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的进度是要比其他朝代慢上很多的,不是没有跟着天书学,而是底子太差,能用的人很少,找得到的东西更少。

  比如火药这个东西,至今还没找到什么硫啊碳的,别说火药了,连个正经的研制流程都没走过一遍呢。

  特别是启,他和他爹大禹不同,他爹主打一个与民同乐,关注民生,不然也不会自己带着人去治水。虽然这也有当时人不多的原因,而且从大禹他爹开始,他们家就擅长治水,比别人多了很多经验。

  启是更喜欢带着人一起去打仗的,比起和百姓们打成一片,和敌人打成一片更让启开心,因为他们大夏别的没什么特别的,打仗能力一流。

  最主要的是,天书只有他们能看到,别的部落看不到,结合天书讲的,嘿嘿,这就是来自后人的馈赠吗?

  那我们不努力,也太对不起想办法让我们看到的“人”了。

  启无视了一些人欲言又止的目光,他知道的,各个部落互相会派一些间谍,这些间谍说话又好听,又只会带着人玩玩闹闹,平时的时候玩还好,大事完全不能听。

  别看启现在一副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的表情,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可是担忧了好久,是不是夏的秘密已经被套走了。

  多亏了有脑子的谋臣分析,现在最重要的秘密就是天书,而天书直接让所有不对夏忠心的人都看不见,果然是天佑夏朝。

  除了战乱的时候,基本上各个朝代的都是这么想的,元除外。

  千里江山图的机制属于,时局稳定的时候,给王朝的人看,是个优质的辅助。

  不稳定的时候,给它觉得有机会开疆拓土的看,一整个催化剂的能力。

  比如商纣王和周文王都能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家一起看,三国时期也是魏蜀吴都能看,不过元末的时候只有朱元璋和他麾下的人能看。

  无他,只是本心是开疆拓土罢了。

  启在忙忙碌碌安排人学这个很有用的造纸术,江思瑶也在一点点讲,试图更从容地铺垫到造纸术上。

  【纸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比如作为衣服的纸衣。

  要知道,虽然棉花在我国有三千多年左右的历史

  ,但是一直只在少数地区得到了使用,甚至一度是像菊花、牡丹花一样的观赏花。

  在唐的时候,拿下了高昌,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更是产棉花的地方,贵族们有了这种观赏作物。

  宋元的时候,种棉花的地方已经从高昌、琼州、闽越等地逐渐扩展到了全国,但是依旧是贵族才有资格穿保暖的棉布棉衣。

  彻底让大家有能抵御寒冷的棉衣穿的,一方面是技术上,宋元时期的黄道婆,从琼州学了织布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另一方面是法律政策上,朱元璋积极推广棉花这类经济作物,到了明中期,普通百姓才有了穿暖的机会。

  那在没有棉花的时候怎么办呢?抵御寒冷,富人靠烧炭,穷人靠一身正气,甚至连把烧过的木炭放在衣服里这样的办法都想出来了。

  而除了,动物的皮毛、鱼皮等制的衣服,还有就是我们这个纸,穿纸衣、盖纸被,让大家抵御了一个又一个的寒冬。】

  被“点名表扬”了的黄道婆和朱元璋顿时都受到了认识她们的人投射来的震惊的目光,只不过有一点点细分的区别。

  认识黄道婆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生活悲惨,但是又很有个人毅力的人,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离不开她的努力。

  在发现她甚至得到了天书的承认的时候,大家是为她高兴的。

  即使在这个时候,黄道婆依旧是笑着催大家学,“好了,我的事情之后再说,大家先把这个搅车的手艺啊给学好了,这样我们处理起棉花来啊就更方便啦。”

  她话音刚落,就有人附和,“对的对的,棉花的籽还是得靠这个,昨天我回家去试了试自己手工脱籽,那叫一个困难哇。”

  “嘿,你还真的一点点去试的啊!”有人打趣道。

  那人也不因为被打趣而不好意思,坦坦荡荡地承认,“我们只学过织粗布麻衣的,哪里学过织棉花,我不得自己试试看,是不是真的要机器哇?”

  “就是,自己试试有什么丢人的,天书还有实验呢!实验不就是我们的试试吗?”

  黄道婆帮着说话,然后又有人说自己一开始也不信,也偷偷在家做过实验呢。

  大家和乐融融地互相说,做过实验,大家也是和天书一样的人咧,都不是以前

  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了,肚子里有学问了。

  而朱元璋那边,认识他的人也都难以置信,不是,只是推广个棉花居然还能被天书记得!

