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女世子【完结】>第204章 帝后

  ——翌日——

  皇帝大婚,百司休务,因仁孝张皇后故去,内廷既无太后也无太妃,故而皇帝大婚后第二日帝后谒见皇太后的礼仪便省下了。

  一夜劳累,使得早起成为习惯的赵希言拖到了日出才醒,一觉醒来,看见帐外的光并不是烛光,于是慌乱起身,以为自己要误了早朝,将有些酸胀的手从被褥中抽出,“坏了……”

  而后便感受到了身侧传来一种熟悉的气息,以及左手拿出时感受到了一丝光滑与柔软,那是女子肌肤独有的触感,赵希言侧头一看,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脸色逐渐浮现幸福的神色,原来这并不是一场梦,一脸坏笑道:“若是梦,手怎会酸呢。”

  她侧卧在榻上将手搁在枕头之上撑起半边头,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欣赏着沈氏的睡颜,另外一只手也极为不老实的伸进被褥里轻轻抚摸着光滑的肌肤,乌黑浓密的秀发穿过她的五指,如倾泻的瀑布。

  沈氏逐渐从睡梦中醒来,慢慢睁开眼后,挪动着身子爬到了赵希言的怀里继续睡着,中间也没有说任何话。

  赵希言见她卷缩在自己怀中,便笑道:“这么多年过去,姐姐的习惯,依然没有变。”

  沈氏蹭在她的怀中,“陛下可不要忘了,妾身如今可是比陛下还小呢。”

  赵希言听后,仰头笑了起来,随后俯下身凑在沈氏耳侧小声道了一句,“皇后在床上的手段,可不像一个刚及笄的女子呀。”

  沈氏听后羞涩的将头埋进了赵希言的怀中,涨红着脸道:“说什么呢。”

  赵希言搂着妻子躺在榻上,“这些年,姐姐去哪儿了,我在宫内派锦衣卫四处打探你的消息,却总是落空。”

  “天下这么大,锦衣卫人数有限,哪能处处都能探到呢。”沈氏回道。

  “这些年,我在宫中可谓是艰难度日。”赵希言向沈氏诉苦,“每日都有理不完的政务,还要面对大臣们的催促。”

  沈氏遂笑了笑,“妾在民间也是有所耳闻,学士们围堵乾清宫上疏,吓得陛下都不敢朝了。”

  赵希言听后翻身压上,笑吟吟的说道:“姐姐这次现身,莫不是因为大臣们的催婚,姐姐怕我另娶了她人为妻吧。”

  心思被猜出大半的沈氏伸出手一把揪住赵希言的耳朵,“你敢。”

  除了大臣们的催婚,民间还流传着时常入宫的金城郡主与皇帝本就有一段旧缘,会成为日后的皇妃。

  赵希言连忙捂着耳朵求饶,“不敢不敢……”

  二人穿上中衣,沈氏拉着赵希言到镜台前坐下,一边梳头一边回着适才的问话,“天下这么大,就算穷尽一生,也无法去到每一个地方,能与所爱之人相伴到老,又何必在乎是自由还是束缚。”

  赵希言抬起手握着沈氏搭在她肩膀的上的手,“你呆惯了应天府,那咱们就不留在应天府,皇帝也不是一定要天天待在紫禁城中。”

  ——

  洪佑四年,皇帝下诏命有司加快顺天府的都城营建,派遣工部官员前往顺天府对宫城进行查验。

  三月初八,清明节,自皇帝登基,一改太宗时百官唯春节,冬至,及皇帝生辰才可休假的规定,亲自定制百司一月三日休沐,节日则按唐宋之制。

  ——坤宁宫——

  尚服局的女官送来皇后的礼服,并由宫人侍奉穿着与挽髻,“奴婢入宫这么多年,陛下似乎极少出紫禁城,也从未去过东苑。这次,一定是因为皇后殿下您来了。”

  沈氏知道这只是原因之一,看着铜镜里的自己,容颜不衰,缓缓说道:“清明射柳,陛下想要去东苑,是因为迁都在即,这或许就是最后一次了,故地重游。”

  紫禁城内的女官与宫人有着年龄的限制,到一定年龄都会被遣送出宫,婚嫁自由,故而这些都是新的面孔,对于皇帝的往事也是从宫内一些老太监的议论中听到的,因此她们都不知道,东苑那块地方对于皇帝意味着什么。

  皇家御园,招待过数位君主,曾几何时,虎狼环伺,皇帝在其中斗智斗勇,是困境也是新生。

  清明休沐,因皇帝大婚之喜,故于宴请百官,皇帝前往东苑,观看射柳比赛,这也是皇帝自登基以来首次驾幸东苑,但东苑内的场景,她却无比熟悉。

  她曾在先帝两朝的端午宴上夺魁,在东苑赢得了那条春水玉带,在她登基之后,这条从战场上缴获,沾染了鲜血的玉带,被赐予了原主人的女儿金城郡主。

  万人的仪仗队从紫禁城出发,宛如一条长龙,皇帝携皇后乘坐玉辂,宗室百官相随。

  当车架刚从紫禁城出来,便听到街道两侧充满了欢呼声,百姓们跪伏一地,山呼道:“陛下万岁,大明荣昌。”

