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拿主意。”

  李叱道:“名字都是老爷子为你取的,我也不能给你做主,只能是你自己选。”

  唐青原沉思片刻,俯身道:“那臣以后,就改名为唐安臣了。”

  其实李叱又怎么可能想不到老爷子的用意。

  老爷子这安臣二字,说是给唐青原取的名字,是则是让唐青原过来给宁王带的话。

  他的儿子唐匹敌为宁王帐下大将军,他的养子也到中原后,以其才能自然也会有所作为。

  老爷子这用意,一是告诉唐青原要安心本分,安分守己,二是向宁王说一声,他们俩,都会安心为臣的。

  而这也不是全部的用意,还有一层意思是,老爷子临走之前对宁王的请求。

  两个儿子都在宁王帐下,他想请宁王代替他这个老父亲,好好照顾孩子。

  这也可算作托孤。

  李叱想到了这许多之后,对于老爷子的敬意,更为深重。

  而这名字的事唐青原尊奉老爷子的遗嘱,直到见宁王之后才能说,甚至都没有和唐匹敌提及,这是老爷子心思细密,也是唐安臣尊奉遗愿。

  老爷子也许算不上是什么大人物,最有名气的时候,也只是代州一位武师。

  可他却教出了唐匹敌和唐安臣两个人儿子,未来如果史书上会有老爷子的一笔,这一笔也必会很浓重。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打一架吧

  林间小路。

  李叱在前边走,唐安臣在后边跟着,两个人始终保持着这个距离,从出门开始就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两个人还在说话,唐安臣还在不停思考,一心二用,不是谁都能做到。

  “兖州那边,你回去之后有何打算?”

  李叱问。

  唐安臣道:“李孝晚能夺渤海王之位,其实是运气,他在渤海国内并无多少根基,臣打算回去之后,尽量尽快的让渤海内有第二次兵变。”

  “渤海国内穷苦潦倒,先经历了一场大战,再经历两场兵变,未来二十年内,都不可能再有力气对中原龇牙咧嘴。”

  李叱点了点头。

  那个李孝晚,是石在勋手下的一个将军,而且还不是地位很高的将军。

  现在他是坐在了渤海王的位子上,然而惦记着这位子的人,大有人在。

  只要筹谋好,李孝晚被赶下台也只是早早晚晚的事。

  “这是对外,对内呢?”

  李叱又问。

  唐安臣回答:“冀州这边已经有完备的民治经验,虽然两地民生风俗稍有不同,但臣想着,只要让百姓们日子过的好,那就一切都好。”

  李叱满意的点了点头。

  唐安臣已有谋划,李叱也可以把他放回兖州去了。

  之所以把唐安臣从兖州喊到冀州来,李叱可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年轻人好奇,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根本没必要把人千里迢迢的喊来。

  如果一位封疆大吏,只会打仗而不懂民治,那么早晚都会出大事。

  好战之人,必会伤及民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你回去之后,只要不忘了今日对我说的这些话,兖州那边我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李叱一边走一边说道:“若说冀州是我们的后方,那兖州就是我们后方的后方,守好兖州,便是守好门户和退路。”

  他看向唐安臣:“我其实也能猜到,你还是更愿意回南边而不是坐镇后方,就一年为期吧,一年之内,我物色到合适的人选,把你替换回来。”

  唐安臣俯身一拜:“多谢主公!”

  他当然是更愿意回南方去,天下格局已经到了这一步,谁不想参与那最终之战。

  那不是什么青史留名不留名的事,而是一位将军只要错过就会遗憾终生的大战啊。

  那一战打完了之后,乱世结束,楚国消亡,新的天下就在那一战的基础上形成格局。

  其实留在兖州最合适的人是沈珊瑚,李叱不是没有想过把她留下来。

  但念及老唐,李叱又存了几分私心。

  如此安排,也可锻炼一下唐安臣,让他对军务民政都更为熟悉,一年,他就会有质的飞跃。

  “我用你,不是因为你是唐匹敌的弟弟,你应该知道,若无能力,你就是我的弟弟我也不用。”

  李叱道:“所以你不要心里去胡思乱想,猜测别人会不会嫉妒,甚至在背后说你们兄弟坏话。”

  唐安臣俯身道:“臣明白。”

  李叱道:“不管你是谁,能做大事,我就重用,如果实在担心有人说些什么,那就做的更漂亮些,这是唯一可以让他们闭嘴的方法,如果这样你还不能让他们闭嘴,我能让他们闭嘴。”

  唐安臣再次俯身一拜。

  这次交谈之后,唐安臣就赶回兖州那边,虽然他头上的暂代二字还没有拿掉,可拿掉不拿掉,已经并无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