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穿成恋爱脑渣反派>第100章 数载

  北方战火连天, 南边俚人被台风一番摧残安分了下来,加上广州在赵商容的治理之下日渐兴旺,使得北方越来越多人迁往了南海郡。

  赵商容花了三年时间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香料、瓷器、草药与广州特有的贝吉布,成为了中原热销的产品。

  粮食、丝绸、盐与钱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广州南海郡的港口, 使得这儿的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赵商容还发现了, 以广州的天气, 粮食作物完全可以一年两收。

  她让前往南洋及交州以西各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带回了那边的双季稻回来栽培, 经过前期的投入,第三年,终于实现了一年两丰收, 使得一亩田的粮食年产量能达到三百公斤。

  虽然这个数据比起现代单季粮食产量来说不值一提,而且遭遇天灾粮食也会减产, 但与中原相比, 这些粮食产量已经足够内部消化,并且还能囤积, 无需再从别处大量买进粮食了。

  有了南迁的人口,越来越多荒地被开垦出来,昔日荒凉的广州,逐渐有了人气。

  大抵是大王治理广州有功, 又许是一场战争让两国的国库都损耗亏空了,皇帝发觉士族趁机崛起, 他需要宗亲的力量来压制士族,便产生了将大王召回建康的念头。

  赵商容可不想回建康,她苦心经营三载, 一旦回去, 一切都将功亏一篑!

  赵商容想到了装病。

  她假装自己身体有疾, 不宜远行,这边还有神医给她治病,所以百般推辞。

  另外,她又举荐了老八义阳王跟老九庐陵王,这俩的年纪都不小了,可堪大任!

  太子也已经十八岁,年初刚完婚,当年荒帝十三岁便被安排出镇军州,太子及诸皇子也可以早早地开始培养,上朝跟着学习如何处理朝政了。

  这样一来,皇帝发现,颍川王是否回来便不那么重要了。

  皇帝见大王不愿意回来,便先是给义阳王跟庐陵王授官,让他们分别出镇荆州、豫州,而后又让自己的三子广陵王出镇雍州。

  赵商容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第二部 的男主,即广陵王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出藩的少年宗王了。

  说起这广陵王,他其实跟皇帝还是很像的,但因皇帝跟袁皇后的感情很好,所以他最宠爱的孩子是太子。他第二个重视的儿子就是次子汉中王,汉中王长得貌美,又好文学,加上其母淑妃也颇得皇帝宠爱,他亦得皇帝看重。

  倒是这三子广陵王,从小就锋芒毕露而为皇帝所不喜。

  其母没有什么家族势力,年少时靠着美色得到皇帝的临幸,等二十岁,容貌发生变化后,便失去了皇帝的宠爱,广陵王的处境就更不好了。

  这不,皇帝舍不得次子汉中王出镇受苦,于是只让广陵王出镇雍州。

  要知道雍州那地方跟广州差不多荒凉偏僻,而且广州有俚族,雍州有蛮族。蛮族甚至比俚族更好斗,广陵王去那里只怕要吃不少苦头。

  生母不受宠、自己从小被忽略轻视,朝中还有两个受宠但是废物的兄弟,自己只得在外吃苦,但好歹能建立功勋,还握有兵权……

  “这配置,简直就是逆袭文男主标配呀!”赵商容心想。

  想到未来皇帝的兄弟都沦为这对父子的刀下亡魂,赵商容越发坚定了要窝在广州打死不回建康的心!

  赵商容跟王摇霜天天吃建康那群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的瓜,期间也偶尔收到王晓霜的来信。

  王晓霜之夫因出身士族,所以几年前刚释褐,但如今已经成为了秘书监,掌三阁图书,兼统著作局。

  皇帝将印刷术的推广任务交给了他,有王晓霜从旁指点,他在朝中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而王晓霜也借着他的职务之便,得以阅览更多书籍,平日写诗作赋点评文章,虽是女子,却也有“女中文豪”之名流传出来。

  另外,王晓霜于前年和今年初,分别生了一子一女。

  王摇霜为此还找应厘就妇产科的注意事项写出来,编纂成册,在王晓霜生产之前送过去。

  全靠这本册子,王晓霜在生产时才没有遭更大的罪。

  但即便如此,生下一儿一女后,她也不愿再冒着生命危险生孩子,所以应厘又给她送去了一本关于儿科的知识的书,防止她的孩子因为照顾不当而夭折。

  除此之外,王晓霜还张罗着给其夫纳妾,毕竟她不想再有生育之险的话,就得找别人来帮忙承担生育的风险。

  生完孩子,又给丈夫纳完妾后,王晓霜自认为已经履行了她为妻的义务,之后便与其夫分居,专注于研究文学了。

  旁人羡慕其夫能享齐人之福,其夫却十分郁闷,因为王晓霜不善妒,这代表王晓霜的心里压根就没有他,她的心里装的都是文学!

