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路比出发时要容易许多,大军行至延安府后速度更甚。

  两月后,开封府。

  “太师,您稍等片刻,我们府尹马上就到。”

  “无碍。”

  一刻钟后,滕府尹匆匆而至。

  “下官见过太师。”

  “滕府尹不必客气,匆忙来扰还勿见怪。”

  “太师哪里的话。”

  说起来,高俅和滕府尹的关系有些微妙,一开始因为林冲的缘故滕府尹对他非常有敌意,后来林冲升官后滕府尹不再针对他,但他俩之间的关系也没好到哪里去。

  再后来两人因王黼和童贯的事开始合作,发展到现在,两人已经可以和和气气的论政。当然,仅限论政,高俅想和他像陈显一般谈论私事肯定是不可能的。

  “滕府尹似乎很忙。”

  滕府尹讥讽一笑:“自青白盐流入市井后,我就没睡过一顿安稳觉。”

  高俅闻言干笑两声,滕府尹这才想起青白盐乃眼前之人运回,他轻咳一声:“太师见谅,本府并无他意。”

  “我知晓的。”

  高俅被赵佶急召回京正是因为此事,青白盐质纯味美,自流入汴京后便受到达官富户青睐。当然,在盐铁司的运作下,青白盐带来的冲击不至于扰乱市场,真正让滕府尹如此焦头烂额的还是盐法盐税的改革。

  其实大宋自建立以来就不断完善盐法。宋初时因产地不同有官卖和通商之别;庆历八年,范祥始创钞法;崇宁后,蔡京更定钞盐法。

  时至今日,我朝已经制定了更为完善的食盐专卖制度,大体上来说就是官制和民制官收。当然,无论何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盐的垄断。

  表面上,朝廷的制度为其带来巨大利益,这点从每年盐的商税和盈利可以看出。但私下里,我朝的私盐贩子达到了历史之最。

  前朝也有私盐贩子,但前朝对此的态度是置之不理。王安石也主张不将私盐贩打尽,因为私盐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比如他们能将盐送到商队不愿意去的偏远地区,又或是他们制作出来的盐通常比官盐还好。

  可贩盐的利润太大了,若是私盐贩只是像前朝一样小打小闹便罢了,可我朝的盐贩真是什么都敢干。

  不止是沿海地区,包括某些内陆,那些私盐贩子通常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聚在一起,胆子小点的与盐官勾结从中牟利,胆子大点的甚至敢打劫商船,就连官船他们也敢动。

  毫不夸张的说,有很多村落里一村子都是私盐贩子。朝廷当然不会放任此举,可这种事也不能整天盯着,只待风头一过,他们又会卷土重来。

  不过现在不同了,以前朝廷北防辽军,西战夏军,算是没功夫搭理他们,现在朝廷缓过劲来了,自然要开始收拾他们。

  而高俅也趁此机会想要优化盐法。

  私盐为何如此猖獗?因为贵!私盐贩和人贩子不同,不讲究买卖同罪,毕竟老百姓要活就只能买私盐,所以这事只能从官盐上想办法。

  若是贸然提出降价肯定行不通,朝廷每年的盐产量其实不低,但因为产地比较集中所以运输成本大,还有一点则是因为此时提炼盐的技术远没有后世发达,价格自然不低。

  但这难不倒高俅,随着水泥路遍布商道以及漕运的健全,运输成本已大大降低。至于练盐技术高俅则准备多时,他虽然是文科生,但练盐这种基础理论他还是知道的,比如在过滤矿盐时加入木炭能除掉大部分有害杂质,当然,这盐自是无法与后世相比,但却比之前的粗盐好上太多。

  他当初让林冲交给赵楷和赵构的便是细盐与青白盐。赵构这家伙在太学里弄了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整天在研究如何飞天入海,在赵佶眼里这算是不务正业,但高俅觉得这团队很有发展前景!

  咳!话说回来,高俅让赵构献此技术并不显突兀,毕竟他们已经捣鼓出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了,更何况沿海一带的百姓也经常无意间就优化了练盐技术。

  至于实施此事则是由朝中支持赵楷的大臣提出。有贫民自然也有富户,有吃不起盐的自然也有想吃更好的盐的。

  高俅利用青白盐和细盐的高价流入来降低普通盐的价格,尤其这普通盐的味道比从前更甚。百姓不买私盐了,私盐贩子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了。

  在这套体系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那便是商盐。若把盐铁司比作国企,那这些商贩便是经销商,官售毕竟不如这些商人灵活,官府向这些商贩发放盐引,这些商人便能将盐运往大江南北。

  可商贩也要挣钱的,再往前便不提了,就说蔡京,蔡京极力推广盐钞法,盐钞法本身没什么大问题,可蔡京为了牟利增加钞券取盐过程中的种种费用,又将盐引分为长引短引,这套流程下来,商人没赚钱,百姓也买不起盐。

  高俅决定采用赵开提出的盐钞法,商人纳钱买钞和交了税钱后,直接向井户买盐出售,此法废除了官府统购民盐后再转卖给商人的中介环节。

  只有商人挣钱了他们才会更加卖力,百姓也能吃上更便宜的盐。

  在计划好一切后,高俅本以为最大的阻力会是赵佶,可没想道赵佶说了句令他震惊的话!

