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每个调性都有自己的性格,常见的C大调是一个平稳宁静的调性,像是春日的山谷,舒适晴朗,它的兄弟G大调也是一个性格,活跃而色彩明媚,充满阳光温暖的调子。

  调性的色彩不绝对,跟古诗词一样,有不乏乐景衬哀情,但莫扎特这首写于1784年的作品不是那个例外。

  准确来说,莫扎特不是例外。

  《G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453》不是简一鸣熟悉的莫扎特1778年,却是莫扎特同样处于成熟期的作品,所以简一鸣对这部作品的掌握程度远比其他时期的更深。

  莫扎特的思维很跳脱,不是那种一个主题贯穿始终的音乐家,要是他在花国读书,作文百分百是妥妥的四类文,每次都要被老师点名批评,能入编零分作文典范的那种。

  让莫扎特创作,就跟孩子蹦蹦跳跳从家走去打酱油似的,那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路过的猫咪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路边搬家的蚂蚁会让他好奇,低飞的蜻蜓会引走他的视线……如同小孩俏皮的小卷毛,这些可爱的加分项被莫扎特全部写进了他的音乐里。

  年轻的莫扎特还不懂收敛他这些小情绪,除了他自己能弹得自得其乐,其他人都是一头雾水,创作成熟期的莫扎特好了一点,这些就成为了莫扎特特有的笔触,他的专有特点,也是莫扎特演奏的难点,弹深了像故作深沉,弹浅了又幼稚,用力了油腻,弹轻了没水平。

  简一鸣第一个琴键摁下的时候,有的人还不明所以,有的人已经感觉到了不同。

  是指尖触键的原因吗?还是指腹?

  现场的听众无法辨别这种音色变化的原因。

  K.453分成三个乐章,分别是序曲、赋格和和弦变奏曲。

  作品以一个充满了向上情绪的筝示引子拉开序曲的篇章,把第一乐章写得柔软抒情,和弦变奏和音乐线条让节奏起伏舒畅,那些毛毛躁躁翘起来的小卷毛都成为了这首作品整体描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活泼清新,自然明快,像颜色丰富的彩虹,链接了钢琴与听众,又像雨后的那阵风,裹挟草木清香和雨汽,吹进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