  “推广而已,怎么还能被天书记得,真赚啊。”朱樉左看右看自己的爹,觉得天书之前说的“暴君”的形象跟这个亲爹比较符合,这推广棉花,让百姓穿的暖的形象,也太正面了。

  不光是朱樉,朱棡、朱棣他们也很震惊,他们的意思直接都表现在了脸上,让朱元璋想装作自己没看到都很难。

  “不是,小兔崽子,你们这个样子是什么意思?”朱元璋看得直想打人,他朱元璋也是穷苦人出身,为了百姓做点实事,这难道很离谱吗?

  不离谱,当然不离谱。

  朱标很没辙,他在父亲和弟弟们之间的当调和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很怪,弟弟们平时都很乖,但是在父亲面前就是一整个活蹦乱跳、各种气人的举措不要钱一样做。

  如果不是大家都是一家人,也没有父亲杀儿子的道理的话,弟弟们估计早就没命了。

  让朱标不理解的是,弟弟们也不是不了解这个道理,偏偏依旧是这么闹腾。

  甚至还跟他说过,不想和大哥争皇位,最多也就当藩王,反正在父亲面前的时候,怎么闹腾都不会死,大不了也就是不当藩王,正好在大哥跟前混吃混喝。

  朱标敢说,这想法要是在被父皇知道了,高低还得再打一架。

  在知道朱棣会上位的时候,二弟三弟还合伙欺负过四弟,以怎么能抢哥哥东西欺负的,要不是朱标听过这俩跟他吐槽说,弟弟怎么能越过他们抢东西,好歹问问他们要不要之类的。

  朱棣也跟朱标吐槽过,两个哥哥没有大哥靠谱,总是莫名其妙打人,就像是这件事,别的朱棣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只想以后被大哥养着。

  嗯,说是最多也不过是被削藩,到时候让大哥养的话,就是朱棣第一个说的,然后被俩哥哥说果然狡诈。

  都没什么救了。

  朱标在知道自己会早死的时候,都没有这父子四人在级面前刻意表演的小剧场来的失语。

  大明不会是要完了吧。

  算了,按照天书和弹幕上展示的,除了明朝

  之外,唯一出现的陌生王朝只有清朝。

  先明后清,也不知道之后的朝代是怎么起名的,颇有他父皇的强迫症。

  已经是个合格的大明太子的朱标,已经体会了大明王朝的君臣过度关心的朱标,现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养生老手了。

  不养生也没办法,都不太靠谱的样子。

  自从李善长都给开始接近他,给他推荐早起早睡的秘诀了。

  也不是朱标不相信,主要是他不是不知道自家老爹的工作量,也知道这些朝廷重臣的,因为部分已经开始经他的手了。

  像是刘伯温给他推荐的保持黑发的秘诀,光看刘老先生头上依旧有黑发,可信度还是挺高的。

  但是李善长李老先生,要是这份秘籍是你孙子提供的……

  那也不太信。

  别的地方学校的作息是什么样子的,朱标不知道,但是就在朱元璋和朱标眼皮子底下的学校的作息,是朱元璋一手设置的。

  因为觉得父母很少有能早上把孩子送出门,晚上再去接回家的,让仆人接送,父皇又替人家担心,万一遇见恶仆,把小孩直接带走了。

  于是乎,在京城的学校都是住宿制度,也没有像是工作那样全年无休,是月休制,一个月给小孩休息一天,剩余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醒了就学习,学习完了就睡。

  已经在学天书教的内容了,当然,基础的四书五经也没落下,一整个就是可以配合科举改制的状态。

  就是寅时学习,亥时休息,一天只睡两三个时辰,李公的孙子都拿不出一份合适的早起早睡的秘籍出来。

  像是李善长这样,急病乱投医的、但是本质上还是关心他导致的,还有很多,不少和父皇一起打江山的叔叔伯伯,对他都是极好的,在父皇不是天子,他朱标不是太子的时候,这些叔伯就很不错。

  朱标知道,是因为,他的存在就代表着,父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是后继有人的。

  父皇二十七岁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朱标他自己,让跟在父皇打江山的人心定了下来。

  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会这么关心他的身体。

  朱标清晰地从他们的眼里看到怀念,也看到惶恐,像是在怀念当场纯粹的打天下

  的日子,又像是在怀念曾经的陛下,更是惶恐于天书说的未来。

  没了他朱标之后,父皇真的会发疯吗?

