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宇宙文坛马甲指南【完结番外】>第64章 《纪念日》

  席余烬觉得该劳逸结合,写稿的同时,也会去虚拟图书馆看看锈族是否苏醒。但除了蹦蹦跳跳的小锈族,其他锈族都窝在蛋里安然地热眠。小锈族告诉他,当初锈族认为那个火山爆发是场灭世大灾祸,所以每个锈族凝出的锈壳特别厚重,醒来时间预计在很久以后。

  席余烬就和伽诺和小锈族在会客厅喝茶,围观深空监狱里种种新鲜事物。不得不说,这里的网购行业十分发达,席余烬没忍住买了许多无用的文艺品。伽诺在旁边记账做语言练习。

  智械论坛的气氛颇有几分风雨欲来的热闹。

  约定好文学交流的日子转瞬即至。

  迷幻文学先发布汇总帖子,归纳双方的帖子链接。迷幻文学这边有三位小说家出手,分别写了《走不尽的车轮》、《繁花繁星》与《一位潘西》。

  聚集效应的威力是不可小觑的,它们刚发布第一章,立刻有许多读者留言,还有许多与迷幻文学品牌交好的小说家前来送上友情推荐。

  “我们的旅途,就如走不尽的车轮,被反复碾过、压过,遇见尖锐的石子,也只能压在上面走,没有逃避的权利……迷幻文学的语言一日既往地令生物惊艳。”

  文学交流并不限定长短篇,只要双方觉得合适就行。但长篇能积攒的热度更多,迷幻文学也需要细细品读。因此外星小说家们发了前半部分就没发了,矜持地与读者们交流。

  这时,蓝星文明也挂上品牌名和交流名发帖了。

  发帖人在众生物看来有些陌生,叫做浮灵。

  一位外星生物迅速查看浮灵的资料,只知道她是位蓝星官方小说家,没有对外发表的作品。

  “就算不少种族是以官方名义驻扎在这里的,也不能派出官方小说家吧?自由小说家写作的作品更多一点。”

  “话不能这么说,官方小说家写命题还是能写出新意,这或许是策略之一……”

  不等浮灵把正文贴上来,许多外星生物已经在前排放出友情推荐。

  不少物种都是席余烬在领航巨轮里认识的种族。它们都和蓝星是友好外交关系。原本席余烬以为只需要逢年过节问候一声就好,没想到它们居然在这个场合都来支持了,显得浮灵这边的气势不弱于迷幻学派。

  >小说连载-《纪念日》作者:浮灵[蓝星文明][迷幻文学交流日]

  “今天是土星作家恩图撒以著作《土星战争追忆录》获得太阳系文学奖的10周年纪念日,也是她在太阳纪2666年逝世后的第十年。”

  发完这段话,小锈族恰好蹦去了隔壁右舱,与黑箱来了个亲密接触,潮平号的网络出了点意外。席余烬马上把小锈族拎起,语重心长地教育小朋友。小锈族在席余烬的皮肤表面蹭出一抹煤黑色。伽诺把它拎走。

  “不过你也挺厉害,居然能影响硬件设施。”席余烬基于小锈族长得可爱,夸了一句,“让我找找黑箱维护服务……”他严谨挑选维修师傅,只找其他飞船上活生生的生物,绝不让智械族有可趁之机。

  他只觉得是一个小小的意外,论坛却因此群魔乱舞!

  >智械论坛

  -不会吧?这就没了?蓝星文明,这就是你的实力吗?

  -我们都知道,迷幻文学需要一定门槛来阅读,不像网文那么好读懂。迷幻文学的精髓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微妙的情绪变化,是需要功底来理解的。蓝星只写这么短?是不是对迷幻文学存在误读现象呢?这种情况出现在一个文学交流日里,难免让生物感觉在看笑话。

  -能写出迷幻文学的都不是泛泛之辈,还是说蓝星觉得太难写了,弃笔认输?

  -奇怪,其他蓝星文明的小说家一个都没出现,对自己的伙伴这么自信吗?

