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系统要我当地主>第91章 回明州

  宋玉延在遇见林逋的第二天便带着笋儿登门造访了。林逋没有妻儿, 身边只有一童子,宋玉延跟饼儿乘着小舟到西湖中的孤山后,那童子便前来接他们了。

  林逋居住的环境十分清幽, 周围也没有别的建筑,就他的一间屋子。宋玉延听说这屋子还是许多人慕其名, 邀请他入朝为官被拒绝后捐钱给他修的。

  童子道:“先生在见客,还请二位稍候。”

  宋玉延颔首:“好的。”

  她跟笋儿也没等多久, 便见林逋与一位僧人从里头走出来,林逋笑着介绍道:“潜夫, 那位便是作画的录方小郎君。”

  僧人打量了一下宋玉延, 点了点头:“少年英才, 难得, 难得。”

  林逋又为宋玉延介绍僧人:“录方小郎君, 这位是奉先寺的智圆大师, 字无外, 又号潜夫。”

  宋玉延觉得这位大师的法号有些耳熟,细想之下很快便想起了她认识知礼时, 曾知晓知礼跟人争“山外派”与“山家派”哪门佛法才是正宗的天台山的, 而与知礼互相写书对骂的,可不就是叫智圆吗?!

  “世界也太小了。”宋玉延暗暗惊叹。

  宋玉延没有受智圆跟知礼的纷争的影响而对智圆产生先入为主的恶劣印象, 因为她对佛门之事并不清楚, 这二人所争之事也无关道德、人品,故而林逋在给她介绍智圆时,她也能心平气和地与智圆打招呼。

  智圆没有久留。他走后, 林逋也记起答应帮忙指点一下笋儿这个少年的事情,他先考校了笋儿几题,摸清楚笋儿的水准后,然后指出了他的强项与弱项,再告诉他,从哪些书入手、如何思考才能更加迅速地弥补弱项。

  宋玉延在一旁听着,竟也觉得受益良多,她寻思着林逋不愧是被称为通晓经史百家的高洁隐士,所提之要点鞭辟入里,连她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她见笋儿听得认真和仔细,便也没有打扰他们。

  等她们离去时,她问笋儿的心的体会,笋儿想了想,问道:“大哥,我明日还能来向先生请教吗?我自个儿来,无需再劳烦你陪同,你与嫂子难得出远门游玩,还是该去好好玩耍一下才是。”

  宋玉延反问:“你问先生了吗?”

  “先生同意了。”

  宋玉延笑骂:“行呀,都学会先斩后奏了。”

  又道,“这于你而言是受益无穷的,我又岂会反对呢?”

  回去之后,唐枝也问笋儿收获如何,听了他的决定后,她有些担忧:“你一个人过去没问题吗?”

  “我已经十五岁了,不会有问题的。”笋儿道。

  十五岁在这时代的人的眼里已经不是孩童了,唐枝也没有过多地担忧他的安危。

  而后唐枝问宋玉延:“杭州城已经逛过了,你的目的仅是来逛杭州城吗?”

  宋玉延笑道:“知我者阿枝也。确实,我来杭州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我老早便听闻钱塘江海塘之名,故而特想来见识一番。”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钱塘江观潮一直都是后世的新闻热点,而人们之所以能在钱塘江观潮,也是得益于海塘的修筑。

  但是在后世之人那么幸福地观潮时,古人却为海浪而头疼不已。海潮不仅使得周围的农田都成了江面,还有威胁到杭州城的安全,故而古人面对浪潮时,绝对不会有什么欣赏壮丽的景致的心情。

  宋玉延学的是水利工程,而且被系统弄来这儿之前,她正在进修的便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虽说在海岸工程方面她不是专精,但是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历史,她还是了解过的。既然她来到了杭州,那么自然是得去见证一下这时期的海塘修筑情况。

  一百年前,吴国的国君钱镠便曾下令修筑海塘,而唐代用的土塘总是容易被冲毁,故而他采用了“石囤木桩法”,就是将石头装进用竹子编的笼子里,然后放在海岸,再用木桩将石笼固定在中间,再在上面加上石块,增加堤身的重量。

  而这种办法几乎是目前生产水平能到达的最好的了,那李冰修都江堰,用的也是将石头装进竹笼里,堆填出一个堰来,这种做法叫“楗尾”,故而又称为“楗尾堰”。

  钱塘江的海塘一直到清代,人们才想出用石塘来代替“石囤木桩”塘,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使用混凝土材料。

