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穿成高俅后我手拿权臣剧本>第123章 吏治

  赵佶一锤定音后,发兵蒙古一事再无异议。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众人依次退出大殿。

  出了殿门,高俅疾步快走,而他想追赶之人恰好将脚步放得很慢,仿佛在刻意等谁一般。

  “李中书慢走。”

  李纲闻声顿步,在看见来人后他急忙躬身:“下官见过太师。”

  “李中书不必客气,先前人多未瞧见侍郎,但侍郎方才在朝上之言可谓振聋发聩,本官钦佩之至。”

  “太师过奖,下官不过有感而发,倒是太师远见非常人能及。”

  “李中书才是谬赞。”高俅感慨:“夏州一别已四载有余,不曾想能这么快在此相见。”

  “说来还要感谢太师,若非太师肃清,下官不会仅凭青白盐之功便升任中书侍郎。”

  “中书此言差矣,你能升任此官全凭自己治理有方,与本官何关?”

  李纲闻言发笑:“太师有所不知,自考成法颁布以后,从朝廷到地方共谪免了近三成官员,此法其中玄机想必太师比下官更清楚。”

  “是…这样啊。”

  高俅干咳两声,他当初提出此法时便能想象其引起的轩然大波,如今三年过去,考成法的精髓所在也渐渐体现。

  话说,当初此法刚颁布时就有诸多朝臣恨不得朝自己吐唾沫星子,估计那时的他们只觉得此法麻烦,可绩效考核岂是他们可以轻易混过去的。

  此法实践后,那些阳奉阴违、空口大话以及只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几乎无处遁行,现在的他们恐怕恨不得将高俅生吞活剥了。

  “所以下官说太师远见非常人所及并非恭维之语,而是下官肺腑之言。”

  高俅笑吟吟道:“本官言李中书乃治世能臣也非虚妄之言,而是由衷之语。”

  李纲微微一笑:“太师可否赏脸移步茶室一聚。”

  “求之不得。”

  茶室内

  “太师,下官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李中书畅所欲言即可。”

  “太师,考成法虽妙,但地方远不如朝廷清明,下官斗胆,若各地真按照朝廷所颁法度来执行,那谪免的官员至少在六成以上,而非短短三成。”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俅当然知道无论他如何做都会有漏网之鱼,只是……

  “李中书何出此言?”

  “回禀太师,此事下官也算亲眼所见了。在地方,考成法有两处不妥,一是监察力度,事实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朝廷的律法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们只需出点银子就能让上级官员将他们的名字在考核录中划去,如此他们便可安心的在地方做他的县官。第二就是地方官员欺上霸下,有些官员为了升任,强行让下级官员完成自己上书之录,甚至多征税收,致使不少百姓也深受其害。此二点若不早做惩治,必留后患。”

  “他们当真是可恶!”

  “太师明白便好,其实第一种官倒不可怕,他们最多算是无为庸碌之辈,而后者如同堤中蚁穴,若不及早清除,千里之堤亦可毁于一旦。”

  高俅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来这这么久了,他一直将心思放在经济、军事以及征伐上,如今后患已除,也是时候将心思放在肃清上了。

  不过在这方面高俅也只是个半吊子而已,他充其量能捡捡前人的智慧,却无法做到结合实事给出对应之策。

  “依中书看,此事何解?”

  “回太师,可让朝廷派出巡抚使各地巡视,想来威慑之下,地方官吏不敢造次。”

  “若巡抚使与地方官吏勾结又当如何?”

  “不妨让御史台、谏院、监司各出一人互相监督,再派通判各地暗访,地方官吏互举,设封驳以受民愿,如此多措并举必能正我律法。”

  高俅满意点头:“中书既有此策,何不禀明官家,以施其治呢?”

