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世胄阐秘【完结】>第129章

  公孙寅德踏进寝殿时碰见一身貌不凡的男子从里面出来,两人碰面之时男子侧头朝他微微一笑,公孙寅德讪笑着点了点头算作回应。

  等入了寝殿行了礼,他才小心翼翼地开口:“方才那人莫不是天下第一刀客?”

  夏侯玥侧躺在榻上把玩着手上的暖玉,漫不经心道:“你见过他?”

  公孙寅德摇头道:“早在他进京时消息便传遍了京中各个官署,更何况他今日进到皇宫一路行至武英殿……现在朝中上下都知道这头猛兽就是您的人。”

  “你以为如何?”

  公孙寅德闻言头埋得更低,手心不自觉地开始冒汗,“朝中对您颇有微词。”他顿了一下,“尤其是濮炀小峰进京以后。”

  飞云台一事以及当朝太子、二皇子在那日忽然发生的变故,手中有权的朝臣无一不知真相,这些老狐狸早就理清了那日所有的来龙去脉,却也无法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只因先帝早就算到了缠身夏侯一族的灭咒之祸,在年初之时便把秦王从荆州召回。

  在遗诏之中先帝立夏侯玥为摄政王,给了他禁军、大胤莫家军、虎骑以及兵部一半的兵权,让这个手无寸铁的闲散王爷坐实了天子之下的位置,可朝中的将领大半都信服于太子,而丞相大人始终与太子交好,在太子出事之后,这些将领自然而然会偏向于丞相一边。

  而这“微词”,便是摄政王和丞相大人传言中的谋反之势。

  纵使摄政王在京城中毫无根基,可也算是强权在握,加上以一敌百的刀客,皇城之中也无人敢加害于他。

  躺在榻上的人听罢后扬起头对着房梁长叹一声,“本王这兄长老是把烂摊子交给我。”

  说完后,他垂下头,又问道:“人抓到了吗?”

  公孙寅德答道:“暂时还没找到扶屠的下落,不过人应该还在太京城内。”

  话音落下寝殿内便安静了下来,躺在榻上的人缓缓放下手中的暖玉,看向公孙寅德的眼中沉了三分,“告诉上官锦缘,三天之后若还是抓不到人,这九门提督的位置他也别想坐了。”

  公孙寅德连忙弯腰称是,刚要辞去,又听见夏侯玥道:“你去一趟御史府,”他长了长嘴,面露困意,“先探探荀嗣的口风。”

  公孙寅德出了皇城后便回大理寺让人准备一张拜帖送往御史府,第二日午后他便拿上薄礼直奔而去。

  在夏侯玙立为太子的后十年中,朝中大致分为两股势力,太子与丞相。太子党多为军中将领,而朝中百官多为丞相一派,两方势力互相牵制,势均力敌,可就在那一年,太子在边关打下北召崇越归来后,丞相左非贤却与太子党派亲密起来,权势偏倒,天子皇权便岌岌可危,而在这前后的变化之中,始终保持中庸的便是御史台。

  如今这局面,权力又一分为二,且偏向丞相一方,夏侯玥当然要先知道御史台的想法,若御史台忠心耿耿站在皇族一面,那是最好不过,又或者继续中立,可如果偏心于丞相一方,那便是最坏的情况。

  公孙寅德抵达御史府后听府里的总管说荀大人午睡后便出门了,可他昨日便送了拜帖说今日午时后便登门拜访,总管连忙点头说拜帖确实送到了,荀大人也看了。

  “那可是有什么要紧事?”他问道。

  总管摇摇头,同公孙寅德说了个地点,接着便微笑着送他出了府。

  大理寺同刑部一样,常年公务繁忙,公孙寅德与大部分要官朝臣从未打过照面,其中便有御史大人荀嗣,此次拜访还是公孙寅德去查了这年的案卷,发现御史台在一次谋杀案中曾协助过大理寺,便借了这个由头。

  公孙寅德骑上马一路行至天香坊,下马后便走到一高出周围七八寸的雀子楼前,还未踏进去便听见里面传来的牌与牌之间的碰撞声,他进去后直接上了两楼,看见走廊尽头的牌匾上写着“鹊桥仙”三字便两步走了过去,与守在门口的小二通报姓名后,便轻轻推门而入。

  进门后便是三两声琴音,左侧有一乐姬抱着琵琶弹着慢琴,右侧上方吊着一幕珠帘,依稀能看见坐在后方的四人各做一方,手中打着雀牌。

  这一幕似曾相识,公孙寅德环顾一圈后在心里长叹了一声,他总是到这种地方来给自己找不痛快。

  “荀大人,下官大理寺公孙寅德。”

