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她是第三种绝色>第79章 救援(2)

  *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意识清醒时,简清在半醒半睡间,听见张琴和几个队友低声谈论:“刚才的山体塌方、泥石流, 直接把一车的解放军埋了。”

  她忽然就想到《蜀道难》里的这一句诗。

  上个星期,她在《古代诗歌鉴赏》的选修课上, 刚和学生们分析鉴赏过的诗。

  她曾在蜀地待了十二年,小学、中学都在这里度过。

  前几周, 她做课件, 翻阅着晦涩难懂的诗歌, 看见了曾学过的《蜀道难》, 下意识就把这首诗放了上去。

  她想起中学时,语文老师经常念叨的:诗歌的意义, 在于看到相似的画面、经历时, 能够脱口而出精准描述, 虽千年万年, 沧海桑田,世殊事异, 但古人今人, 心境如一。

  古人今人, 心境如一。

  六点十五分, 又下雨了。

  天际乌云密布, 能见度还是很低, 细密的雨水穿过林间,打在脸上, 有个年轻的护士张开嘴,去接雨水。

  他们的物资包里原本装有五瓶矿泉水,为了装药品, 大家丢了三瓶出去,只带两瓶矿泉水徒步上路。

  她的水已经喝完。

  简清看到,把自己剩下的一瓶矿泉水丢过去,提醒她说:“除了矿泉水,这些天不要喝没煮开的水。”

  民间有句俗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说的是灾区卫生条件落后,极有可能爆发传染病。

  省内的和邻近省份的疾控、防疫的队伍应该也已经出发,在路上了。

  他们医院第一批派出的是先锋队,要么是各科的专业骨干,要么是援助经验丰富的医护,需要第一时间组建开展救援活动。

  第二批承前启后,要给第一批的队友带去后勤物资保障,要考虑到灾后防疫和心理干预,会从公卫专业和心理专业抽调。

  十五分钟过去,张琴一个个摇醒昏睡的队员:“大家醒醒,醒醒!起来继续赶路!”

  她足足有十六个小时没合眼,也不敢合眼,要随时留意余震情况,一路上,她叮嘱队员和家里人联系一下,自己却没时间去联系家人。

  简清帮她把人一个个喊起来,拉起来,三十多个队员,互相搀扶着,继续攀山越岭。

  天刚蒙蒙亮,他们头顶盘旋了许多军绿色的直升机群。

  听见声音,大伙抬头看,议论说:“要投放伞兵进去了。”

  “气候条件太差了,这样的地方降落,会死人的。”

  “死人也没办法,现在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沿途碰上不少逃灾的难民,满身灰尘,携老扶幼,仓促逃离。

  有的人,身上的伤口已经发烂发臭,医疗队停下来,发放口罩,给他们的伤口做些简单的处理,叮嘱一些防疫事项,探听了一些B县的一些消息,送了一些药,然后继续上路。

  黄金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沿途的难民们说,B县已经是一片废墟,全部房屋都倒了,没有人可以救,都死了,去了也没用。

  可医疗队还是要去,去亲眼确认情况,去救援埋在废墟底下的人,黄金七十二小时还没过去,废墟底下,一定还有幸存者。

  几十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岭,队员昏倒数次,在雨中走了十几个小时,从黑夜走到白天,再从白天走到黑夜,终于抵达目的地。

  傍晚六点,震后的第二十八小时,医疗队一瘸一拐走进去,看到了被夷为平地的县城。

  天色昏暗。

  空荡荡的县城,没有灯光、没有声音,一片死寂,只有他们晃来晃去的手电筒灯光,只有他们的高声呼喊:

  “有人吗?我们是江州市医疗队的!”

  “有人在附近吗?”

  “喂!有没有人啊?”

  嗓音在空旷的县城回响,远处的山坡隐隐还在抖动,沿路全是七零八落的躯体。

  简清提醒众人:“不要走到危房底下去看,随时会发生余震。”

  急诊科的一个主治医师蹲下去,翻看路边尸体,泪眼朦胧道:“都没有生命体征了……”

  有人哭着问:“还有活人可以救吗?”

