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都市异能>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97章 第一次巨浪挑战

  很冷。

  伊瑞克说过, 就像掉进了冰水里,即便在海面上的时候已经充足地感受到了海水的温度, 但落进水里的瞬间, 杭峰还是有种瞬间冻僵的感觉。

  杭峰努力控制四肢活动,用最快的时间去适应温度。但这还不是他目前唯一需要关注的地方,与此同时, 从脚底下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有股力量在将他往上送。



  上升的速度很快,视野也在不断地拔高,一开始他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很快他就看见了岸上的建筑物。

  看见了那座高高的裁判席,还有坐在裁判席后面, 掌管每一个选手“生死”的裁判们。

  接着他又看见了位于裁判席两侧的观众台,黑压压的人群,隔得远了像是黏在了一起, 偶尔会有一顶帽子、或者是一件衣服在眼前舞动。

  接着。

  杭峰就转头看向了位于他此刻右手边的乱石滩上, 在那块巨大的石头上, 第一眼就看见了站起来正朝着自己挥手的老杭同志和唐隽。

  虽然只是随意的一扫,没有任何的想法和目的, 可在看见人的瞬间, 杭峰还是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力量注入。

  注意力变得集中。

  或者说,现场的环境不集中也不行。

  当他被不断推高到了极限后,那种犹如坐在跳楼机上,关键跳楼机的座位还是冰块做的时候, 所有散乱的思绪都会在这拔高的过程里被迅速地斩断。

  杭峰不确定这个浪好不好, 甚至说他连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上浪更合理都不确定。

  没有经验的坏处就是身处在这个环境里,哪怕赛前了解的再多,也依旧脑子一片空白。

  于是当大脑不管用的时候, 过去很多年普通冲浪的习惯就会出现。

  杭峰在感知到这个浪似乎要破开,出现浪尖的时候,一翻身就上了冲浪板。

  水波的动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剧烈,膝盖与浪板接触,身体的平衡感就自动接过了所有的细微操控,摇晃的身体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这也是核心力量的体现。

  尤其是他开始站起来的时候,全身都在用力,无数的肌肉纤维犹如紧密的仪器一般,疯狂迅速的在身体里不断矫正。

  站起来。

  摇晃。

  站起来。

  摇晃。

  一切都发生的很快,却又格外的惊险。

  杭峰直到站起来的瞬间,才知道巨浪的力量有多大,脚下的冲浪板不但颠簸的厉害,还被海浪轻易推动着往左边偏。

  要倒!!

  根本就是去挑战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多难,才能理解其他选手为什么倒下。

  用渺小的人力去挑战大海的巨浪,犹如螳臂当车。

  可这正是挑战赛的目的啊!

  极限运动得魅力!!

  超越自我,挑战不可能!

  杭峰不想在第一步就倒下,他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的力量往右边送,以快速地平衡。

  右边的力量似乎给多了,于是更大的力量加入进来,就像是海浪明目张胆压下的筹码,赌他一定翻。

  我拒绝!

  杭峰在心里嘶吼,无论是什么,我都拒绝!

  我一定要站稳给你瞧!

  他的手臂舞动了一下,与颠簸得力量对抗。

  失衡。

  找平。

  失衡。

  再找平!

  终于在不断地对抗中,杭峰胜利了!

  站稳了!

  成功了第一阶段!

  当杭峰稳稳站在冲浪板上后,更多的信心被找了回来。

  他从未低估过巨浪的难度,但也从未小看过自己,如果他连在浪上站稳都做不到,那么这些年的冲浪就白练了,还想代表国家去参加世界大赛,参加奥运会?

  有一个说一个,今天在这里挑战巨浪,并且成功的选手,哪一个不是在常规赛场也有出色表现,世界冠军级的运动员?

  杭峰从未小看过自己,高比分拿下的“世青赛”冠军,足以说明他就算去了成年组的赛场也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

  既然同是优秀的运动员,他们都可以完成巨浪挑战,自己凭什么就不可以!

  遇见困难。

  解决!

  克服!

  继而成功地完成挑战!

  杭峰高高站在浪尖上,浑身肌肉绷紧到极致,但看向前方的眼睛却很亮。

  这么高!

  这么摇晃!

  可我还是站在了这里!

  站在了浪的最高处!

  杭峰第一部 分的成功引起了关注。 

  对于这位最后一个报名,一开始都没有印刷在宣传logo上的选手,现场的观众大部分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但是认识一个运动员并不需要记住他的脸,只需要看见他的成绩,看见他能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地方。

  所以当杭峰成功在浪上站起来,顺利完成第一个部分的时候,现场的很多观众都对杭峰投注了目光。

  “这个选手很不错,他站起来了。”

  “我已经在等第二轮了,没想到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手。”

  “这是第几位了,他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吗?”

