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旦旦坐卧任意,存泥丸中有黑气,存心中有白气,存脐中有黄气,三气俱生,如云气覆身。因变成火,火又绕身,身通洞彻,内外如一。旦行至向中而止。于是服气一百二十,都毕。道正如此,使人长生不死,辟却万害。由禁六畜肉、五辛之味。当别寝处静思。尤忌房室,房室即死。

初存出气如小豆,渐大冲天,三气缠烟绕身,共同成一,混,忽生火,在三烟之内,又合景以炼一身,一身之里,五脏照彻,此亦要道也。

注释:此法为东晋道士杨羲所传。杨羲少年好学,读书遍涉经史。与许迈、许谧早结神明之交。简文帝为会稽王时,用为公府舍人兴宁二年受《上清真经》,以隶字书写,并传许谧、许翔。

所谓“知白守黑,求死不得;知黑守白,万邪消却”。即为此法之要诀。

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

五辛:五种辛味的蔬菜。又叫作“五荤”。古代养生家以小蒜、韭、大蒜、芸苔、胡荽为五辛;道家以韭、蒜、芸苔、胡荽、薤为五辛;佛家以大蒜、小蒜、慈葱、(各+草头)葱、兴渠(即阿魏)为五辛。他们认为,五辛有损修身养性,故主张戒食。

房室:两性性生活。

作品相关 上清派

简介:

道教一大教派,重视道教经箓受授,又称上清符箓派,本山在茅山,故又称“茅山派”,上清派以主修传承《上清经》系列而得名,尊魏华存为祖师。

《上清经》据说古以有之,后经杨羲、许谧、陆修静等的传承,至陶弘景,始大盛于世。陶弘景(公元456—536),可说是该派的实际创始人。

该派信徒多是知识分子、士大夫等。注重个人闭门独户进行修炼,而并未致力于大规模的集体宗教活动。该派吸收道教内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并将佛门炼神的义理吸取进道教,主张三教合一。它坚持通过炼神的方法去达到炼形的目的。上清派还极看重精神的修养,认为要获得形体永存的高级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气。正因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论上比灵宝派更有系统,更富于理论思维。

上清派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

传承与影响

据《云笈七签》言:上清经序出自上清仙境,“玄古之道,自然之章”。据《真诰》记载:晋成帝(公元326—342在位)时,天师道祭酒魏华存得清虚真人传授,修炼成仙,故为上清第一代祖师。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再授杨羲,后又传许谧,但在社会上影响还不是很大。

该派直到陆修静整理天师道,汇集道教所有经典,而后陶弘景继承发展陆的思想,有意识地构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作成《真灵位业图》,把神仙划分等级,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上清派始大盛于天下。

其后,上清派高道辈出,为历代朝廷、文士、名人所重,如司马承桢、吴筠等。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为符箓三山。

元代以后,并入正一道。现代也有称继承“上清”或“茅山”者。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