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巾帼裳>第37章

  他无奈地摇摇头,说:“那几位老臣,原就是不对付的。这一谈到涉及资金利益的事情,就更不惜拉下脸也要跟对方争个谁低谁高来。”这种时候,站在谁的角度说上一句,都是不对的。

  “那是不是还没结果啊?”明辞君也是没太懂这些老臣,虽说争对自身有利的事情是正常的,“他们讨论的事重要吗?”虽不清楚是因何事,可事情也是需要分清主次的吧。

  明常君走到她的对面,倒了杯茶道:“还是你们上次参与的那个,”说着喝口水,“这案子当年影响极大,朝中还派人亲自审查过。”不曾想是这样的结果,“如今重新审查,肯定不能从他们自己那入手。你们四人代表四个立场,且头脑是极清醒的,不会因为谁的三两语而有所变化。”对他们那些人来说,无非是最好的选择。

  对方听完这些,他见对方默默看着,“只是你们四人过于佛性,好不容易抓到点线索又给放了。”所以他们才会将线索送上门,不然按她们的速度,怕是会耽误事。

  这么细细岛爱,明辞君算是理清楚,“所以那两封信,其实就是——”她留意到兄长还未等说完便点头,就没再说下去。

  这下她是明白,见人解开疑惑地点头,明常君继续道:“这证据送上门,你们反倒更不着急。所以宫中只好直接下旨处置,”当然,这速度他也是没料到的,“只是下旨下的匆忙,还有几个职位迟迟有争议。”而这同样关系到各个村落的联系,不是说一方合适就稳妥,

  所定的文官职位,她一直都不上心,说的这些心中自然也不是非常感兴趣。

  “你这表情哟,”不喜欢的还是挂在脸上太过明显,“更明确点的意思就是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信上这个位置,所以才会明里暗里不对付。”

  听到‘亲信’二字,明辞君有些疑惑,问:“不是明确规定不能让亲信担任职位,”他们是不把这些当回事嘛,“他们这样会不会明目张胆。”若真如此,真的是过于无视朝廷。

  明常君双手扶着茶杯,低眸轻笑道:“对自己有利的,谁不希望分一杯羹。更何况朝廷虽下达了明令,却也未曾说过惩罚。再说这么久,这般做的人定不在少数。大多铤而走险也要为自己谋取份利益的。”其他什么也是可以不在乎的。

  这些岂是一时便能控制住的……

  “这万万人,村落多数,官员关系错综复杂。这当中多少浑水摸鱼,又怎是一时半会能查清的。”他早就对此很不满,可说出时异常平淡,“哪怕你现在递个状子到朝廷,估摸在半路就给你截了,不出半晌,就会殒命。”这些皆是他们能做出来的事。

  从根拔起这件事不切实际,从而尝试杀一儆百,可是在这些胆大嫌命长的人来说,同样是于事无补。在他们眼中,还是眼前的利益比较重要。

  听是听清楚,也有所领悟,可也深感震撼。

  见人这状态,他察觉到自己说的确实多了些,“你呀,听听就好。”他是差个倾诉的人,如今能说出来,心里也稍舒缓些。“这局面不是一时就能改善的。”也不是他们能操心的。

  都说了让对方不要多想,可看表情却是个想继续听‘故事’的。

  他伸手摸摸对方的头,微微笑着:“你呀,还真是什么事都挂在脸上。”有时候过于喜形于色,是见危险的事。

  “你既然好奇的话,为兄就同你说。”他现下也是想找个人倾诉下,“这早些年的时候啊,诸多大臣也是鞠躬尽瘁的,同样也获得朝廷的褒奖,受了不少恩惠。”

  日子长容易遭到人红眼,他们那些人纷纷效仿,朝中的那几位也受上级指示只管底下有人做事,只要做得好有赏,他们也不管真假。

  这一来二去,大家也不管真假当回事,也参与其中。往年受过恩惠的那些大臣,则是被人陷害入狱,连当初信任的那些百姓也纷纷开始唾骂他,说他贪污腐败,最后落了个株连九族的下场。

  原本想效仿他们的人,见到是这个下场,开始另谋出路并随着不做正事的人学习。

  等到发现问题时,各个职位已被渗透得差不多,生根发芽不是连根拔起就能完全解决掉的事,要么耗时间,要么官员全数撤职,可这势必引起过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们还能做的就是尝试翻重新的旧账,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破绽翻案。

  如今这局面,不能完全靠翻案,还是得找到更好的法子,才能重新开始。

  说完这些转头时,不知辞君在哪个时刻竟然已趴在桌上眯着眼,还真是遇到不喜的东西,就是催眠的。

  见人已熟睡,他蹑手蹑脚的将人抱到休憩的地方,盖好被子掩好门走出时,站在空旷地瞧着天,竟能见着好几颗星星。

  这样好的景象,他见到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兴许还是他静静观赏的次数太少了,以后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得出来走动走动。

  他有时也不明白,走的这条路到底什么时候是头,是不是正确的。

  与他同时在走着的人,这时也站在门前望着天上的星星,“真的要了?”他当时安排明将军去督查,就想着能适当按压住,不曾想他们已经越发放肆了。

  “是的,明大人特意回去取的。”

  长垣听到明常君特意回去取,心中了然,嘴角微微笑着说:“估摸着拿的不是真的。”明德明将军他还是了解的,能让自己的儿子亲自去拿,说明是不畏的。

  那真正不畏的原因,要么是册中并未记载什么内容,要么就是个同册子,里面没什么过多内容。以明家记载的情况来看,册子中记载的内容,肯定是相当杂的,那便第二种可能更大些。

  这样也好,看也看了,他们的事也算完成了。

  他坐回自己的位子,开始琢磨思量着要定下的官员,总不能再让他们几位老臣给定下,得想个法子,双方都好下台好说话的。

寻个差事

  平阳镇与周边村落相比,目前是稍没落些。可就这地理位置而言,日后若要发展扩大,该镇是最先需要的。

  不能从几位信得过的高官中调取,才起的新秀处理这当中的食物,想必也吃力,那这最佳的人选的便是知州。

  这知州不论是从知县一路考过来,还是一早便安排上这官职。

  如今若需亲自管辖平阳镇的大小事务,就得调回这职位。先不论其他,光说这权利,地位,钱财皆少一半,一帮需要审理的事,到头来说不定还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