也能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王振算是宫里太监中最有学问的,要是就这么死了,有点可惜。

自朱瞻基设立内书堂,教太监读书。

太监这个群体也开始脱离文盲。

但,正经的读书人根本瞧不起太监,怎么可能用心教。

而王振是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私塾教过书,后来又做了教官。

或许是觉得考举人,考进士太难了,就在永乐末年自阉入宫。

一跃成了宫里最有学问的太监。

朱瞻基发现翰林院的读书人教太监效果不太好,便又让王振教太监读书。

所以在宫里的太监中,又称王振为王先生。

也是因为他是太监中最有学问的,朱瞻基在决定立朱祁镇为太子后,就把王振调到了朱祁镇身边。

当然,这也和王振一直以来表现的老实有关。

若是表现的心思不正,朱瞻基又怎么可能将其调到太子朱祁镇身边。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王振,有点野心,但不大。

还不能和历史上的那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相比。

见孙子和儿媳都求情,张太皇太后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

让人将王振带进来。

此时的王振已经丢了半条命,但意识还算清醒。

他趴在地上,虚弱的开口:“谢太皇太后恩典!”

“陛下和皇太后为你求情了,哀家就给你一次机会。”

“再有下次,哀家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张太皇太后说道。

“谢陛下,谢太后娘娘!”王振感谢道。

但他此时的模样实在是太惨了,小皇帝都不敢看了。

胡太后见此,赶紧让人将王振带了下去。

免得给儿子留下阴影。

处理了王振,张太皇太后便开始让人传膳,与儿媳孙子一起用膳。

……

也幸好王振在宫里的一众太监中有些威望,被送住处后,就有关系好的太监给他处理伤口,上药包扎。

像他们这种生活在最底层的,不相互扶持,怎么在这吃人的地方活下来。

当然,内斗也是有的。

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避免不了。

包扎好伤口后,就有太监问王振发生了什么。

王振简单说了一下,得知王振并没有从小皇帝身边贬去,想要取代其的太监只能按捺下心思。

而经过这一遭,王振也明白了。

就算他现在是伺候皇帝的贴身太监又能如何?

只要太皇太后还在一天,就没有他出头的日子。

至于镇国公那老头子不用担心。

只要等小皇帝长大,告诉他臣子掌握军政大权的威胁就好了。

“哎~呦~”

“疼死我了~”

想完以后的事,王振又开始嚎了起来。

另一边,杨轩来到了内阁。

同时也让人将膳食送过来。

杨士奇三人正在用膳,看到杨轩进来,纷纷起身打招呼。

“不必多礼,坐,都坐!”杨轩笑着把手往下压了压。

“镇国公,您还没用膳吧,若不嫌弃,可以与我等一起。”

杨士奇邀请道。

杨轩看了一眼他们面前的膳食,笑着摇摇头拒绝了。

就他们那点饭菜,连给自己垫肚子都不够。

“你们先吃,我的午膳马上就送过来了。”

杨轩笑道。

随后,取下腰间的太宗佩剑打量起来。

这剑在遗诏读完之后,就送到了他的面前,整个大朝会期间,他都在腰间挂着。(打个补丁)

噌!

杨轩拔出剑,拿在眼前细细观摩。

朱棣的佩剑那是由手艺最好的匠人所打造的,质量上佳,削铁如泥,是实实在在的宝剑。

杨轩仔仔细细的观察了好一会儿,能够感受得到,这柄剑上的凶煞之气。

他拿着剑,随便耍了几招,脸上浮现一抹微笑。

“好剑!”他心里评价。

这毕竟是跟随朱棣上过战场的剑,经历过战火的淬炼。

一旁的杨士奇三人看着这一幕,连饭都忘记继续吃了。

剑身划破空气传出的声音,让三人心里都有点颤抖。

害怕这剑落在自己的身上。

太宗佩剑,就算是砍了自己,也没处伸冤去。

好一会儿,杨轩收回太宗佩剑,发现杨士奇三人的呆愣的表情,诧异问道:“你们这是怎么了?”

啪!啪!啪!

“镇国公好身手!”杨士奇率先反应过来,鼓着掌道。

杨荣和杨溥回过神来也紧随其后。

“哈哈,老了老了,不中用了。”杨轩笑着摆了摆手,将剑放在了一旁。

杨士奇三人相视一眼,并没有把杨轩的话放在心上。

谁家老头子耍个剑还能这么虎虎生威?

这么有气势?

已经七十一岁的杨士奇最能体会到自己和杨轩之间的差距。

又闲聊了几句,杨轩的膳食已经被送了过来。

看到那分量,杨士奇三人忍不住嘴角一抽。

这tm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的饭量?

杨士奇看了看自己面前的饭菜,感觉自己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子是假的。

“你们都看着我做什么?”杨轩发现他们的表情,忍不住问道。

难道都吃饱了?

浪费粮食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啊!

杨士奇三人讪讪一笑,埋头解决自己面前没吃完的饭菜。

吃饱喝足,几人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了。

杨轩打算将自己的办公地点放在内阁,御书房毕竟是皇帝的地方,他一个人独占的话,难免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现在小皇帝还小,没有独自理政的能力,自然不可能去御书房处理国事去。

而在内阁,还能及时与杨士奇他们做出交流,省下不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至于杨士奇三人愿不愿意和他在同一个办公室,那就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了。

之前积攒的国事太多了,一件一件去处理,不知道得到什么时候去。

“杨阁老,你们把所有的奏疏按照轻重缓急都分好,然后交给我处理。”

杨轩直接吩咐道。

其实这事儿用翰林院的年轻官员也是可以的,不过他们没什么经验,影响效率。

远不如杨士奇三人来的快。

于是在四人的分工合作下,一件件国事被快速处理好,然后送到张太皇太后面前审阅,批红。

尽管以杨轩现在的权力,可以不用做这些事。

但这是流程,也能体现对太皇太后的尊重。

毕竟手握军政大权的杨轩,现在不管做什么,都有很多人在盯着,很是敏感。

他若是直接越过太皇太后颁布政令,难保不会被认为他有谋反的心思。

要知道,朱瞻基还有几个弟弟,大明的藩王可还有不少呢。

随时都有可能起兵勤王,到时候,天下又得大乱。

所以,该有的流程是必须要有的。

现在的大明,正处于风口浪尖上,实在是不能乱。

杨轩手中的这十万禁军,就是最后的保障。

半天下来,重要且着急的国事杨轩都处理的差不多了。

目睹全程的杨士奇三人心里一阵感慨。

虽然他们早就见识过了,但是杨轩的效率实在是让他们望尘莫及。

“啊~”

“现在天色不早了,你们也可以回去了。”

“这几份奏疏我亲自拿去给太皇太后审阅。”

杨轩起身伸了个懒腰,看着杨士奇三人说道。

“好,镇国公,那我等三人就先告辞了。”

杨士奇三人躬身行礼,离开了内阁。

而杨轩也没耽搁,拿着最后批阅的奏疏也离开了内阁。

此时太阳即将落山,距离宫门落锁也没多久了。

杨轩加快脚步,将最后的这几份奏疏拿给了太皇太后审阅,批红。

接着,又去看了看小皇帝。

近些天,他可能没什么时间去教小皇帝,要先处理积攒的国事,只能先让于谦辛苦辛苦了。

走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周围空荡荡一片,连个同行的人影都看不见。

杨轩的背影看上去有些孤独。

他越走越远,身影没入了门洞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