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都给我买!!◎

  ——哇哦。

  这是众人看见时装店当下的反应。

  这个装潢好有个性啊!

  希莱尔时装店走的是轻工业风, 这是一种在千禧年才流行起来的室内装潢风格,二十世纪初的人当然没有见过的,不过工业风是一个结合了时尚和复古的调调, 二十一世纪的“复古”就是二十世纪的“前卫”,里面的摆设他们都见过, 只是没想过还可以这样组合, 而且效果还不错?

  大门是比较少见的全玻璃双门设计, 门的两边也是落地大玻璃, 里面一览无遗。

  店内的主色调为水泥色,一眼看过去就是三面巨大的水泥墙,而主要的照明来自天花板上的轨道灯以及使用大面积的玻璃窗让光线可以自然的透进来, 至于自然光和轨道灯都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会使用了排墙煤气灯以及从天花板垂吊的钨丝灯泡,所以灯具都很符合工业风。

  这些灯具要么是订造的, 要么是在二手市场上淘回来的, 花了伊莎贝拉十足的心思。

  工业风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开放式, 除了试衣间以外,整个空间都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一眼就能目睹全店的面貌,就连摆放存货的柜子用的都是铁网门, 不是那种密不透风的木门。

  整个店铺的面积约二百平方米,作为一家时装店算非常大了, 用来开餐厅都绰绰有余,因为伊莎贝拉还有建立分店的计划,而她希望以第一家店作为旗舰店, 那么地方肯定要大, 这也是她变穷的原因, 这里的租金太贵了。

  一般时装店其实不需要用到这么大的空间,这是因为现在时装店都不是成衣店,有能力开店的都是一些混得不错的设计师,以服务中上流社会的客人为主,这意味着她们的一件衣服不便宜,不可能成批制造然后摆放出来让人自助选购,而是用假模特展示陈列品,客人看中再进行定制。

  那平民是怎么买衣服的?住在小城市的可以自己做、找相熟的人做或者找裁缝。除了以上选择外,住在大城市的女士还可以到百货公司购买成衣。

  而裁缝店也一样,不会有成批的成衣任你挑选,那么所需要的空间就不用很大了,有地方摆陈列品便足够。

  希莱尔的时装店本来就大,加上开放式的设计,空间感宽敞到感觉像一个展览馆的地步,而且不说衣服,只说装潢,它就已经很有参观的价值了。

  它估计是全纽约,甚至全美第一家采取由导购员辅助的自助购物方式,客人自己逛、自己挑、自己去结账,自然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不然她们要怎么逛起来?

  由于工业风是由工厂和仓库发展出来的,家具的用色多为黑、棕、灰等耐脏的颜色,而正中央那张既是装饰用的,又可以供客人作休息的大沙发就是棕色的皮革沙发,可以说是整个店的灵魂所在。

  工业风少不了铁件元素,玻璃门的门把就是用黑铁造的,展出衣服的置衣架也是黑铁,而且灯具所使用的都是色泽不同的金属。

  伊莎贝拉想打造出距离感,但又不想让客人感到压迫,如果全部都用水泥或者铁,未免给人一种很冷漠的感觉,于是她加了不少的木元素以中和铁的冷冰,地板就是实木的,收银台也以原木打造,还有以黑铁柱支撑的层层木架,上面摆放了好些装饰品,如时尚杂志、植物以及巴黎铁塔的小模型,增添了一丝活泼又艺术的气息。

  在二十一世纪看,工业风是复古;在二十世纪看,工业风则是新潮。

  在外面排队排得腿都酸了的女士们瞬间觉得太值了!这么有格调的装潢就算什么都不买,只进去逛一圈也满足了!

  伊莎贝拉率先邀请乔丹、威尔逊夫人和伍德女士等贵宾进去,她让店员们安排了一些热咖啡和小茶点,女士们手持咖啡杯或者点心,边吃喝边跟作为导游的伊莎贝拉走一圈。

  “你真的让我太惊讶了。”许久不见的伍德女士以赞叹的目光打量四周,她这个富婆算是见多识广了,但这种风格的室内装潢还是第一次见。

  她开始理解为什么正门要用全玻璃打造了,因为每一个经过的行人看见里面的面貌都会被吸引!

  跟那些排队等着购物的女士们一样心急的还有一众记者,眼看那些重量级人物都已经进去了,他们却只能在外面干巴巴的等候,一个个都把脖子伸的像长颈鹿。

  过了大概三十分钟,即将到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了,伊莎贝拉走出来,向《VOGUE》的记者招招手,示意他可以进去了。

  记者们大喜,终于可以进去了!

  然而,就在他们想尾随《VOGUE》的记者进去时,却被保安拦了下来,并且告知他们,正式开幕后记者才可以进去,但是严禁在里面进行任何拍摄活动!

  伊莎贝拉特意在店外区分了两个区域,一边是市民等候区,一边是记者等候区,即使《VOGUE》拥有独家采访权也不能亏待别的记者,人家可是掌控了舆论方向,万一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写你坏话,所以她总不能让记者跟市民一起排队,于是划出了一个记者区。

  所以记者们都以为这是可以采访的意思呢,于是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这是什么规定?还不许他们替你宣传了??

