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is some kind of joke???

  这是大部份人心里的想法。

  伊莎贝拉话刚说完, 肃静了长达十几秒的全场观众就像水沸了般激动的讨论起来,所有人都被这个惊人的消息砸得乱了套。

  虽然她不是钢铁侠,不过这刻的场面真的混乱得有点像托尼·史塔克向公众宣布他就是钢铁侠时候的情景。

  “等等, 她就是希莱尔?!”

  “哈,我就知道, 我之前就觉得她很可疑了!!”

  “所以她一直都在欺骗我们?!”

  “这是个玩笑吧?或者营销手法?”

  “这个黑寡妇系列是她设计出来的?我真的不敢相信……”

  “《纽约邮报》的爆料是真的?我的天啊!”

  别说记者和时尚界人士了, 连一众希莱尔的老顾客, 包括伍德女士以及安洁拉·比利森等人都目瞪口呆。

  她们跟伊莎贝拉的接触并不少, 甚至可以说是关系不错,特别是伍德女士,她从希莱尔还未成名的时候就己经是希莱尔的买家了, 她一直很想见希莱尔本人,没想到她的那些礼服通通都是这个女孩的作品!

  真相大白之后她回想起种种的细节, 似乎真的有迹可循——伊莎贝拉对希莱尔的设计的了解程度就好像对她自己一样深刻, 对品牌的认真程度就好像对自己的品牌一样认真。

  本来伍德女士以为这是因为他们是恋人的关系,不过说起希莱尔先生的时候伊莎贝拉总是避而不谈, 她不是没有八卦过伊莎贝拉跟希莱尔之间的关系,这对秘密情人也藏的太深,但原来一切都是她在自编自导自演吗?!

  安洁拉偷偷看了一眼母亲一眼,发现她此刻也满脸错愕, 马上就觉得心理平衡了。

  比利森太太不久前才推测希莱尔是个三十五岁左右的青年,却万万料不到是个女孩, 这、这究竟要怎么说呢……

  即便伊莎贝拉已经开宗明义的表示她就是希莱尔,然而还是有着超过一半的人用半信半疑的眼神看她。

  这种设计、这些手工真的是一个女孩子能做出来的吗??

  不怪他们,他们才刚刚从这场秀带来的震撼中回复过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希莱尔这名第一次参加时尚游行的新秀的表现已经超越了大部份的设计师, 可是她看上去才二十出头吧!!

  这算是什么?怪物吗??如果再给她十年、二十年, 她能成长到什么程度?!

  其他设计师知道自己竟被一个这样年轻的女孩打败,会哭出来吧?

  而且——法国人可能不太清楚,但美国人肯定都还有人记得伊莎贝拉·布朗特还是畅销女性用品高洁丝的发明者,那可是被誉为1919年最出色的发明啊!

  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面表现突出就算了,她还在两个领域都有着常人难以触及的成就,这已经不是多才多艺能形容了吧?!

  想到这里,许多人心里都不太滋味。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伊莎贝拉·布朗特就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

  伊莎贝拉做了一个稍安无燥的手势,现场的声音渐渐收小后,她才继续说:“我知道大家有着许多问题,但发布会的重点不是我而是我身后的这些衣服,所以我只会回答一两个问题,回美国之后再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向大家交代。”

  在场的记者通通都冒出了同一个想法:难道她邀请了这么多的记者!她就是要通过他们让全世界都知道她就是希莱尔!

  “布朗特小姐,希莱尔才成立了不到两年,难道你从二十岁开始就做礼服定制吗?”

  “布朗特小姐,为什么你要一直欺骗大家呢?”

  “布朗特小姐……”

  所有人都争着跟伊莎贝拉说话,顾客也好,记者也好,编辑也好,他们急切地想要得知真相——内情——八卦——什么也好!