  他们翻山越岭过来,看到的是一座死城。

  张琴安抚众人的情绪:“别哭,我们再往前走走看,去学校,去商场,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还有活人!”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没看见一处完好的房屋,空气中弥漫着恶臭味,目之所及,尽是残垣断壁。

  再往前,渐渐听到了一些微弱的声音,众人跛着脚,加快步伐。

  断垣残壁下,有人哭泣,有人呼救,有人在痛苦地呻.吟,有的已经一片死寂。

  在自然面前,人类渺小脆弱得像一只蝼蚁。

  走在前面的队员忽然喊:“有人!有解放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穿着绿色军装的人民子弟兵,扛着铁锹,戴着手套,在废墟上挖掘。

  所有人戴着白色手套的人,手掌都被鲜血染红。

  道路不通,大型救援设备进不来,解放军和幸存的人,不顾自己身上的伤,挖得双手血迹斑斑。

  废墟堆前,站着许多灰扑扑的人,脸上、身上带着血迹,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齐齐涌过来,哭泣声和呼救声汇作一团。

  “医生!救救我的孩子!”

  “大夫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

  “大夫,我的孩子在里面,你帮我看看她!”

  军队派人和张琴接洽,介绍这里的情况:“这边是一所小学,里面的压着的,是没有自救能力的学生,我们来的时候,当地县政府和学生家长,率先组织了这里的抢救工作,我们来了后,也先从学校开始抢救。”

  张琴问:“当地医疗机构和药品情况怎么样?”

  他们医疗队接到的任务是,进驻当地县医院,进驻当地乡村,协助开展救援工作。

  “本地的医护死伤80%以上,县政府派人去医院、药店的废墟,抢救挖崛出了一批药品,中午时分,进驻了一批海军军医部队。县医院没了,大家都在搭建的临时帐篷里,开展救治工作。”

  省内的解放军部队、军医部队,都在震后24小时内挺进了灾区。

  道路中断,通讯断绝,这里成了一座孤城,首批部队全部都是徒步走进来的,几乎所有士兵、军医,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状态。

  情况远比预料的要严重得多。

  “附近有几个村,但地震的时候,两座山同时挤压成了一座山,整个村子,都没了。”

  张琴沉默了半秒,指挥队员说:“搭建帐篷,把药运到帐篷里去,接下来会划分临时科室,只分党办、医务科、药剂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每个科一个负责人,负责带领科内的医护立刻开展伤员的救治工作……”

  最初,解放军还没进来时,当地没有帐篷,没有物资。

  大家从废墟里捡了砖头、柱子、白布,临时搭建了几个棚,搬了几张桌,桌上立着一块瓦楞纸,用黑色的马克笔,写上“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党委”,棚里放着挖出来的矿泉水、泡面,发放给幸存的灾民。

  附一的医疗队,就在这几个棚子旁边,搭建起临时的帐篷。

  张琴捡了根木头,把口袋里的红旗拿出来,挂好,立在帐篷前。

  简清从废墟里捡起一块木板,写上“临时医疗救治点”、“江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支部”几个字。

  搭建好帐篷,医疗队忍着饥渴和疲倦,开始收治病人。

  解放军从废墟里抱了一个又一个小孩出来,浑身上下,血迹斑斑。

  这里没有电,没有仪器,只能用手去摸,用经验去判断伤情;说是分科,但目前最多的还是砸伤、挤压伤,所有人都成了急诊的医护。

  他们的水和食物都已经消耗完毕,张琴和解放军讨了点压缩饼干和矿泉水,拿给队员吃。

  当地的难民看见了,往他们帐篷里丢泡面、丢矿泉水。

  他们本也打算当面给解放军的,但解放军不吃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就学会了直接丢他们帐篷里。

  简清和一个麻醉科的医生被派到了一线救援现场,负责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判断废墟里露了头的小孩的伤情,或建立气道,或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等待解放军挖崛出来,然后搬动到临时救治点,由外科的团队判断要不要截肢,要不要动其他的手术。

  直面现场,就是直面死亡。

  教学楼的空心板被解放军抬开,里面全是小孩的尸体,各种姿势,肢体残缺,面部肿胀苍白。

  外围的家长,哭得撕心裂肺,不停呼唤孩子的姓名。

  简清坐在一块石头上,沉默地看着这一切。

  旁边还有一个女医生,县医院幸存的医生,她的女儿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遗体刚刚被挖出来,她只是去看了一眼,然后就回到抢救现场,继续进行救援工作。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个月出差了好几趟,攒下好多补休的假,下个月加上五一,休半个月左右,不出去玩了,就在家更新,也尝试挑战一下能不能连续日更,当作弥补这个月断断续续的更新吧,谢谢大家的一路陪伴

  *

  感谢在2021-04-27 00:02:49~2021-04-29 00:03:5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安苓.、我有一个朋友说、木鸽、肉包子、十二和太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我有一个朋友说 30瓶;木鸽 27瓶;洛书、老白 10瓶;星骑 5瓶;清悸 3瓶;今天筝扬更新了吗 2瓶;yic、妈妈木的高级手麦、瞄一瞄、远鱼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