  议论着,并不狂热。

  因为接下来还有很多的挑战,杭峰到目前为止做到的只是一个让人觉得还不错的“开始”而已。

  但比起现场,网络直播平台上的观众就没有那么淡定了。

  “X-games”在全平台追加了杭峰的镜头,而且还把杭峰安排在了第三番位,所有点击进来看直播的观众,都会注意到杭峰的存在。

  就连本尼·马龙这位常规赛场的新晋短板冲浪王者都没能进入“全明星”百强呢,可想而知杭峰的人气有多高。

  很多人在杭峰上场的时候,就在留言区里叫着他的名字,为他加油。

  有人如果不懂:“很有名吗?为什么我不知道?世界冠军都没拿过。”

  就会被很多人刷屏一样地说:“世界滑板速降巡回赛冠军,U型池总决赛第七,前两天还高分碾压拿到了世青赛的冠军。”

  “一位潜力非常强的年轻运动员,今年只有17岁,他的板类运动全精通,简是他的教练。”

  “我不在乎他拿了多少冠军,也不在乎简是不是他的教练,我只想说我很喜欢他!比赛加油!!挑战成功!!”

  “挑战成功!!”

  “比赛加油!!”

  留言区里很热闹,直播间也很热闹。

  解说和布鲁尔更是非常激动地讨论着杭峰。

  “从上场顺序就知道,这是我们最后一位报名的选手,我们差点就失去他了。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时得知,他在出发前并没有计划巨浪挑战,他来澳洲是为了参加世青赛。”

  “是的,在世青赛的决赛上,他拿到了10分的满分,据说比赛那天的浪况也很糟糕,浪高一度超过5米,而杭峰却在那样的浪况下,完成了转体一周的技巧。”

  “作为技巧类的选手,转体应该很容易。”

  “你可以试试在海里和在冰上的差距有多大,我特意找过那段比赛视频,真是太精彩了,我可做不到。”布鲁尔说完笑了一下,“伊瑞克也不行。他只会在长板上走来走去,男人更应该挑战的是彰显力量和控制力的短板。”

  布鲁尔不客气地走在“黑红”的路上,三两句不离伊瑞克。

  但在解说的耳返里,导演正提醒他:“只说杭峰。”

  解说强行打断:“杭峰准备上浪了!”

  他大声地说:“浪起来了,让我们看看杭峰在巨浪挑战赛上的第一次表现!起来!他站起来了!动作非常地流畅!让人惊讶的平衡感!!几乎没怎么吃力就完成了巨浪挑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他是今天第七个完成这一步的选手。

  巨浪挑战非常的难,看看这数据吧,33名选手只有7个人迈出了第一步。

  杭峰就是这七个人之一!!”

  解说打断了布鲁尔的小心思,大声地解说着赛况,显然他对杭峰上板的表现非常满意。

  其实就像他说的那样,杭峰上板所表现出来的轻松,让人惊讶。

  在过去的时间里,将近20个人一站起来就歪倒,剩下几个站起来的速度也很慢,他们双手脱离板子之后,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弯腰驼背的姿势,保证自己的重心足够低,以便更容易找到平衡。

  只有极少数,包括杭峰在内,他们虽然也有一个弯腰找平衡的过程,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大概就是冲浪板左右摇晃了一下,他们就将身体直了起来。

  这是天生的平衡感天赋,也是后天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以及对场地不断适应后得到优势。

  在最顶尖的赛场,这些缺一不可。

  ……

  杭峰在冲浪板上站了起来,很稳,感觉还行。

  他的平衡感确实很优秀,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锻炼。冲浪运动是一个比滑雪更要求平衡感的运动,杭峰接触冲浪确实比滑雪更早。

  他爸开浪域冲浪俱乐部的时候,他妈还在努力成为N省单板滑雪队的总教练,奋斗事业的陈虹女士就经常将他交给老杭同志,老杭同志就会把他带到浪域的海边,让他抱着他的定制小冲浪板,在大海里与海浪嬉戏。

  童年的记忆力都是大海的脉络,不同于泳池的浮力,以及大海里满满的咸苦滋味。

  所以当他心惊胆战,却最终站起来的时候,他竟然发现这个过程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

  冲击力是很强,有明显的摇晃感,但只要能够站起来,脚踏巨浪的感觉和其他的浪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海面的张力依旧,冲浪板的平衡保持在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程度。

  总之这个情况下,他就算想要摔倒也很难。

  第一关过去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关。

  杭峰的目光骤然凝聚,一边踏着冲浪板俯冲,一边打量前方。

  就像一个巨大的滑滑梯。

  拔高的海面倾斜出一个巨大的坡面,并不是完全的垂直,和U型池的视觉感受差距不大,他没有丝毫自己站的很高的感觉。

  十米的浪吗?

