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尽了掌声。◎

  史密斯先生每天的例行动作就是翻开报纸, 或者到街上上走走,看看有没有招聘的广告。

  可是失望一天接一天的来,目前的市道如此不景气, 谁会在这个时候请人?

  史密斯先生本来是加工食品工厂的厂长,他在工厂里工作有大半辈子里, 直到经济大肃条卷席全球, 因为出口量急剧下降的关系, 工厂最终还是支持不住倒闭了, 史密斯先生亦因此失业。

  他本来有些积蓄的,可大部份都在之前股市极兴旺的时候拿去投资了,结果都血本无归。

  这年头像他这样又失业又投资失利的人实在太普遍了, 就业市场挤得不能再挤,只要一有空缺的职位浮上来, 大家都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涌过去, 许多以前的投行经纪人都改行去当工人了,尊严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如果他再找不到工作的话, 恐怕要把房子卖掉才能养活妻子和两个孩子。

  万念俱灰的史密斯先生打开报纸,立即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再三确认之后才大喊:“瑟琳娜!我想我有一个面试机会了!”

  妻子从抹布都没来得及放下便从厨房小跑过来:“真的?是哪家公司?”

  “布朗特集团!他们正在聘请厂长!”

  一听见布朗特集团的名字,史密斯太太马上就放心了。

  在经济大肃条之下, 一轮结业潮在全美国掀起,当中包括了一些家传户晓的品牌, 这个时势每家公司都在裁员,可布朗特集团除了旗下的希莱尔以外,没解雇过一个人, 证明他们在营运上没有困难。

  连报纸也说, 最不可能会倒闭的企业, 那就是布朗特集团。

  伊莎贝拉·布朗特向世人证明了她的眼光,早在股市崩盘之前她就退出投资市场了,能像她这样全身而退的人,还真的只此一家。

  史密斯一家住在德州,先前在报纸上看过布朗特集团推出兑换券的事情很是羡慕,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这样的援助了,可惜他们不可能因此而搬到纽约去,尽管他们的确有听说过自这个计画上线后,纽约涌进了大批无家可归的游民。

  史密斯太太凑近一看,才发现布朗特集团不仅在招聘厂长,还有各式各样的职位,包括农夫、经理人、品质监控员、大量工人等等。

  像布朗特集团这样大量招聘的,在经济大肃条之后真是第一次看见。

  不仅史密斯先生,所有看见了广告的待业者都涌出了希望。

  布朗特大楼的线路在广告登报的那天就挤爆了,都是打电话来应征或者询问详情的人,想要成功接线,说不定要等上一两个小时。

  这导致很多想要应征的人都没办法报名,电话打不通,寄出去的信又音讯全无(因为实在处理不完),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

  于是伊莎贝拉改变了策略,分别在东岸、中部以及西岸都举办了一次大型招聘,不用事前预约,只需要携带自己的履历到现场面试即可,大部份职位的招募结果也是即时告知。

  在中部的大型招聘会正好就在德州,史密斯先生起了个早,享用了妻子烹调的早餐后告别了妻子与孩子,精神抖擞的前往招聘会。

  还没有抵达招聘会的场地,史密斯先生就察觉到不对劲。

  咦,怎么越走越多人呢?

  咦,这些人去的方向好像还是一样的??

  到了会场,史密斯先生终于意识到这些人都是来应征的人,是他的竞争对手。

  好——多——人——!!

  他一点都没有在开玩笑,这里至少得上千人了,放眼过去尽是人头,男性占了八成。

  会场设置了五个窗口,大概是用来面试应征者的,这都还没有开始,窗口外就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彷佛大家都生怕来晚了工作都被抢去,史密斯先生好歹提前了半小时来到呢,可是看现场这个阵仗他恐怕是比较晚的那批了!

  史密斯先生学其他人那样在队尾排起来,乍看有点像战前招兵的状况。

  差不多到招聘会开始的时间了,好些工作人员出来,从队头开始派发什么东西,来到史密斯先生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他是来应征什么职位的,他回答说是厂长,工作人员先登记了他的名字,再给他一张颜色与其他人都不一样的纸券,上面列明了应征的职位和面试的时间及房间号,让他时间到了再回来。

  他觉得这个安排还是不错的,至少不用所有人都挤在这里干等。

  史密斯先生得到的时间是一小时以后,看来前面还是有着不少人的,他到附近的公园静候,这里到处都是跟他一样等待面试的人们。

  差不多到点了,他回到会场,在工作人员的指示下来到一个房间。

  他以为他会跟其他人一样在外面的窗口面试,但看来厂长的面前还是比较受到重视的。

  史密斯先生本来还踌躇满志,结果一进去,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可没想到会是布朗特集团的CEO亲自来面试他啊!

