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南风紧>第419章 各方猜测(下)

十一月十五日,元朝大都皇宫中,忽里温正准备外出狩猎,却见国师也呼温急匆匆的入宫。

待到也呼温走到近前,忽里温笑着说到:“怎么,国师也要一起去狩猎?”

国师无奈的摇摇头,道:“老夫老矣,开不了弓了。”

忽里温笑道:“汉人有句话说的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国师不可妄自菲薄。”

也呼温没有继续纠缠这个话题,递过去手中的信纸,道:“大汗还是先看看这封奏报吧!”

忽里温接过信纸,展开来一看,纸上的话很简短,只写着:九日,巴日尔应越朝内阁阁员、户部尚书唐海刚之约,夜游玄武湖,被刺杀,当场死亡。越朝正查处中,尚未有何消息。其余的是时间和奏报人。

忽里温拿着信纸发了一回呆,巴日尔南下是国师举荐的,这是一个肥差,当初不少人想要。但是考虑到国师的代金券之策,巴日尔一直参与,情况比较熟悉,就答应了让他做着贡赋检点官。没成想这南下的事情没有办好,却被汉人杀死了。赶紧安慰国师道:“万望国师节哀,切莫过于悲伤,我定会为巴日尔讨回一个公道。”

也呼温摇摇头,道:“巴日尔是老夫的学生,跟随老夫几十年,如今身死南朝,是要他们给个交代。只是这样一来,我们的部署恐怕会有变故。”

此时忽里温已经脱下皮甲,今日怕是不能外出狩猎了,延请也呼温入座后,道:“国师以为局势会如何变化?”

也呼温端坐在矮榻上,道:“按照此前的计策,如果吴、越答应我们增加贡赋额度,就会是我们明年大军南下的军饷。若两朝都不答应,则会以强制推行代金券为替换条件。这事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谈完,恐怕想有结果,怎么着也得到明年年初。届时哪边不答应就发兵攻打哪边,两朝都不答应就同时发兵攻打两朝。”

“从他们之前送回来的奏报看,两朝对增加贡赋额度显然是有心无力。只增加一点对我们来说也无甚意义。至于代金券,两朝态度是模棱两可。问题的关键是卡在他们能不能印制代金券一事上面。这事没得谈,但只要最终时间拖到了,我们准备充足了就能南下,届时就能逼迫两朝同意。”

忽里温这时插话道:“没错,按照既定策略是该如此,现在巴日尔身死,国师是想再派一个使臣南下?”

国师点点头,道:“派人南下是必然的,不过这次去主要是为了巴日尔的事情,不再为代金券了。”

忽里温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不是要拖时间?难道国师准备今冬南下?”

也呼温摇摇头,道:“今冬不行,不仅我们还没准备,关键是大皇子他们那边也毫无准备。如果今冬南下,恐怕他们没机会动乱。”

忽里温点头道:“国师言之有理,但为何不派人南下处理巴日尔之事,顺便继续和越朝商谈代金券之事?”

也呼温眼睛一眯,道:“大汗不觉得巴日尔遇害颇为奇怪?”

也呼温对巴日尔遇害并没有太大感觉,倒也认为汉人刺杀元朝使臣倒也正常。问道:“何怪之有?”

也呼温道:“老夫一路走来,都在想巴日尔死于何人之手。吴朝嫁祸?恐怕没那么大能耐,再者也无必要。越朝杀的,岂不是白白送把柄给我们?越朝的民间义士?奏报上说的清楚,请客的是越朝的内阁阁员、户部尚书唐海刚,他可是越朝皇帝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一。平常护卫定当十分周全,岂会那么容易就让刺客成功。而且从奏报时间上来看,刺杀是九日晚间,奏报是十日午间发出的,那时都没有什么消息,恐怕那刺客很不简单。如果是所谓的民间义士,越朝那边不会没有消息。而且为何在那个时候杀害巴日尔?”