  等黑箱维修好后,浮灵的帖子已经有许多页回复,更多读者跑进来看热闹。

  然后它们往下刷新一下,居然刷出了大片的正文。它们揉揉眼,确认自己没有看错,抱着“我要看看你能写出个什么”的心情仔细看下去。

  其中一个读者叫做呼可,它同时也是《走不尽的车轮》的作者,是迷幻文学派的知名代表小说家。它在原来的星系时便年少成名,出来旅游后,更是走到哪都收获一批追捧,心中早有傲气。

  呼可原本是不想来看对手的小说的,可听其他读者说什么“只发了一段话的小说”,还是忍不住来看热闹。

  现在既然浮灵更新了,它就勉为其难看下去吧,希望蓝星不要让它太失望。文学交流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也是十分寂寞的啊。

  《纪念日》分成三卷,主要讲述了土星著名小说家获奖纪念日的这一天发生以及回忆的事。

  席余烬把拉美文学置于整个太阳系的背景,一来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想要提及近现代的拉美文学,必须先了解其历史;二来是为了方便叙述,其历史仍有许多不能讲明白的东西,还是科幻一点写作比较好。

  第一卷 是《木星来客》。叙述视角是木星记者莉迪西娅,正文比较长,但剧情十分简要。

  莉迪西娅原本是土星原住民,因为战乱被父母送去木星读书,在大学和男友认识,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她认为自己热爱这份工作,好像热爱这片土地。

  对于土星,她已经觉得十分陌生,甚至有些犹如每夜的噩梦那般可怕。但土星小说是太阳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她可以利用她的原住民身份,做一次出色的报道。

  为了解闷,她约了男友一起来土星的恩图撒纪念碑。她一边回看恩图撒的著作,一边观察纪念日这天有什么值得报道的。

  土星原本有丰富而和平的原始文化,可都被以木星为首的外星势力破坏殆尽。殖民与入侵,使土星陷入了黑暗的奴隶时期,存活的青年不知道该信仰何物,未来在哪里。恩图撒就出生在这个黑暗动荡时期。

  尽管本土文化被破坏,但土星从侵略者木星找到了思想的曙光。反对独裁、争取自由的思想在土星蔓延。多场漫长的战争后,土星总算在名义上独立了。可土星本地的各方势力又因为地缘关系燃起战火,和平好像是一片虚浮的羽毛……

  在这种情况下,恩图撒投身于写作事业,她凝视土星的现状,幻想土星原始神话突然复苏,将现实与幻想圆润而融合在一起,写下独一无二的土星社会绘卷。她写对话从来都采用间接引用,好像一个衰老的妇人在讲睡前故事。

  莉迪西娅试图写出一篇完美的报道,在恩图撒的纪念墓碑前随机找人采访,一点点拼凑出这个城市的原本模样,原本这里有个将军,每天抢掠不同的少女,藏在蚊帐中,藏在油桶里,藏在巨轮底层。这些事和恩图撒一点关系都没有。

  报道写不下去,但还有爱人。莉迪西娅的男友对恩图撒的写作手法大肆表扬,却让莉迪西娅觉得两人的隔阂变深了。她回忆起与男友的分分合合,记忆里那繁华的木星城市是颜色鲜艳和冷冰冰的。她甩开男友,走在街上,街上的人都喊她木星贵客。忽然她看见土星原始神话的巨鸟飞过天空,像恩图撒书里写过的那样。她的眼神跟着巨鸟俯瞰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坠入落日余晖之中。

  ……

  呼可看完第一卷 深受震撼。

  它好像看到一种更加迷幻的写法,一种全新的写法。

  这种写法带来强烈的失落感。结尾看似没有讲完这个故事,实际在暗示莉迪西娅什么也改变不了。她从故乡出生,在木星接受学识,但木星偏偏是她故乡的侵略者。故乡的人认为她是木星贵客,她的男友仅把恩图萨当做一个厉害的小说家,只有她看到了家乡掩不住的伤痛。两种身份的冲突使她十分迷茫,而她无法改变。

  “但不仅是剧情的安排,还有这种奇异的写作手法……”呼可喃喃道,迫不及待地看第二卷 。或许看完后,它能有更鲜明的感受。

  第二卷 名为《文学异客》。

  黛尔嘉娜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她来纪念墓碑前寻找灵感。

  她一生做过许多工作,自认为最有天赋、最热爱的工作是写作。她比恩图撒年轻一些,只经历过土星内战。她原本替一个富贵人家做家庭教师,后来战争来了,她被一个茶杯砸出来了。她做了一段时间的农妇,指甲间满是虾和泥的恶臭。这时,恩图撒的去世和获奖消息一起传遍整个太阳系。

  土星居然有文学!