  怎么觉得和五米也差不多。

  不!还是有差别的。

  冲浪的时间变长了。

  这既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也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

  冲浪的时间变长,随时就有大浪覆灭下来的可能,多在浪面上停留一秒钟,危险就增加一分。

  冲浪,都是以浪峰冲到浪谷为全程,无论在这个过程里做了什么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罢了。

  不能冲达浪谷,就是失败。

  杭峰还记得简交代自己的事情。

  “尽管发挥你的特长,有多快冲多快,这是挑战赛,不是表演赛,也不是技巧赛。”

  杭峰能够感觉到自己被拔高的浪带着不断往上顶,但同时他也自然而然的在往下滑。

  这个滑的过程就是冲浪。

  每个浪都有不同的脉络,再加上冲浪者能力的不同,在浪上俯冲的角度也会不同,进而就会形成速度的差距。

  就像一个轨道,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已经同步的惯性,想要脱离惯性就会变得很难。

  业余的冲浪选手被浪的惯性裹挟,职业选手则要克服惯性,用自己的实力征服巨浪。

  杭峰在往下滑的时候,能够感觉自己是在一个“轨道”里,这是巨浪的脉络,更是地球的纹路。

  可他不能顺着纹路走。

  因为浪的最终目标是覆灭,是砸在大陆架上,撞击陆地。

  他必须走出来,跳出这个框架,才能“逃出生天”。

  很难。

  当他顺着轨道滑行的时候,一切都那么自然,他就好像稳稳地踩在传送架上,就连摇晃都很难。

  可是当他试图改变冲浪板的方向。

  巨大的力量就会从“脱轨”的一侧凶猛地席卷而来。

  这让杭峰想起来时的路上,那辆行驶在烂泥路上的大巴车,剧烈颠簸的身体,甚至会被抛起,随时都有翻落的危险。

  杭峰第一次将手臂抬起,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他在上板的时候都没有将手臂举这么高。可见此刻的摇晃的有多厉害。

  他的身体摇摆,冲浪板也左右起伏,白色的浪痕在身后摇晃出细微的蛇形,惊险极了!!

  唐隽紧张地浑身绷紧,眼睛睁的很大。

  老杭同志也没什么挑战巨浪的经验,所以对杭峰现在所面对的挑战也一无所知,只能无声焦急。

  观众席更是传出惊呼声。

  不!

  比起杭峰此刻明显寻找平衡的状态比起来,更让人心焦的是他身后那正在快速形成的管状波。

  真不好运。

  比起单纯地挑战冷水波和管状波,更让人害怕是冷水波在形成的过程里冲击力太强,从而导致的浪太高太薄,最终形成的一个不那么合格的管状波。

  此刻杭峰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合格的管状波。

  看起来,卷的并不漂亮,但选手所面对的考验一样,如果不能在管状波追上之前逃出来,就会被更大的吸力回到轨道里,必须沿着管状波的孔洞方向前行。

  可这管状波的孔洞太小了,根本无法完成。

  选手们一旦遇见这样的浪,百分百的只能丢盔弃甲地投降。

  就连直播间的解说看见这一幕都在惋惜:“哦,运气真不好,之前遇见这个浪的选手没有一个成功,这就是一个不适合冲浪的浪。”

  看见这一幕的路易笑了,本尼也扬了眉梢。

  简和伊瑞克蹙了眉,眼底都有几分担忧。

  杭峰此刻并不知道,他对抗惯性而失去的平衡,压根就不是巨浪挑战的常态。

  很不好运,他就是遇见了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浪。

  而他本人却一无所知。

  不知道这巨大的惯性是因为有管状波形成。

  不知道管状波正在身后追逐自己。

  他眼里、心里就记得一件事。

  简让他最快地往下滑。

  离开“轨道”太过颠簸?

  没关系,克服!

  板头和地平线的角度变大,速度也变快了?

  没关系,克服!

  杭峰就是个巨浪挑战的“小白”,偏偏却又有着强大的实力,以及让他十二分信任的教练。

  所以他就硬生生在那危险的环境里,头铁的往下冲。



  往上拔高的浪还没有完全停下,在海上刚刚形成了一个蔚蓝色的屏障,杭峰就以角度接近80°,近乎于垂直的角度往下疾驰。

  速度很快。

  速度非常快!