  王摇霜却很赞同妹妹的做法,并让妹妹将她的著作给寄过来,让大王印刷,然后作为教材,在广州推行开来。

  赵商容治理广州不仅是发展地方经济,她还搞什么扫盲,开设了州学,不问出身,只要能通过基础考试便允许入学。

  也不必担心基础学问会成为门槛,因为除了开设州学之外,还在各郡开办蒙学,而且是免费的。入学之后,每半年参加一次考试,通过的留下继续学,不通过的则没必要再浪费教学资源。

  蒙学的书籍好找,那些给州学当教材的书籍却不好找。幸亏王晓霜大力支持,赵商容才不至于刚创办州学就陷入无书籍可供教学的尴尬境地。

  赵商容办学后,不仅从中原迁来的百姓争先恐后地让自家孩子前来求学,很多与官府交好的俚寨也送了些孩童来学习汉字与中原文化。

  又两年。

  在赵商容的治理下,越来越多俚人开始接纳中原文化,连曾经造反的合浦郡俚人也开始跟南海郡的商贾有了贸易往来。

  赵商容见时机差不多了,便找冼采商谈了一番,说服了她作为中间人,尝试去与朱崖州的俚人联络,为南海郡与朱崖州的往来牵桥搭线。

  俚人多是以寨或峒为单位的,寨与寨、峒与峒之间,往往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以俚人的贺岁节日“年例”为例——大部分俚人不以春节为年节,而是以“年例”为年节的。一寨的年例在正月二十,隔壁寨的年例可能在二月初一。

  而且他们所说的俚话也会有些许差异。

  这就造成了,即便同为俚人,但高凉郡冼氏的俚人未必就能跟朱崖州的俚人和平共处。

  赵商容找冼采帮忙,自然不是奔着让冼氏俚人收服朱崖州俚人去的,她希望让冼氏通过贸易,获取朱崖州俚人的信任,让朱崖州的俚人放下对官府的戒备,然后慢慢地渗透进去,使朱崖州的俚人慢慢地接纳中原文化。

  另一方面,鉴于大王迟迟不肯回朝,而广州又非大王的藩国,于是大王想了个法子,她不想以颍川为自己的藩国了,请求皇帝改任她为南海王——以南海郡为藩国。

  皇帝:“……”

  放着富饶的颍川不要,偏偏选择穷乡僻壤的南海郡?

  这是什么脑回路。

  皇帝稍稍生出疑心,怀疑大王是不是在南海郡密谋着什么。

  好在大王也非直接说明缘由。她在上奏之前,先给太子、淑妃等人送去了大量的珍珠,贿赂他们,让他们给皇帝上眼药。

  久而久之,皇帝也觉得颍川这个地方给自己的儿子比给自己的弟弟要好。

  正巧大王上奏诉苦说颍川郡离南海郡太远了,很多食邑都没法运来南海郡,被人亏空也不知道,太吃亏了,她想在南海郡养老,所以恳请皇帝改了她的封地。

  皇帝便如她所愿,另外派了徐谵到南海郡来当太守。

  自赵商容出镇豫州至今,与徐谵已有九年没见过面。

  大王期间虽然回过建康,但那时候徐谵已经释褐,在外任职,他们自然是没能见上面。

  徐谵娶了公主,又成了县侯,如今,这样的高门贵胄来南海郡当太守,说实话,像是被贬了。

  “不是像,而就是被贬了。”王摇霜予以了肯定的回答。

  原因嘛,赵商容和王摇霜猜,理应是徐道济已经开始为皇帝所忌惮的缘故。

  这些年,徐道济战功累累,官职、官衔、爵位一加再加,已经加到无法再加的地步了,再往上,估计就是皇帝的皇位了。

  因此,他也深知自己为皇帝所忌惮,便借着北伐诸多战事,将功劳都让给皇帝的心腹江亦稀等人。

  江亦稀等人如今已经手握重兵,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徐道济却空有司空的虚衔,依旧镇守寻阳。

  徐道济的儿子们也都立下了不少功勋,有威名传出,为了遏制徐家的势力,皇帝势必会对徐家的子孙进行一些打压。

  徐谵便是在这种形势下,明升暗贬给送来了南海郡当太守。

  赵商容不管朝中的风云诡谲,既然徐谵来当南海郡太守,那么他们往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要在一起共事的,关系还是得维护好的。

  这么想着,在徐谵到达南海郡的那日,她便派人到驿馆去迎接他了。

  徐谵带着妻儿到达南海郡,原以为看到的是人口稀少、荒凉偏僻的破旧小城,没曾想,远远地便看到海岸码头处,庞大的海船停靠着,那边人来人往,车队沿着平整的官道进出高大坚固的城池。

  徐谵以为自己看岔了,问旁边的随从:“前面是哪儿?”

  “明公,前面便是南海郡了。”随从恭敬地回答道。

  徐谵沉默了。

  等进了城,又被迎进刺史府,他见到了赵商容,才恍惚地意识到,这南海郡竟然比他想象得要繁荣许多!

  作者有话说:

  大王:完了,这厮知道了南海郡繁荣了,不能放他回去了。

  大王:你们一家老小就留在这儿吧!

  徐谵:……

  ——

  这几章是个结尾,然后还有几章关于主CP和副CP们的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