  朱标想了想,如果是父皇要扶持自己的儿子,他的孙子的话,那确实有些难度的。

  现在朱标还没有儿子,他的长子朱雄英是在洪武七年才出生的,两年后,朱允炆是他的次子。

  比较无奈的是,朱雄英甚至还死在朱标的前面,而在朱标去世之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力排众议立了年幼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从蓝玉开始下手,为了朱允炆的皇位稳固而铺路。

  这样的朱元璋,把仅剩的人性全都留给了年幼的孙子朱允炆,面对其他人是标准的只评估他们的价值,而不在意他们的情感。

  甚至连忠诚他都不需要他们对他拥有,只需要有惧怕,惧怕他这个满手献血的君王,对大明律法有着最基本的敬重就行。

  别说,虽然不讲情面,但是有用。

  因为,人总是怕死的,朱元璋也不是元朝那样一味的残暴不仁,他对大臣残暴,他对贪官不仁,他却依旧想着百姓。

  从推广棉花就能看出来,依旧是个想着让百姓过好日子的皇帝。

  因为经历过元朝,末代元帝昏聩,不仅不理政事,且荒淫无道,大名鼎鼎的“十六天魔舞”,便是这位元帝当皇帝这么多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不得不说,有了他之后,百姓对朱元璋的容忍都提高了很多,而朱元璋勤政爱民,是暴君更是明君。

  或许正是知道朱元璋“有救”,跟着他的老臣们,才会一直对他抱有期待,对大明抱有期待。

  可惜,继承朱元璋皇位的朱允炆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

  仁爱却又看不清大局,有文采也十分有限,甚至都做不到慷慨慷慨赴死,虽然在《明太祖实录》中留下了朱允炆自焚的信息,但是他的死活却一直是历史的谜题之一。

  像是这样的谜题,在他之前有唐代明明才华横溢但是想不开跟在人去造武则天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没做成点事情就失败了的骆宾王,也是死因成谜,各种说法都有一点。

  在他之后,有清朝的顺治帝,著名的清朝痴情皇帝之一,因为有他和他爹皇太

  极的存在,俩人合力把清朝的皇帝都洗成了恋爱脑的预备役。

  而朱允炆这样的人设在历史上也无独有偶,扶苏就是他的高配版,不过扶苏除了善良,也是真的有实力,起码如果是扶苏遇到了朱棣,这俩最大的可能性是两人分别领兵,然后打一架。

  而不是朱允炆这种文不成武不就,被叔叔打到了家门口最终自焚的状态。

  不过,如果是扶苏的话,朱棣未必会抢这个皇位,因为扶苏听到别人说削藩,大抵是会为了亲情据理力争的,而不是像朱允炆这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大难临头又想起来亲情,一把好牌打稀烂。

  朱标拉开已经达成一团的父亲和弟弟,十分诚恳地劝道,“如果真的想打架,别在我和娘眼皮子底下打,行吗?”

  得到了四个人的飘忽视线,可想而知,这四个人打架不一定是真的出于对彼此的不满,还有一种是争夺关注。

  朱标和马秀英就这么俩人,看谁就少看了另一个,这不得争一下。

  有这劲儿,放在夺嫡上,大明四龙夺嫡都能比大清的九子夺嫡多拍几集,毕竟朱元璋这个人,有地他是真的给儿子分,别说地了,权利也是真给,真想从朱标手里夺权,现在也不是不能试试的程度。

  也就他运气好,儿子们在他活着的时候安安分分,也不能说是运气,毕竟狼群里面有头狼的时候,清楚知道自己和头狼实力差距的别狼,是不会想不开挑战头狼的。

  实力相近是挑战,实力不济就是送死,不安分也没辙。

  朱标成也亲情败也亲情,不得不和父皇、兄弟们用武力值探讨一番,当个正常人的必要性。

  几个人考虑到朱标被天书锤了“会早死”的身体,没一个敢还手的,都是被动挨揍,更方便朱标出气了。

  大明的纷纷扰扰一点半点都干扰不到,因为不学习于是多了很多耐心的江思瑶。

  或许大家没有体验过,但是,在做正事的时候,其他事情是真的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正经学习的时候,去找个和学习有一点关系,但是实则就是在摸鱼的事儿做的时候。

  不仅很有耐心,还有着万分的热情,就像是江思瑶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