  对于大部分冲浪选手来说,这个角度太危险了,稍微有点不注意就会翻下去。

  不是两侧翻,而是头往前倒地栽下去。

  毕竟冲浪和在斜坡上滑行不同,脚下的浪是“活的”,可能稍微涌动的急一点,就能把人掀出去。

  杭峰的滑法,太莽了。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滑。

  “这个角度,很快就掉板。”

  “最多两秒钟。”

  “下一秒就掉。”

  观众席上的冲浪爱好者用自己的经验这样评论。

  这个特殊的巨浪和杭峰的表现逐渐吸引了很多目光,本来已经打算中场休息一下的观众,在身边人的提醒后,重新拿起了望远镜。

  望远镜里,在巨浪上冲浪的亚洲年轻人显然和他们经常看见的选手表现不同。

  角度不同,姿势好像也有点不同,还有他身后摇摆的白色水痕,无一不在说明他现在正在经历的考验。

  恐怕这个选手的比赛只能到这里了吧?

  像是失去了平衡的样子,而且角度那么大,是没有冲浪的经验吗?

  然而这样的念头还在,等待杭峰失败的心情也在持续,可是一秒过去,两秒过去了,三秒过去了……杭峰还在巨浪上,没有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摔下来。

  这不科学啊!!

  现场的观众在心里大叫,都这样的还没掉板吗?

  “这太科学了啊!”

  然而在直播间的观众却集体大喊,兴奋到头发都张开了。

  “杭峰太棒了!”

  “我们的U型池未来之星表示,这样的坡度算得了什么?”

  “我们的滑板速降冠军表示,这样的速降速度算得了什么?”

  “突然爱了爱了,杭峰这是只要搞好平衡,其他就都不用担心啊!”

  “不恐高,不怕速度,不担心角度,平衡感还超绝,这是什么级别的大佬,未来可期了!”

  显然比起现场观众还不知道杭峰参赛这件事,直播间里已经看过宣传片的观众,就非常清楚杭峰的实力有多强了。

  摇晃?!

  没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找平衡!

  角度大?!

  没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在躲避管状浪!

  总之,杭峰这一刻做什么,在直播间的观众眼里,都是对的,都是大佬最完美的处理方式!

  不明觉厉啊!

  杭峰确实很吃力。

  在脱离的“轨道”之后,他能够感觉到这种不顺着大海脉络冲浪的方式,让他颠簸的厉害,随时有着跌落的可能。

  光是维持平衡,他就用尽了全力,到全身肌肉,包括腮帮子都疼痛的程度。

  其他的已经无瑕顾忌了。

  他咬着后牙槽,用平展开的双臂控制平衡,板头不停的往上翘又落下去,为了避免自己被摔出去,他必须时刻控制身体的重心。

  往下俯冲的角度已经快要到他都无法控制的程度,角度再大一点,一旦变成接近直角,神仙来了恐怕都得掉海里去。

  终于,在感觉到马上失控的前一刻,杭峰保持住了板头的朝向。

  大概就是75°角的程度,比其他所有选手角度都大的情况下,停了下来。

  就像走在钢丝线上,多一分都危险。

  可他就是这么完美地停在了自己的临界点。

  只有对自己的实力有着极为精准,同时在赛场上表现的非常松弛从容的运动员才能做到。

  杭峰成功了!

  身后的冲浪尾波也变得平稳顺滑!

  如果非要形容,杭峰就像升空的火箭,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剧烈地颠簸着,直至来到外太空的轨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看的更远,视角更大。

  换成杭峰的巨浪挑战,就是他拥有了更快的下滑速度,也有着更大的机会,在被浪花追上之前冲出来。

  这个部分,或许可以称为巨浪的挑战的第二关吧。

  当他平稳下来后,所有为他捏一把汗的人,也都浅浅地松了一口气。

  “平衡感太棒了。”

  “是怎么做到的?我真的以为他会掉板。”

  “说起来话长,简单来说他刚刚成功突破了次元,在这个浪的另外一个位面。”

  是说起来话长,但所有的职业选手和他们的教练们都知道,这很难,不是没有人能做到,而是非常难。

  巨浪挑战有时候是要看运气的,谁都不知道这个浪形成后是什么形状,所以想要完成挑战,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浪的脉络滑。

  或许运气好,那个浪的最后不是“吞没”,那么完美的挑战就出现了。

  但大部分选手,都没有那么好运。

  之所以巨浪是“挑战赛”,就是因为它难度大,浪要“灭”你。

  所以杭峰的好运还会持续下去吗?

  还是用他超绝的技术克服所有?

  比赛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