  总而言之,钱塘江海塘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水平的发展历史,宋玉延有必要亲眼见证一下那些早已被淘汰的技术。

  另外,她也想从中学习,然后回到明州后便能给唐浩根提供一些建议。

  唐浩根自当县丞以来,便时常为海水倒灌,使得土地盐碱化、农田受灾眼中等问题而头疼不已。恰巧朝廷上下都颇为重视治河以及水利工程,若是能修筑出一些海塘工程,也是政绩一件。

  明州的颇有规模的海塘最早的修筑记录是王安石在鄞县为县令时让人修筑的海塘,故而又名“王公堤”。修筑的方法与钱塘江海塘相同,当然,在他修筑之前,隔壁余姚县的县令谢景初便已经修筑了一条长2.8万尺长的海塘,还请他帮忙写了一篇《余姚县海塘记》。

  这种办法修筑的海塘几乎年年都会被海浪冲毁,故而每年每任县令几乎都会补修海塘。

  宋玉延没见着王安石大佬的影子,明州自然也没有初成规模的海塘,有的也就是百姓自发修筑的散的海塘。

  宋玉延知道盐碱地可以种植白蜡树,但是种树也不是办法,最好的还是要修筑海塘。

  唐枝听她说想见识海塘,可联系到她帮宋氏族里规划和修筑的河渠,她突然便明白了什么。也没有说破,而是点点头,假装她又信了。

  宋玉延对此有些许内疚,为她一直以来这么忽悠和瞒骗唐枝而感到心虚内疚,可惜她无法说明自己的来历,万一唐枝无法接受呢?所有有时候她会告诉自己,这是善意的谎言。

  ____

  宋玉延跟唐枝去钱塘江观察海塘后,宋冰、烈婶便一如既往地走街串巷,让他们完全闲下来是不可能的,他们见到杭州有这么多新奇的玩意儿,便想收购一些带回明州贩卖,当做赚笔路费。

  等宋玉延跟唐枝从海塘那儿回来时,他们又买了一辆驴车,还装了不少货物……

  宋玉延:“……”

  果然,自从二十一叔跟烈婶蹭了商队的车之后,做买卖的那颗心又开始躁动了。

  当然,考虑到他们也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因为宋夭夭嫁出去了,而开启养老模式便有些虚度时光了,他们能找到事情做,便是找到了乐趣和方向。

  她们一直在杭州待到二月中旬,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春雨绵绵的梅雨时节,宋玉延还是有些受不了这种天气的,她们带的换洗的衣物也不多,不如在家自在,于是她跟唐枝、二十一叔、烈婶商议过后,便决定回明州了。

  笋儿在杭州待的这些日子里,学问也是见长了,若非宋玉延要回明州去,他都想留在这边,好向林逋学习了。

  然而他也知道林逋是个隐士,是不可能收徒的,林逋能短时间指点一二,却不能长时间教育他,故而他也不敢再叨扰林逋。

  宋玉延在离开前去向林逋辞行,还赠送了她雕刻的一件西湖春日图留青竹刻笔筒。原本送诗筒给身为诗人的林逋才是最合适的,但是林逋从来写完一首诗都是随后丢弃,诗筒对于他来说根本没什么用。而他平日里也会作画以及写书法,故而宋玉延选择送给他一件笔筒。

  林逋咏梅最多,但并非不爱竹,于是他也欣然地接受了宋玉延的竹雕,又赠了她一首诗作为送别之礼。

  ____

  去时悠悠,回时也悠悠。一行人优哉游哉地从杭州返回慈溪也不过是花了三四日。

  经过金川乡时,二十一叔与烈婶便直接回了家。宋玉延她们则选择先回县城。

  见到熟悉的兴贤坊牌坊,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下驴车往自家跑了,笋儿抱着林逋赠予他的书也往家里跑。

  宋玉延跟唐枝拉着驴车在后头慢悠悠地走,左邻右舍看见她们,惊喜道:“宋大郎跟唐大娘子这是回来了!一个多月没见着了,我们还以为你们就扎根金川乡,不回来了呢!”

  面对他们的热情,唐枝也给他们赠送了一些从杭州带回来的土特产,每个人听说她们居然跑去了杭州,都瞪大了双眼,“咋跑那么远?”

  年轻小娘子更多的是羡慕:“因为想去看开元寺的灯市,便特意带着娘子、弟妹过去,宋大郎多温柔体贴啊!要是宋大郎还未成亲就好了!”

