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肩并肩站在那,都沉默了下来。

  不久之后,又一件可以称得上是爆炸性的大事在满朝文武之中流传开。

  说是大将军王唐匹敌,因为程无节重伤的事而大怒,居然在陛下面前直接杀了两个人。

  之后唐匹敌觉得此举触犯了天威,于是在陛下面前请罪,请旨去西北戍边练兵。

  陛下已经准了,大将军王可能很快就要离开长安城去西北荒蛮之地。

  那地方当然是荒蛮啊,在纳兰草原往北一点,就是漠北荒原西部。

  当年外草原的铁鹤部数十万骑兵,先后两次从这里入境,攻打纳兰部。

  得知大将军王要被派到那样一个鸟儿都不拉屎的地方去,众人心中不胜感慨,人人都唏嘘不已。

  那可是最受陛下信任,与陛下亲如手足的大将军王啊,就这样被派到西北荒蛮之地去了。

  后来又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当时皇后娘娘也在场,大将军王不只是当着陛下的面杀人,也是当着皇后娘娘的面杀了人。

  皇后娘娘马上就要临盆,还见了这等血光之事,陛下当然会生气。

  这消息一传出来,人们又在说怪不得怪不得,这也就是大将军王,陛下已念及了兄弟情义,不然换了别人的话可就不是只被派往西北戍边练兵那么简单了。

  可也有明眼人,在这件事上看出来一些端倪。

  纳兰草原被称之为内草原,孛儿帖赤那如今在外草原上做主,而外草原和内草原之间隔着漠北荒原。

  大将军王被派去这个地方创建西北大营,说是为了补充西疆兵力,难道不是为了看好内外草原?

  有大将军王在内外草原之间领兵驻扎,这草原还能出什么风浪?

  只要内外草原太平,大宁未来就会有连绵不断的战马供应。

  而且,只要好歹动心思想想就知道,大将军在西北创建的大营,要练的是什么兵?

  在内外草原之间,不缺战马供给之地,还能练什么兵?

  或许三年之后,大宁就会真的拥有一支,足可让草原骑兵都为之惧怕的铁骑在西北出现。

  那时候,大将军也终于实现了他的十万铁骑之梦了吧。

  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亲戚

  大将军王唐匹敌要被调往西北苦寒之地的消息一传出来,很多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因为梅欣曲的死,和此人交集颇多,关系匪浅的那些官员,其实个个都心中惴惴不安。

  不少人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几日,唯恐自己被那白痴牵连。

  可是当他们知道大将军王要被调往西北之后,那担惊受怕就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当初追随李叱的多是武将,文官大部分都是后期启用。

  所以他们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满朝的文官,其中绝大部分都觉得自己低了那些武将一等。

  尤其这是开国之时,大宁的天下是这些武将们用命打下来的。

  他们这些文官若是在立国之后就急不可耐的去争位的话,谁都会担心惹陛下不喜。

  陛下和那些武将都是过命的交情,他们若是说三道四,搞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时见大将军被调走,不少文官心中就变得活络起来,他们三三两两的在私底下议论此事。

  有人说,陛下心里其实也明白,已经立国,不是征战时候了,所以当然要抑武扬文。

  对大将军王的处置,就说明了陛下的态度,杀一个梅欣曲并不代表什么,因为梅欣曲做的那事确实也该死。

  大将军王离开长安城之后,诸多武将又被分派到了地方上领战兵驻守诸道。

  这长安城里,当初陪着陛下打江山的武将几乎都被调派出去,剩不下几个。

  一个是国公庄无敌,早早就辞掉了兵权,得陛下的准许,连早朝都不上。

  每日都是在长安城里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和其他人也并无交集,行事低调的不像是一位开国公,更不像是陛下的结义兄长。

  前阵子庄无敌和陛下说了一声后,就带着随从回燕山去玩了,这一去大概没有半年都回不来。

  再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是原青州节度使武奶鱼,陛下本来是让他做户部尚书,可武奶鱼请辞,非要去帮高院长筹建书院。

  虽是显赫的国公身份,可他却并无实权,他不愿意做户部尚书,这户部尚书的位子,就给了叶策冷。

  高真早早被调往了南疆,夏侯琢是留在长安城了,算起来,也是陛下留在身边的唯一一个打天下时期的战将。

  但夏侯琢身份超然,他还没有卸掉军职,并非是他自己不愿,只是陛下不许。

  文官们对于夏侯琢的感觉,要比对其他人好一些。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夏侯琢更为低调,且夏侯琢的妹妹夏侯玉立,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入宫。

  皇后娘娘一直都在劝陛下,陛下暂时没答应,不代表一直不答应,听闻陛下不答应的原因只是皇后娘娘似乎想劝陛下设两宫皇后。

  这事陛下大概是会坚持,可只要皇后娘娘不再坚持这两宫之事,陛下应该也不会再拒绝,毕竟谁都知道,夏侯玉立对陛下心怀情愫不是一年两年。

  以夏侯玉立的身份,入宫便是贵妃,这是不可能出什么意外的事。

  所以这些文官,就算想争朝权之位,也不敢轻易去招惹夏侯琢。

  就好像他们不敢去招惹唐匹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