  话音落下,牌与桌面碰撞的声音丝毫未停,公孙寅德也不着急,在那乐姬旁找了个位置坐下等着,半个时辰后,他又走到珠帘前,双手作揖弯下腰,可是这嘴边的话还未说出口,珠帘之后便瞬间射来一道劲风,打在了他胸膛偏上的位置,整个身体立刻僵硬下来,动弹不得。

  而后珠帘后方传来不耐烦的声音:“你有点吵。”

  又半个时辰过后,一局八圈的牌终于打完,其余三人站起身朝庄家的位置拱手辞别,掀起珠帘后见着面前站着一个弯着腰一动也不动的人觉着有趣路过之时还拍了拍他的肩膀。

  等三人全都离开,里面便走出来个中年男子,他双眸细长,脸庞瘦削,唇上有两撇胡子,他边走边捶着自己的腰,嘴上呢喃道:“这身子骨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说罢,他走到乐姬旁的椅子上坐下,端起桌上的热茶喝了一口,喝的时候微微抬起右手伸出两指,在空中挥了一个半圆。

  穴道解开后公孙寅德立刻直起了腰往后压,边压还边捶,痛得他龇牙咧嘴,要不是他会点武功,这腰今日非折了不可。

  荀嗣放下茶杯朝旁边的乐姬挥了挥手,乐姬抱着琵琶起来朝他行了个礼便离去,坐在椅子上的男子朝他笑了笑,“公孙大人,稀客呀。”

  公孙寅德赶忙弯腰道:“这年大理寺承蒙荀大人关照,元首将至,特来送上贺礼,祝大人福寿安康。”

  “你说说你,”荀嗣伸手指了指他,满脸的不解,“人到了就行了,你大理寺与我御史台这般交好,还送哪门子礼啊。”他叹了一口气,为难道:“大人的心意本官收下了。”

  站在一旁的侍从走上前来从公孙寅德手中接下礼盒,而后公孙寅德又道:“荀大人不必介怀,这也是……摄政王的意思。”

  荀嗣刮茶水的手一顿,随即又放下茶杯,把手搭在桌面上,“我近日听闻公孙大人鲜少接手案件,就连大理寺也很少出入,原来是被摄政王相中了,”他笑着道,“我原先还以为大人是太子殿下的人。”说罢,他又摇了摇头,漫不经心地道:“本官说错了,公孙大人从一开始便是摄政王的人。”

  公孙寅德身体瞬间僵硬起来,谄媚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

  “……荀大人这是何意?”

  坐在椅子上的人说完便站了起来,他双手背在背上朝前方慢慢踱步。

  “容本官想想。”

  轻缓的脚步声围绕着自己响起,公孙寅德的额角开始冒汗,不安感涌上心头,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这些深宫狐狸面前无所行遁,他就像一个被戏耍的猴子,所有的谎言早已被看破,只是这看破之人不说破,从始至终都在围观一场好戏。

  良久,略带戏谑的声音响起:“本官记得明月山庄一案有个叫做李焕的剑客。”

  “二殿下本打算利用他与明月山庄周的旋让太爻盟的人浮出水面,却因为李焕得知了前朝余孽林疏的真相不得不把计划提前,”他走到公孙寅德身旁,弯下腰低声道:“而这个告密者就是受摄政王指使的你啊,公孙大人。”

  站在中央的人微微低头沉默着,荀嗣笑了一声继续道:“再说飞云台之变,”

  “百里迟风斩首前太子殿下曾让御史台把前禁军统领扶屠抓进刑部,他称此人为宫中奸细,虽然确实如此,但仅仅只是不受先帝重用的他怎么能够知晓关于皇族夏侯氏的机密,我等忠臣定不会透露半分,更何况是先帝。”他语气沉了几分,“真正告知太爻盟和浮幽城所有秘密,从而引发了飞云台之变的人,”

  他顿了一下,眯起了眼,“就是摄政王。”

  话音落下,隔间里沉默了很久,片刻之后站在中央的人缓缓开了口,声音却是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沙哑,“荀大人……让下官惶恐啊。”他慢慢抬起头,接着道:“那大人可否告知下官,御史台如何以为?”

  荀嗣走到公孙寅德面前站定,笑着垂下眼,“告诉你也无妨。”他道,“左非贤和摄政王本官都无暇关心。”

  公孙寅德闻言心下便明了,这已是当前最好的结果,他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准备辞行时,却听见面前的人又开口了。

  “本官……”荀嗣看着他,脸上的笑意未减分毫,“拥立的是二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