  这颗平平无奇的土星,被称为“木星的后花园”,突然获得了在太阳系倍受瞩目的地位。外星对恩图撒的作品追捧至极,还花费巨款在土星建造了她的纪念墓碑。

  黛尔嘉娜突然发现,只有写作是最适合这颗行星的工作。

  土星离太阳太远,离木星太近,文化也不像地球那样有着不间断的传承,如浮萍在时局里游荡。他们只能学着像恩图撒一样把幻想揉进文学里。那种割裂的、魔幻的文学表达,是他们这种边缘文明能向整个太阳系发出的最大声响。

  黛尔嘉娜决定重拾写作。她习惯了吸食成瘾物品,一边写诗、创办杂志,每夜有不同的灵感,获得许多同志者。可不久后杂志社被烧了,黑烟滚滚整座城市都能看见,大雨下了整整三年才熄灭了它的火。雨水保留了文字的罪证,同志接连被逮捕沉海。

  黛尔嘉娜心灰意冷地回到老家,年幼的青梅已经嫁给本地将领,每天被灌了迷药安置在蚊帐内,将军在旁跪着喊母亲。这些隐私全城人都知道。教堂的钟声一天天都在响,送走了她的邻居。她决定乘坐巴士和大船,来到恩图撒的纪念墓碑前,等待一个新的灵感。

  第三卷 名为《他乡怪客》

  阿尔瓦多原本是名法官,因为做出不收贿赂的壮举而倍受瞩目。她在土星宣布独立后风雨兼程地赶到首都,希望为和平派出一份力。然而另一个武装派在她到达首都后立刻发起了政变。他们往地上凿了一口深井,涌出的黑泥淹没了整个城市,并且顷刻间变得凝固。武装派走在凝固的土地上,问土地里的人是否服从他们,服从的话就挖他们出来。

  阿尔瓦多假意服从,担任了将军的法律顾问,帮将军操办了外交学校。将军问能不能娶自己的母亲,阿尔瓦多战战兢兢地回复也许能娶一个像母亲的人。

  阿尔瓦多与她潜藏的同党决议暗杀将军,可将军身负异相,他宽厚的后背有鱼鳞的纹印,声如隆钟从不会有鸟为他停留,衣服也挡不住他身上的疝气。有着特异能力的将军怎么也杀不死,用铅封印在棺材里第二天还会如常起床,然后大发雷霆处死一批人。

  阿尔瓦多每日祈祷着,几乎要放弃了。可某一天,她下给老鼠的药无意间放进将军的杯子里,将军竟然毒发身亡。人们欢庆着将军的专制统治终于结束了,摇着五颜六色旗帜的汽车驶过街道。

  这座城市开始选拔新市长。可重新登场掌权的都是她不认识的人,报纸忽然声称他们获得民众爱戴,连远在木星的报刊都发来喜报。她的同志去哪呢?她感到十分迷茫,想来恩图撒的墓碑看看,发现墓碑有一行字:

  我死后我的文字必定值钱,致这伟大下藏着卑劣的文学界。

  ……

  《纪念日》的三卷一口气发出,外星读者们也一口气读完。这里的读者阅读水平都比较高,所以读完后都感到一阵思想碰撞的畅快,仿佛全身上下都被贯通了,后劲猛烈让它们呆坐光脑前。

  “这是——何等有魔力的文字啊——”

  无数位外星读者脑中不约而同地浮现这句话。

  然后思路开始活跃,无数的想法雪花般蹦出来,它们迅速地在论坛写下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这是一次全景式的写作。它写的十分细致,借用不同的视角,将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未来,细节与整体都以一种奇妙的文笔复苏。”

  一位回复帖子十分活跃的读者说道。不少外星生物熟悉它的ID,那是论坛内著名的批评家。

  “《纪念日》三卷的主人公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命运紧密交汇。她们都与土星经历的多场战争有关,各自的回忆故事描述出一个强权下衰亡枯萎的小城市,以及不同角色如何在时事中随波逐流地活着。她们好像把大作家恩图撒当做希望,但实际上过去的伤疤还隐隐作痛,未来的命途依旧飘渺虚无。

  “而我佩服浮灵的是,这三位主人公都具有群体指涉性。”

  读者都习惯了批评员总要生造点词出来,连忙问“群体指涉性”是什么意思。

  “即一种群体的代表。像是第一卷 的莉迪西娅,她就是被送去外星的知识分子,可回来后却对自己的归属地感到迷茫与阵痛,漂泊无根。

  “第二卷 的黛尔嘉娜指代固守故土的诗人,在战火中流离颠沛,食不果腹,哪怕战争结束了也找不到自己的未来。她想学恩图萨,那是唯一能用文学发出声音的前辈,可光靠笔杆子,文人的力量还是太弱了,根本无法彻底改变现状。

  “第三卷 的阿尔瓦多是有志向的行动派知识分子,可在权力的阴谋漩涡中也只能如提线木偶般活着……她终于行刺成功,独.裁的将军倒台了,但她的故乡为何还不能摆脱另一个行星的控制呢?到底哪里才是自由的方向?