  宋玉延有些尴尬,唐枝听见了,面上不懂声色,但是却特意在进门之前,给宋玉延擦了擦汗。

  宋玉延不知她的心思,但是却为她温柔的举动而弯了眉眼。

  旁人被酸倒了一排牙,赶紧拿着她们送的土特产回家去了。

  唐枝特意瞥了一眼那些不甘心离去的年轻小娘子们,心情颇好地弯起了嘴角,又拉着宋玉延回家去。

  她们不在家的一个多月里,这里养的鸡鸭都是唐叶跟陈采杞照看的,她们也没有进堂屋,故而堂屋的门是锁着的。唐枝打开堂屋的门后,便开始清扫屋子,又将宋玉延赶去查看鸡窝的情况。

  宋玉延:“……”

  刚才的温柔都是假象!

  笋儿自动自觉地去厨房做饭了,而宋玉延想找饼儿去帮唐枝的忙的时候,却发现她早就溜到唐家去了。

  过了会儿,唐叶提溜着饼儿回来了。准确地说是唐叶要来宋家,饼儿才不情愿地跟着一起归来的。

  宋玉延似笑非笑地看着饼儿:“你看这些鸡,被你叶子姐姐养的又肥又多肉……”

  言下之意是“你叶子姐姐一个外人都会帮忙干活,你就只会偷懒”。

  唐叶跟饼儿都听懂了,唐叶想说其实她帮忙养鸡,那都是因为自家的姐姐与姐夫是给了她工钱的,不过她觉得自家姐夫正在教育饼儿,她还是不要插手的好,于是就看着饼儿因为惭愧而拿起了扫帚去打扫鸡窝。

  宋玉延转头去帮唐枝的忙,道:“小叶来了,你们姐妹俩有一个多月没说过话了,过去跟她聊会儿吧!”

  唐枝瞥了她一眼,将这儿交给她了,自己则带着唐叶回房,一边聊天,一边整理从杭州带回来的东西。

  唐枝给左邻右舍都带了土特产,自然不会缺了自家人的,她整理出一小篮子的枇杷,又有两饼西湖龙井茶,道:“枇杷是回来时路过果园采摘的,分给左邻右舍一些了,剩下两篮子,你提一篮子回去。还有这龙井茶,据说还是贡品,拿回去收着,莫要浪费了。”

  唐叶问她一路的见闻,唐枝道:“其实那边也就比明州要热闹一点,高门大户也多一些,别的倒没什么。那开元寺灯市确实有不少东西卖……”

  唐叶见自家姐姐虽然嘴上说着外出游玩纯属是浪费钱,可实际上从她说起外面的见闻时神采飞扬的模样便可看出,她这次出门大有所获。

  以前自家姐姐也是一副开朗外向又张扬的模样,可更多时候会受自己的身世影响而有些不自信。可是自从她跟宋玉延在一块儿之后,接触的事物多了,见到的人多了,游历的见闻也增长了,故而她整个人都自信了许多。

  也别看她说起这一个多月来的历程时那么滔滔不绝,实际上唐叶能察觉出她的内心其实要更加沉稳内敛了。

  唐叶就跟个小迷妹似的听自家姐姐说路上的趣事,饼儿来过几回,好几次都想插嘴,然而又被宋玉延给提溜走了。等唐叶好不容易从房中出来,饼儿则拿着自己在杭州带回来的布偶玩具跟她分享:“叶子姐姐你看,这是我买的布偶,好不好看!”

  唐叶已经过了玩布偶的时候,不过她还是很给饼儿面子的,便道:“好看,小老虎挺可爱的。”

  饼儿顿时高兴了起来,她骄傲道:“这是饼儿拿自己的钱买的呢!”

  “那饼儿哪来的钱?”唐叶又顺着她的话问。

  饼儿叉腰:“自然是卖画得来的!”

  唐叶眨巴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唐枝站在门口,笑着解释:“她那日在灵隐寺画灵隐寺养在池子里的乌龟,恰巧有香客经过,见她年幼却能画出不错的画来,便花几文钱买了去。后来她跟烈婶去逛街,看见这小老虎布偶,便买了回来。”

  唐叶见饼儿一副求夸奖的模样,便夸奖道:“饼儿的画都能卖钱了呢,看来学成之日,必有大作。难怪宋大郎时常押着你学习,看来你很有天赋。”

  提及此事,饼儿的神情又垮了:“叶子姐姐,你是不是背着我画了许多画给大哥检查?”

  唐叶道:“也没有很多,也就五六幅画,还有两件竹雕,因为这一个月里要帮忙带小麦,故而也不是特别勤奋。”

  饼儿:“……”

  叶子姐姐的嘴,骗人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