  “欺骗吗?也许是的。”伊莎贝拉并没有否认这个说法,“我只是想要保护自己。”

  “From what?”记者一头雾水的问。

  “From rumors.”伊莎贝拉冷静的回答。

  人们对她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然而不等记者抛出更多问题,伊莎贝拉就转身返回后台。

  众人面面相觑,随即又开始交流意见,让发布会热闹得像菜市场。

  多莉·塞纳-马恩省斯这才回过神来,跟旁边的《都市女人》主编辑说:“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你相信她?”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不出她要说谎的理由。”多莉·塞纳斯说,“要验证她的身分很简单,现场让她画一幅图出来再对比希莱尔的手稿就行了,如果只是为了话题而发布假消息的话未免冒太大风险了。”

  主编辑点头:“她是希莱尔本人这点应该是真的,只是……”

  难以接受。

  直战争以来,女性投入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她们在各个行业开始发光发热,像设计师、护士、秘书、教师、编辑、作家等。

  但始终在专业的领域里面,女性还是很难突围而出,像女医生和女运动员在市面上都十分稀有,所以乔丹那么有名,一名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里面拿出成绩来是一件值得大肆报道的事情。

  目前最有名的女设计师就是可可·香奈儿了,但是香奈儿的营业额还没有她高!

  这不是指香奈儿的衣服不如她出色,而是在经营上面,希莱尔的确做的更好,希莱尔擅于经营是广为人知的事情,所以才能在开店不到一年就迅速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时装品牌之一。

  这不仅仅只是“拿出成绩”这么简单,而是一枝独秀啊!

  况且她还年轻得不可思议!

  有这场发布会的成功在先,再加上希莱尔的真身曝光这样的惊人新闻,可以想象到的是明天的娱乐报纸应该会被她的名字洗版!

  如果现在有互联网,论坛上面的时尚版大概已经冒出了几十条相关的帖子,并且正在盖着高高的楼。

  可惜目前的信息流动是有时差的,美国人最快也得一天后才知道在发布会上发生什么事情了,而且碍于通讯的难度——没有国际电话、发电报的字数有限制,又不能传送图片,美国媒体只能以纯文本报导这边的事情,内容还不是很详尽。

  《纽约时报》:“直击巴黎时尚游行——希莱尔本人现身”

  《纽约邮报》:“希莱尔竟是她!!!”

  《刘易斯维尔日报》:“希莱尔于时尚游行获取佳绩,惊天秘密曝光”

  就连报纸都惊讶得要在标题上加上三个感叹号了,可想而知读者们看见会有什么反应。

  报道的内容大致是希莱尔在发布会上展出了什么样的衣服,人们的评价是怎么样的,最后再划重点说明伊莎贝拉·布朗特自爆她就是希莱尔的事情。

  连电影都不敢演这样的反转剧情,美国时尚界那边肯定已经炸了,可惜伊莎贝拉人还在巴黎,不知道美国人的反应怎样,至于法国人的反应倒是非常两极。

  法国人对希莱尔不如美国人熟悉,不像美国人已经就希莱尔的真正身份争论了大半年,他们是自从巴黎和会才认识希莱尔,甚至还对“伊莎贝拉·布朗特”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压根不知道她是谁。

  从法国人的角度来看,事情是这样的——美国冒出了一名挺有看头的设计师——他的高定婚纱做的真不错——他要参加时尚游行了——噢他的发布会太有看头了——慢着,“他”是个“她”?!

  所以相比她的身份,法国报纸更多的是着墨在发布会的衣服上,本来他们就对希莱尔的真正身份没那么八卦,顶多就是感叹一下这个品牌背后的创始人竟是一位如此年轻的女士。

  没有意外地,各大报纸的时尚版上面都出现了她的名字,直到时尚游行周结束还在乐此不疲的讨论着她。

  《小日报》:“希莱尔裤装引轰动,是前卫还是伤风败俗?”

  《晨报》:“时尚游行最有看头的一场发布会”

  《新闻报》:“黑寡妇风将风靡巴黎?”