“所以老夫认为越朝那隐藏着一股势力,其行事手段颇为隐秘,实力却不容小觑。吴、越两个摆在明面上的朝廷实则不足为虑,老夫现在关心的倒是这种暗中的势力。毕竟我族人数少,要想统治汉人广阔疆域,需要防备的恰恰是这种暗中的势力。”

也呼温倒是有点不同意见,道:“国师过虑了,我朝入主中原几十年了,也不见得有什么暗势力需要防范。”

也呼温摇摇头,道:“风起于青萍之末,老夫担忧的是这种摸不着边际的事情。”

也呼温笑着说:“国师不用太担心了,您曾经说过,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徒劳的。等我朝南下中原,以汉制汉统治几十年后,汉人就会习惯的。”

也呼温心中也只是一种隐隐的担忧,现在消息也不全,什么都是妄测,多思无益。道:“害得大汗未能外出狩猎,是老夫着相了。”

忽里温摆摆手,道:“无妨,何时不能狩猎。国师多日未进宫,我们再商议一下派使臣南下的事。”

唐海刚在家里待了几天时间,除了一开始心有余悸外,这些日他想的最多的就是何人要害自己?

招高兴进门的管家已经被查案的人带走,他了解了一下高兴的日常,从没有人察觉到高兴的不对劲。都说这家伙很会来事,为人大方热情,家中的仆役倒是都对他很欢迎。

刺客的目标不是自己,完全是冲着巴日尔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够肯定这个,唐海刚就不再害怕。至于因为巴日尔在自己的宴会上出事,朝中大臣的攻击都不算事。把自己软禁起来,这不是皇帝对自己有多大的意见,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倒是一种保护。等风头过了之后,自己仍然还是越朝的内阁阁员、户部尚书。

关键是高兴这个家里人搞得他颇为忌惮,家里还有没有像高兴这样的人?这些日子,他都有点神经质了,感觉看谁都是密探。

唐海刚考虑过到底是何人做了这件事,最先怀疑是内侍监。在他看来,只有内侍监有这个能耐,也有这个必要。无论是从皇帝控制朝臣的角度上来说,还是内侍监自己部门权力的角度上来讲,都有往他家里派密探的必要。

要知道历史上越朝先期几个皇帝做的更加过分,当初内侍监最为强大的时候,朝中主要大臣,连在家中和妻妾敦伦皇帝都能知道,几时开始,和哪个妻妾,敦伦多久,是否过夜,都有详细记录,皇帝还时不时的还拿出来敲打大臣,搞得满朝大臣惊诧不已。

虽说现在内侍监不复当年之勇,但复立已经几年时间了。往内阁阁员这样的朝中重臣家中派遣几个密探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只是有一点无法解释,他和老监正是政治上的盟友,这一点恐怕连皇帝都不知晓。

这些年来又一向配合默契,他们完全没理由干这件事来陷害自己。再者,巴日尔死了对朝廷一点好处都没有,大不了元朝再派几个使臣就是了。所以虽然最先怀疑内侍监,但最先排除的也是内侍监。

他接着怀疑的就是东南党人。杜文心和周秉政这些人,表面上对他是拉拢,实际上内心对他恨的很。财权不掌握在手中,首辅犹如断了一臂,施政大受影响。而且由于自己的态度,东南党又不能肆意打压江浙和江淮两党。他们完全有理由以此为突破口,找自己的麻烦。但却又认为他们没有这份能耐,况且以杜、周等人的政治智慧,当是知道即使自己有麻烦,皇帝绝对不会把户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东南党。

至于另外两党,同样没有理由,把自己打倒了,捞不到太大好处不说,说不定还让东南党捞到便宜。除非两党已经结盟,而且有一系列的计划,就更没有理由危害自己让东南党人得利了,可从这些日子的反应来看,似乎也不可能是这两党所为。

想到东南党,唐海刚不由的想到苏圣平。说东南党没有这份实力,那是没有把他算在内。他手中的民团战力可不一般,具备了培养暗杀刺客的条件。但唐海刚思来想去,还是想不出苏圣平做这事的好处是什么?

为了阻碍实行代金券,这事现在连影子都没有,何必现在杀了巴日尔。再者,杀了巴日尔也没有实际意义,自己当初也点头认可他们拒绝元朝的建议。还有一个原因,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也是苏圣平在江宁的靠山之一,尽管这种靠山是利益堆积出来,但有总比没有好,他没有理由干出这种陷害自己的事情啊!何况苏圣平还有一个难关需要自己帮忙度过,这就更没有陷害自己的理由了。

除了杜文心和周秉政因为信息量多,因为苏圣平提醒周秉政露了破绽,猜出了大概之外,其余都对这件突然发生的刺杀事件摸不着头脑。刺杀巴日尔,除了给江宁市井增加一点谈资,越朝这边的谈判暂缓之外,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而当初力主做这件事的刘天瑞事成第二天就已经启程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