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唐图>第86章 充充场面

最高兴的是孩子,肚子吃的饱饱的,隔三差五再喝一碗羊杂汤,油水十足。

到了晚上,就从上游跳下去,顺着河流漂到下游。

洗澡游泳两不误。

孩子们已经和花花混熟了,就算空手,花花也不嫌弃。

等花花跳进水里,孩子们都围着它,给它洗澡,梳理毛发。

花花愈发的威武雄壮。

它高兴了,就会驼着三个孩子,在河里游泳。

别人都是顺水向下游,花花却是向上游。

有一次误入女人洗澡的地方,那帮女人尖叫着,不断朝它泼水。

花花张嘴想嚎一嗓子,结果刚张开嘴,就被泼的全是水,硬是没有发出虎啸。

女人猛于虎啊!

每到傍晚,孙神仙就和李纲,玉溪,竹节几人找个安静地方,沏一壶新茶,随意的聊天。

珍珠总是在一旁伺候,也不见烦。

李纲邀请了杨辉几次,那家伙只顾钻研算学,哪里有心情喝茶。

杨辉现在是书院的堂录,孙老道自然而然的是医谕。

王鹏还想弄个一官半职的,被几个老头集体否决。

用李纲的话说:“小小年纪当先生,已然是破例为之,你小子还要怎样?等我死了,把山长给你!”

这还怎么说?有个先生就先当着呗。

就在这时,有十五个人,已经在长安汇集,李渊派了一百禁军,把他们护送到好峙县。

这一天,孙思邈,李纲,玉溪,竹节,杨辉,加上新来的十五位先生,和王鹏,李淳风一起商量书院起名的事情。

陛下也来人问过了,搞了这么久,连个名字都不起吗?

这种事孙思邈本不想参与,是王鹏和李淳风把他硬拉过来的。

李纲作为山长,自然第一个发言:“诸位,今日把大家叫到一起,就是商量一下书院起名的事情,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给咱们的书院起个名字。”

玉溪道:“李兄,既然是要冠以皇家二字,不如直接就叫大唐皇家书院,简洁明了,一看就都明白。”

竹节摇头:“不妥不妥,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并不是要大家趋炎附势,去借皇家的光,还是要有个响亮的名字,才能有利于以后发展。”

杨辉道:“书院在好峙县,不如直接叫好峙书院,前面冠上皇家二字,也不难听。”

李纲摇头:“小了,格局小了,我们要把书院办成大唐数一数二的书院,用一个中等县的名字,不大气!”

玉溪道:“不如叫弘文书院,和弘文馆遥相呼应,他们还没有皇家二字做前缀。”

李纲又摇头:“书院是书院,弘文馆是弘文馆,我不不需要借助弘文馆来宣传自己。”

有一个新来的先生道:“李师,不如叫李氏书院,陛下姓李,您也姓李,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皇家李氏书院,挺好的。”

李纲摇头道:“我们要把书院办成天下人的书院,从建院第一天就要有这种想法,不可把书院拘泥在一城一地,一家一姓之中。”

众人默然,李纲是什么话都敢说,书院一个学生还没收,就不把皇家二字看在眼里,被陛下知道,少不得要多想想。

好在这里只是培养读书人,倒不至于犯忌讳。

见没人说话,王鹏道:“李师说的有理,前面加上皇家二字,只是为了以后好办事。既然要办,就要办一个流传千年的书院,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的书院也要一直挺立在梁山这片山脉上。”

李淳风道:“这片山叫梁山,不如就叫梁山书院!”

李纲还没点头,王鹏已经出言反对:“不行不行,坚决不行!”

李淳风问他:“为什么不行?你给我个理由。”

王鹏道:“梁山太小,东西不足三十里,南北不足十里,只是这一片山脉的一个分支,太小家子气。”

李纲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王鹏对李淳风道:“小李子,你不是会算卦吗?对着咱们这方圆百里,起一卦,以长安为基准,看看这片土地在八卦里处于各种方位?”

李纲没反对,其他人也都觉得有些道理。

孙神仙微微点头。

李淳风拿出龟壳,放在额头默念几句。

然后开始闭着眼摇动龟壳。

等到时机成熟,把龟壳里的六枚铜钱轻轻的倒出来。

三面朝上,三面朝下。

李淳风把铜钱拨动两下,说道:“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卦,卦象为天,特性强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辞,元亨利贞。”

李淳风说完卦象,再不言语。

李纲突然想到他在山顶看见的景象,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一副九州新气象。

“不如就取这个乾字,和一个九州的州字,叫乾州书院,如何。”

王鹏立刻鼓掌:“好,乾州书院,大气古朴,不失庄严,我赞同。”

有他带节奏,所有人都表示赞同。

好像再起个别的名字,也就那样了。

从今天开始,书院正式命名为乾州书院。

当所有人都走后,王鹏感慨万千。

他穿越前,就是乾州人。

而书院建设的地方,正是后世处于乾州的李治武则天合葬陵墓,乾陵。

可谓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既然王鹏来了,就在这风水宝地上先修座书院,至于李治和武则天埋哪里,他才不管。

以后他们能不能当皇帝还两说呢?

他这只小蝴蝶已经在扇动翅膀了,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不会掀起什么滔天巨浪。

历史的车轮会不会跑偏,又或者,他被历史强大的纠错能量碾压,谁也说不定。

王鹏在山顶吹了一会风,不想那些有的没的了,过几天书院的先生就到的差不多了。

李纲果然没吹牛,两三个月时间,就召集来五十六位博学之士。

书院第一批学生基本确定了,长安城的纨绔,有一个算一个,全被家里送过来,人数过百。

李二又塞进来四十多个天策上将府的武将后代子弟。

五姓七望各家也都送来十几个少年郎。

他们并不看好书院,只是碍于上面有皇家二字,就把家里一些旁系分支的孩子送过来,充充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