  这一幕,也令皇后沈氏震惊,却又丝毫不意外,她端坐在皇帝身侧,任由皇帝握着自己的手,撇头看向卷起珠帘的窗外,“我在京这么多年,亲眼见两朝帝王的盛衰,但未有一朝,能让百姓如此,尽管是武功盖世的先帝,也未曾被百姓如此爱戴过。”

  赵希言道,“当你吃尽苦头,有一个人送来一个甜甜的果子时,你便会对那个人心怀感激,即便这对于那个人而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人就是如此。”

  随后她侧身看向窗外,“但是我,并不是在施舍恩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武百官食君俸禄,而君,又何尝不是在受百姓供养呢。”

  “可惜大多上位者都是理所当然,才引来了亡国之祸,陛下能懂得这个道理,何尝不是这个国家与百姓的福。”皇后从旁道。

  “昨日宗人府上奏,宗室的玉牒该修了,上一次是在陛下登基的第二年。”赵希言道。

  “陛下是想问,对于先帝幼子赵瑞的处置吗?”沈氏问道。

  “他现在在我的王府里住着,有乳母与太监伺候,玉牒修撰要等十年,他也快十岁了。”皇帝回道。

  “他是陛下的弟弟,陛下想怎么处置,都凭陛下。”沈氏回道,随后看着皇帝,握着她的手,“你凭心就好。”

  “他不知道他母亲的事,但总有一天会知道的,按祖制,皇子十岁受封,便将封王与加入玉牒一同吧,在顺天府另修一座王府。”赵希言说道,“要论亲疏,或许我与晋王这个弟弟要更为亲近吧,毕竟他是王叔的孩子。”

  “这是我的家事,你是我的妻子,所以我才问你,征求你的意见。”赵希言牵着沈氏的手认真说道,“我们之间,没有君臣,有的,只是夫妻。”

  “我知道的。”沈氏回道,“二郎的心,什么时候变过呢。”

  ——

  洪佑四年暮春,皇帝驾幸东苑,清明时节,被雨水滋润过后的大地,草长莺飞,东苑沿途的路上,还有许多飞天的纸鸢,文人墨客于溪流旁席地而坐,将酒杯放在木船之上,斟满一杯酒便放船留下,流觞曲水,饮酒作诗。

  皇帝这一朝,止戈兴仁,兴办教育,文人最为之盛,所流传的诗赋歌词,短短几年之内便超几朝总和,政治、思想、教育、能人辈出。

  “不得不说,江南的春景,的确为一绝。”赵希言从车架上下来,呼吸着郊外的新鲜空气,看着山清水秀的景色说道。

  “皇兄爱的,明明是有皇嫂所在的江南,故觉得极美。”说话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冠少年,于永康年间的冠礼上袭封晋王,赐名赵哲,随后合起衮龙袍的赤袖弓腰行礼,“陛下,皇后殿下。”

  “你小子。”皇帝伸手拍了拍晋王瘦弱的肩膀,眼里满是兄长的慈爱,跟随的画师便将这幅兄友弟恭的场面画了下来。

  皇帝登基这些年,宗室诸王除了每年朝贡与生辰会入宫,其余便不见人影,唯晋王赵哲,时常入宫觐见,与皇帝说着民间的趣事,带一些民间新研制的吃食,为皇帝解闷。

  晋王心善,这让皇帝在他身上看到了其父先晋王的影子。

  “臣说的是事实嘛。”晋王说道。

  “若是射柳没赢,朕可要治你不恭的罪了。”皇帝对着晋王说道。

  晋王于是开始朝皇后撒起了娇,“嫂嫂,弟弟只文不武,哪能赢得过兄长麾下的武将呢。”

  与先晋王一样,赵哲善文,且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子集,曾为其授业师父称赞。

  看着更像孩子的晋王,沈氏笑了笑,“陛下怎跟一个孩子计较呢。”

  皇帝便拉着沈氏向东苑的围场走去,“都到娶亲的年纪了,朕十八岁的时候,可独自在虎穴中过了好些年头呢。”

  “得替他找个王妃好好管管了。”皇帝边走边笑道;

  跟在后面的晋王听到后,连连上前,“陛下不是答应了臣,晋王妃由臣自己挑选吗,陛下可不能反悔。”

  只是开玩笑的皇帝,故作认真道:“朕是你的兄长,长兄如父,你早些娶亲,也能告慰王叔在天之灵。”

  “臣不管,反正陛下答应了臣。”

  “你若赢了射柳,朕就任你自己选。”皇帝道。

  “好。”晋王应道。

  东苑举办的射柳,将围场设在了一处湖畔,筹备的内监与官员准备好葫芦,将白鸽装入葫芦内用绳缠住,再悬挂于柳树下,以箭射葫芦,鸽子从内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定输赢。

  【作话】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