  “无力感和迷茫感贯彻三卷。这些描写都全景式地呈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犹如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这种全景式写法太磅礴迷人了!我认为蓝星小说家不比这里任何小说家要差!”

  “我也觉得很好看,瑞磊语的翻译文本太对味了。”

  “一口气读完,脑子都是晕晕的……”

  看完批评员的看法,一位读者弱弱地提问:

  “我还没看,但你说她写的是现实,岂不是文不对题?这可是迷幻文学交流日。”

  谁知后面立刻招惹了许多反驳。

  “这怎么可能不是迷幻!”

  “你要看正文,那种感觉,对,感觉,说不出啦,只能意会。”

  “是让人上瘾的魔幻。”

  “这是……比迷幻文学更迷幻的魔幻现实文学!”

  一个重量级评论贴在论坛激起许多回响,这居然是迷幻文学品牌的小说家发出来的!

  那正是呼可,它的长评一发出来,就占据了大幅度页面,让读者们无法忽视。

  读者们没有心情看热闹,而是专心地看它的评论,迫切有个点评学者将它们的疑问与情绪宣泄出来。

  “我一直以为,抓住思想变化后的片刻感想,是最迷幻的文学。这种文学不需要现实的参与。但我今天从浮灵女士身上见识到了,现实与幻想交织带来的冰火两重天,才是最深入骨髓的写法!这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手段!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读起来有种割裂又自洽的感觉。因为浮灵女士总是从现实中多写一笔,带到了幻想之中,浮灵女士写杂志社被烧,天下大雨,这是现实,偏偏要加上一句下了整整三年的雨以及三年不息的火焰,使得证据都保全了,这是幻想。二者衔接得非常圆滑,让生物第一眼看时会怀疑难道是真的,可又马上凭借自己的常识判断那是假的。

  “真假结合,虚实相映,偏偏浮灵女士没有放大这种幻想,仿佛只是随手荡开一笔,以至于现实沉重的基调一直挥之不去,魔幻的部分也成了现实的一部分。这种写法我闻所未闻,设计得太奇妙了,冰冷又迷幻,让我为之上瘾!

  “可让生物胆寒的是,难道书里描写的现实部分就不魔幻吗?频繁的内战,靠吸食成瘾物品寻找灵感,边缘文化的呐喊……这些在我们今天每个拥有道德的文明看来,那是多么的荒谬。与之相比,书中神话再现,都显得更加现实了。

  “魔幻现实文学……如此新颖的创作,如此沉痛的创作,我认为《纪念日》应当被称为惊世之作!”

  这位来自迷幻文学的小说家丝毫不在意地打了自家品牌的脸。它之前还担心蓝星实力太弱,没想到事实截然相反。蓝星拿出了重量级的文学来交流。它并不觉得自己落入下风很丢脸,反而认为蓝星如此认真,自己真是得到了相当隆重的待遇!

  呼可自认分析得很好,谁知下一秒有同品牌的小说家跑出来反驳了。

  “你怎么敢说那不是现实?”

  这位反驳者的问号似乎藏着无限血泪。

  “我忘了,你是别的种族来我们品牌的……但是,瑞磊星系,原本就是一个他人眼中的边缘文明,靠着呓语文学才有在宇宙大舞台的立足之地。边缘文明的呐喊,难道就是魔幻吗?

  “看完恩图撒的墓志铭,我从未如此感同身受。伟大,大家都说它伟大,甚至为它立碑。它们为文字立碑,将那种藏着刀锋的文学变成一个无害的神像。恩图萨拼尽全力用文学发声,可后来人仍然被木星无形地压迫着,找不到出路。恩图萨早就知道立碑之举都是在捧杀,所以才留下那个墓志铭——伟大下藏着卑劣的文学!

  “书中说,恩图萨自创的写法,是现实融入了神话,和书外浮灵的写法一致。可是这颗行星,这颗土星,原本明明有自己的原始文化啊!

  “本地的原始神话出现在本地,难道不是天地规律,荣光复苏,为什么当它出现时,我们和书内的看客,都觉得满纸荒诞,无数血泪呢?”

  这些质问掷地有声。无数旁观的读者陷入深思,在不同书评人的引导下,它们更加体会到《纪念日》的魅力。

  两位迷幻文学小说家在现实空间里相互看了一眼,继续在论坛上回复道。

  “我觉得不同读者对它的多层评价,也是一种魔幻现实……”

  作者有话说:

  *“我谈的是美洲的NA(UI作家们,然而事实上,我要说的是这整个看似伟岸其实卑劣的文学界。”——罗贝托·波拉尼奥(文中文灵感源于他的诸多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