  “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有愁叹抑配之苦,至弃产流徙,遂转而为盗,莫之能禁,甚可悯也。”

  没错,这是赵佶的原话!

  彼时他还在西夏境内和李乾顺互怼,高俅听到这话后含泪多攻了两州。

  其实从头到尾高俅都没有直接参与此事,这是他刻意为之的结果。还是那句话,盐铁茶瓷的事,他不会碰一下的。

  总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我大宋百姓最幸福的一段时间。因为盐价降了,不仅盐价降了,味道还更好了!不提海盐和井盐,就是矿盐也不见苦涩!

  百姓们幸福了,对朝廷的不满也就减少了,赵佶看着报纸上百姓们对他的赞扬之词越发自得,他深感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其实这件事的顺利推行还要感谢朝中大臣,满朝文武也不全是蔡京之流。不过聪明的人也能看出就算盐价降了税收也不见少,薄利多销的好处会随着时间显现出来。

  如今海陆丝绸之路尽在大宋,我朝不仅与大理、吐蕃、回鹘通商,还将茶盐铁瓷等物远销海外,再加上原辽地的税收日益稳定增长……总之一个字,富!这也是赵佶能如此“大方”的原因。不过高俅不敢松懈,毕竟养军队花钱,各地还时不时发次大水。

  高俅此次回京也跟这有点关系。

  自朝廷加大力度处置私盐贩子之后,他们的日子自是不好过,小商小贩还好,那些规模庞大的私盐贩皆遭到官兵围剿,朝廷对与盐贩勾结的盐官也未姑息,这就是滕府尹如此焦头烂额的原因。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赵佶急召高俅回京是因为山东境内爆发匪乱。山东几路直至今日才升四府,那里大大小小的湖泊众多,是水匪与盐贩的聚集地带。

  曾经宋江领了一部分人招安,但绝对不是全部。此次朝廷的一系列举措显然将他们逼急了,再加上山东几路水患齐发,那些水匪盐贩竟胆大包天的勾结起来击毁官船,如今可没外患,赵佶自是不能忍,他当即决定让高俅领兵剿匪,高俅回京后也顾不得其他事宜,当即投入此事。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已经不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时候了,他们不愿做回百姓,高俅也不会再手下留情。

  此次来开封府便是调取一些东西,不过滕府尹好似抓到宣泄可一般对他诉苦。

  “太尉,你知道那些商贩为了逃盐税都是怎么做的吗?他们以咸鱼做饵,还有做成酱的,总之方法是千奇百怪!”

  高俅轻笑:“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什么?”

  “咳…没什么。滕府尹,那些盐贩只要不形成规模,也不必一网打尽,毕竟总有些地方商队和商船无法顾及。”

  滕府尹沉默了一瞬:“下官明白了。”

  “那本官就先告辞了。”

  “太师慢走。”

  滕府尹送别高俅之际似是不经意间埋怨:“哎,若是人人都能像太师一般勤勉便好,有些官表面上忙碌,实际上什么也没做。”

  高俅闻言莞尔:“滕府尹此言有理,我这就面见官家。”

  滕府尹望着高俅离去的背影沉思,刚刚太师的笑好可怕!他好像在不经意干了见不得了的大事!

  皇宫

  “长安,你回京没多久就要出兵剿匪,辛苦你了。”

  “为官家分忧乃臣份内之事,何谈辛苦。”

  “还是高卿为我着想,那些水匪竟如此胆大包天,我岂能饶之!”

  “官家圣明。”

  “官家,臣此次来另有要是禀报。”

  “高卿直言即可。”

  “官家,滕府尹言我朝中官员有阳奉阴违之举,臣想了一个办法遏制此举。”

  “哦?高卿有何妙计?”

  “官家,不如让文武百官及各级官员准备一本“考成簿”,在一年之初让他们写下当年的行政筹划,在年中和年终考验其绩,官员间互相监督,最终完成的奖,未完的罚。如此一来可防地方官员谎报其绩,长此以往必吏治清明。”

  “好,此计甚妙!”赵佶觉得此举还算有意思:“高卿,明日上朝你就提出此法。”

  高俅努力扬起笑脸:“禀官家,臣要见之人已经至京,臣还是尽早出发为妙,水匪一日不除臣一日难安。”

  想起那群水匪赵佶拉下脸色:“也对,你即刻出发吧。”

  “臣告退。”

  高俅回府的路上心下难安,工作计划,述职报告,绩效考核什么的……咳,得赶紧走,不然得被唾沫淹死。

  “太尉,你回来了。”

  “人到了吗?”

  吴用点头:“阮氏三雄、童威李俊、张横张顺已经全部到了。”

  “好,传令下去,大军即刻出发,许道东平府。”

  “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有愁叹抑配之苦,至弃产流徙,遂转而为盗,莫之能禁,甚可悯也。”引用赵佶原话。

  考成法是明朝宰辅张居正提出的。就是那个以一己之力替大明朝续命六十年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