  时尚评论家们对“黑寡妇”系列的好评占了压倒性的优势,多莉·塞纳斯在专栏里写道:“我从未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希莱尔使我大开眼界,她以‘寡妇’为题,展示了一个优雅自信的女士的着装应该是怎样的——端庄的黑裙、带有小性感的礼服、无惧旁人目光的裤装,她的创意是我见过数一数二的。考虑到她的年龄,也许时尚界正正需要这样的一股革命性的新血。”

  连最著名的时尚评论家都对她赞赏有加,再加上可可·香奈儿在接受《小巴黎人报》的访问时指:“不是希莱尔走的太快,而是我们跟不上她的步伐”,时尚界对伊莎贝拉这名超新星的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先前说她不够资格参加时尚游行的人通通噤声,各大时尚杂志的编辑们还打算在杂志里给希莱尔制作一个专题介绍。

  最直接的转变就是伊莎贝拉在这几天里只能躲在酒店里面,因为天天都有记者在酒店外面等她,前台的服务员跟她说有一大堆人来找她,包括伍德女士在内,跟希莱尔关系不错的老顾客都想向她要个说法。

  何况想要找她不只有希莱尔的老顾客,还有好些巴黎的高级时装买家,她们有的是出席了她的发布会,有的是从报纸上看见“黑寡妇”系列的衣服,想知道这系列的衣服什么时候上架,又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定制。

  这场发布会令伊莎贝拉的名气冲出国际,不过这不代表她就能够忽略外界的反对声音。

  有保守派人士指责她伤风败德,女人为了工作或运动而穿裤装还可以理解,但是裤装作为女性的一种日常装束?那是不能接受的!

  “正如男人不会穿裙子,女人也不应该穿裤子,那是一种潜越,是道德的败坏!”一名保守派的议会议员这样说,还获得了其他保守派人士及有着相同立场的报纸的支持。

  舆论经过了发酵后,这不再只是时尚界的事情,已经上升到社会的层面,更唤起了法国的妇女团体的注意。

  女权运动并不只有在美国兴起,法国作为一战的主要参与国之一,在战争期间走出家庭参与工作的也不仅是美国女性,还有一大群法国女性。

  她们先前可能不知道希莱尔是谁,但是一名在时尚游行里展出了裤装的年轻女设计师就值得她们的关注,扒过她这个人之后发现她以前就是女权主义者,还发明了女性用品,于是她们想也不想就站了在伊莎贝拉那边,跟保守派人士互喷口水。

  可能是因为伊莎贝拉的势头太旺盛,导致部份报道都阴阳怪气的,比如《巴黎晚报》说:“自从希莱尔来了之后,巴黎时尚界就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

  “哈!希莱尔这次糊定了!!”

  远在美国的富兰克看见报道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音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的助手不解的看着他,“经过这次后,时尚界还有谁不知道伊莎贝拉·布朗特?”

  “名气大是一回事,法国人可能不介意她的身份,但美国人不可能不介意。”富兰克扬了扬手里的报纸,“她多次向大众发布不诚实的信息,无论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你以为富婆们的感情是这么好玩弄的吗?”

  希莱尔的顾客——特别是跟她接触过的人都肯定会有种被欺骗的抵触情绪,别忘记伊莎贝拉·布朗特可是有意去误导公众以掩饰自己的身分!

  说不定还有人向她吐槽过希莱尔,要是那些人知道被吐槽的本人就在眼前会有什么感觉?而心高气傲的有钱人最讨厌被欺骗了,她们心里不可能没有不满,这会使她们对希莱尔失去信心。

  一个人的不诚实足以毁了一个品牌,也许她的确因为这件事而获得了极高的曝光率,可是又怎么样?在话题消停后,还有人会支持她吗?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被骗过一次之后还有谁会傻呼呼的一头栽进去啊!

  伊莎贝拉·布朗特果然还是太年轻,不懂得人情世故,天天只知道炒作。

  难不成区区一个记者招待会就能拆解这个局?她又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