  “这……”

  “李中书,高某不才,虽于一道不甚精通,却得官家厚爱得此高位。”

  “可即便如此,高某也知道利民之策该受万民敬仰才对,若有人禁之反之,本官就不得不用手中权利去问问他安得是什么心了。”

  李纲闻言会心一笑:“下官明白了。”

  “李中书,这上好的双井茶,再不饮就可惜了。”

  “那下官便以茶代酒,敬太师一杯。”

  “请。”

  “请。”

  翌日

  在高俅及一众大臣的帮助下,李纲的请奏得以顺利通过和实施。

  高俅对此也十分满意,像李纲这种文武双全、力主抗金、忧国忧民的治世能臣,高俅恨不得让他即刻担任宰相之位。

  不过路还得一步一步走,包括李纲力荐的张所、傅亮、宗泽等人,高俅绝对要在退休前将他们推上高位。

  找人这事高俅还是在行的,百年之后的事他管不着,但在他百年之前,他要给大宋留下一副最好的牌。

  如此忙碌近半月后,高俅才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

  首先是安抚闹的哼哼唧唧的平平安安,其次是去见来访数次却扑空的李师师,再然后是挑选些像样的礼物给岳家、武大及其他家眷送去,最后,高俅还要仔细翻看着自家的账本。

  “太尉,先去休憩吧,账本一日两日是看不完的。”

  “无碍,左右我也不累。对了,那边应该已经收到消息了吧。”

  吴用点头:“若是快一快,不出十日便能动手了。”

  “嗯,那就好。”

  “太尉可是担心他们?”

  高俅神色不明:“种师道、韩世忠的能力我心里有数,更何况还有卢俊义、岳飞他们从旁辅助,只是……”

  “只是刀剑无眼,太尉担心他们会受伤?”

  “担心是肯定的,我们历经千难万险才走到这,我希望他们都能有一个好结局。”说到这儿高俅猛的摇摇头:“我在这瞎想什么呢,比起担心,我更愿意相信他们。”

  “学究也愿意相信他们。”

  “好,我们一起等他们的好消息。”

  两月后

  “捷报!”

  东京时报上,禁军大败蒙古部落的消息赫然在列。高俅对此忍俊不禁,想到自己每逢胜利的消息都会刊登在此后,高俅竟觉莫名羞耻。

  不过现在可不是羞耻的时候,如今大军越过金山,王纪剌部被全灭,塔塔尔四散奔逃,此时不趁胜追击,更待何时!

  前方将士奋勇杀敌,高俅也不能拖他们后腿,他的后续计划也可一步步实施了。

  三日后

  宋廷颁旨,封乞颜部首领合不勒为蒙古可汗,代朝廷治理蒙古各部。

  此令一出,蒙古各部哗然,虽然他们不少首领也自封可汗,可这和宋廷封的可汗可不一样,这意味着如果他们不向朝廷称臣,便会遭到大宋朝廷的驱逐。

  “给他们些时间吧,我请旨攻占蒙古各部的本意并非杀戮。”

  “太尉仁慈。”

  “我可算不得仁慈,一切为了大宋而已。”

  高俅种种做法和仁慈沾不上边,可他不得不如此。率先一统蒙古是为防日后之患,他对赵佶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蒙古统一是大势所趋,若此时不管日后只会有更大的杀戮。

  再者,由他主导的统一会少很多鲜血,他可不会丧心病狂的实施什么清除计划。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不只有大族,一些边陲小族确实难以存活,高俅建城设司也可挽救这些人的性命。当然,前提是他们愿主动投诚。

  如今,高俅给足了他们思考的时间,先礼后兵,大族之道也。

  “对了,让合不勒将八哩丹送来,这人野心大着呢,不得不防。”

  “太尉,不如让合不勒将他的嫡子送来。”

  “不,就送他的次子来。”

  吴用虽不解,但也不再问。高俅看出他的疑惑了,可他总不能解释这八哩丹是铁木真的祖父吧,所以有些事就让吴用不解去吧。

  “民族融合……”

  高俅随即研磨,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建城一事说得简单,但那只是高俅忽悠赵佶之言,真正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这其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朝廷各司都复杂的很。

  为免朝廷拖延,高俅准备事事亲为。只是看着自己日益增多的白发,高俅不免感慨。

  唉,我这劳碌的命到底啥时候是个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