  虽然你的确没有说过会开放给记者采访,但一般而言都是巴不得记者多多宣传吧?你连照片都不让拍,他们就只能在报纸上用文字转载了!

  手持照相机的《VOGUE》记者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忍不住向他们投去得意的眼神,给大家留下一个屁颠屁颠的背影。

  他这副趾高气扬的模样看得别的记者都牙痒痒的,可是别无他法,两个高大的保安就守在门口呢!

  而且他们也不能把镜头贴在玻璃上拍里面,别忘了现在的照相机没有倍镜功能,在这个距离之下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模糊不清的。

  《VOGUE》的记者感到惊叹不已,像穿过了一道魔法道,走入了别的世界。

  《VOGUE》派来的记者自然是时尚版的,但除了衣服以外,他还拍了许多在他看来十分精心的装潢,打算回去给室内装潢版的同事看看能不能单独写一篇文章介绍店里的装潢风格。

  除此之外,他还不忘抓紧时间访问各人,当中花在威尔逊夫人身上的时候是最多的。

  “威尔逊夫人,请问你真的见过希莱尔先生吗?”

  “是的,我见过。”

  “能跟我们形容一下希莱尔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吗?”

  “无疑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身上的这套礼服就是希莱尔设计的,我非常喜欢,现在我的衣柜里全都塞满了希莱尔的衣服。”

  记者急了,他想听的不是这些公式的回答啊,至少形容他长得如何吧?!

  威尔逊夫人的回答很谨慎,她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上称呼过希莱尔为“先生”,也没有用“他”来指示过希莱尔,要么就避而不谈,因为她知道伊莎贝拉早晚都要揭开真相的,免得到时候人们追究起来,指跟她伊莎贝拉一起欺骗公众,她不能说任何具有误导性的说话。

  伊莎贝拉要做的事情大概跟钢铁侠对一众记者说“I am ironman”差不多,相当投下一个深水/炸弹,因此谁都无法预料大众得知真相后会有什么反应,所以还是给自己留一些后路比较好。

  钢铁侠可以那么潇洒,伊莎贝拉却不能——钢铁侠在公开身份之前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事业达到了巅峰,他完全不需要看公众的脸色,但伊莎贝拉还要靠市民吃饭啊!

  公众的反应就像个不稳定的炸/弹,她要脱马甲,必须挑一个好时机脱,还需要做足万全的准备,让公众接受她。

  威尔逊夫人等人都是来露个面,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买什么,其他贵宾也是,她们都在看在希莱尔的面子份上才答应来开幕礼呢,平常很少买成衣,因为批量生产的成衣廉价,不符合她们的身份,一般连日常衣服都是穿私人定制的。

  不过希莱尔的成衣实在好看,一摸上手,发现质感又很不错,再看一看价钱牌——哇靠,这么便宜啊?!

  这里必须说句公道话,其实希莱尔的成衣一点都不便宜,它走的不是优衣库那种快速时装的路线,而是中高级的成衣,一条洋裙以三十美元起跳,在罗彻斯特,三十美元就是一个三人家庭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了。

  但是对这些富婆来说,三十美元就跟几个硬币一样,掉了都不心痛。

  设计好看,做工精良,还便宜,哪有不买的理由?!

  她们都是希莱尔的VIP,不用即场付款,可以以后再付。

  店里有一共有六位员工,清一色都是女性,每个都是精挑细选,服务态度好的让她们都挑不出刺来,嘴巴又甜,不知不觉就哄她们买了很多东西。

  来到纽约后,伊莎贝拉的工作室扩大了不只一倍,从四人变成八人,除了楼上的工作室外,她又另外租了一个比较远但更大的地方,不然楼上可塞不下这么多人。

  伊莎贝拉还请了会计师,随着希莱尔的业务越来越广阔,就需要一个人专门为她管理账目了。加上时装店的前线员工,希莱尔总算发展到十五人的规模。

  她多请的裁缝无一不是拥有丰富经验以及出色技巧,四个里面有三个都是冲着希莱尔的名气来的,于是放弃了本来不错的生意跑来加入工作室,她们的薪水可想而知都不便宜。

  这些开支瞬间就把汤姆·布坎南的两万块定金花光了,要不是她向银行借了贷款,工作室压根无法正常运作。

  ——就靠时装店帮她赚钱还贷款了啊!都给我买!

  于是在店外等待的人们看见威尔逊夫人她们的司机或仆人提着好几个纸袋出来,满载而归的样子。

  贵宾离开后,就到了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为了确保客人的购物体验,伊莎贝拉特意令保安实施人流管制,先放二十人进来,走了多少人再放多少人进去,让店里保持着一个固定的人数。

  终于有的逛,女士们瞬间就不累了,精神抖擞的进去,向着看中的衣服走去。

  希莱尔成衣的消费者都是一些时髦的中产女性,她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买大衣的看大衣,想买洋装的看洋装。

  她们本来只打算看自己需要的东西,但看着看着,又发现旁边那件不错,于是一路看过去,不知不觉就逛起来了……

  到结账的时候才猛然清醒过来——见鬼了,怎么花了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