  注意到史密斯先生明显的拘谨,伊莎贝拉只是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所有面试者一进门都露出了跟他一样的表情,大大的满足了她的恶趣味。

  史密斯先生一下子压力山大,结结巴巴的打招呼道:“盖茨比夫人,久仰大名了,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

  伊莎贝拉挑眉:“我看起来像会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员工做的人吗?”

  管理级别的应酬者基本上都是由伊莎贝拉来亲自面试的,而工人则是在外面的窗口进行面试。

  史密斯先生连忙否认:“不不不,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实在想不到像你这样忙的人会抽时间来负责招募。”

  “我总得知道为我做事的都是什么人吧?”伊莎贝拉笑着接过他的履历表,“史密斯先生,请介意一下你自己。”

  好在史密斯先生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这会被吓一吓,脑袋肯定一片空白。

  由于面试者众多,伊莎贝拉没有问史密斯先生太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看看对方是个怎样的人,虽然在这十来分钟里面能看出来的东西有限,但从对话之中可以粗略的了解到对方的性格。

  史密斯先生告别了伊莎贝拉,如释重负的离开了面试室。

  回家后,他把见到伊莎贝拉·布朗特的事情告诉妻子,妻子一听就坐不住了。

  “她真人看起来如何?是个怎样的人?”

  作为一名女性,史密斯太太非常欣赏伊莎贝拉·布朗特,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女首富,以自己的时尚改变了世界,她的存在在她看来就是传奇,一个世纪只会出一个的那种!

  史密斯先生把今天的细节一一说给她听,妻子一脸向往的听完之后,又忧心忡忡的问:“你觉得这次有戏吗?”

  史密斯先生却摇摇头:“我不知道,虽然盖茨比夫人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人,但来应征的人实在太多了。”

  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这份工作对这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

  先不说他们现在生活困难重重,大儿子很快就要上大学了,史密斯先生没读过书,很希望儿子能做个知识份子,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直很努力念书,这会有机会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可是现在连付不付得起学费也不知道。

  一周之后,史密斯家收到了一封信。

  史密斯先生看见信封上面的公司名,猛吞了一口唾液。

  他没有通知妻子,而是一个人悄悄把信拆了。

  几秒之后。

  “我成功了!”一声欢呼从史密斯家传出,“我有工作了!”

  ……

  《洛杉矶日报》:“布朗特集团招聘会抵达最后一站洛杉矶,将提供三百八十多个临时及正职职位”

  《纽约时报》:“优活超市于全国再增设十家分店”

  《芝加哥快报》:“布朗特集团逆市而行的秘诀——集生产及行销于一身”

  这一个月,报纸的头条几乎天天都跟布朗特集团有关,英国的《太阳报》甚至取了这么一个夸张的标题:“伊莎贝拉·布朗特是美国的救世主”

  说是救世主实在夸大了,但是说布朗特集团养活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却一点都不夸张。

  在这次的大型招聘会里,布朗特集团提供了上千个职位,虽然当中有不少都是临时性的,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何况布朗特集团并没有因为现在市道不好就打压工人,给予的报酬还是不错的。

  有工作之后,他们的消费能力自然提上来了,因此最先复苏的是零售业。

  商人有收入了,公司便不再裁员,保住了工作的人们又把资金投入市场,如此循环,市道逐渐走出低迷。

  虽然这种复苏只在部份城市和地区发生,仍然许多人在失业,但这小小的改变是经济环境即将转好的先兆。

  在1931年至1932年之间,失业率放缓了零点几个百分点,这听起来很少,可是想想美国的人口有多少?零点几个百分点已经足够的多了!

  不过经过了“黑色星期二”的教训后,大家暂时都不敢重返股市,还是先观察一段时间,因此股市依然持续低迷。

  伊莎贝拉为了把生产链搬到美国来而投入了很多资源,起初的确入不敷收,可随着零售业的复苏,慢慢就收支平衡了,她在这期间把业务扩大了好几倍,只要给她时间,等这种自给自足的营运模式走上轨道后,她将会赚到比现在多好几倍的钱!

  更重要的是,她把布朗特集团打造成一个深入民心的品牌,有着良好的口啤,以后还用愁没生意做吗?

  经过媒体的彩虹屁洗礼(当中有伊莎贝拉的公关成果),布朗特集团被塑造成国家英雄的形象,在经济衰退的时候站出来扶国民一把,更有报纸狂放豪言:“如果伊莎贝拉·盖茨比去竞选总统,我敢担保她能得到至少三成的选票!”

  而且很多企业和机构因为受到舆论的压力,纷纷赞助了布朗特集团的兑换券计划——他们被骂平时赚了市民那么多的钱,国家有难的时候却当缩头乌龟自保其身,便只好捐点钱做做样子,好挽回一点声誉。

  所以盖茨比本来都做好了会亏钱的心理准备,结果这一进一出,最后竟然没亏多少,布朗特集团却赢尽了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