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克努特这跳超远距离!啊啊最后蹲身这下可有点险——起来了!好, 到了 ——成功!”

  克努特惊险地从深蹲落地,竭力调整到弓步,再勉强地控制雪板, 直到向右稍偏着身子, 急速滑行冲进了停止区, 最后稍有趔趄地停住。

  第一轮比赛,尘埃落定。

  “……还真是令人震撼的一跳!我们都看得到, 凌放留下的那条荧光绿最远距离线, 已经遥遥压制了整轮所有选手一个多小时,给所有选手都制造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但, 新的奥林匹克跳台滑雪世界纪录, 依然诞生在了最后出场的克努特手中!这就是挪威跳雪现役第一人的实力啊,克努特顶住了压力!”

  克努特这一跳,在低空滑翔阶段也有种凶悍的力量感。

  着陆略有瑕疵, 身位不正, 还有个滑出动作, 不过, 距离足够远,姿势分扣的一点没什么影响。

  他落地那一刻很带劲地溅起来一片高高的雪尘, 给人的观感就很有威慑力。起跳和高空阶段, 克努特和凌放同属轻盈的高曲线类型, 但着陆还是各有特点的。

  客观而言, 凌放这种全程都走轻灵飘逸风格的技术类型, 已经随着上一代几位西欧老将的退役开始,在逐渐退出世界跳台滑雪的一线舞台, 但他本人和整个教练组经过无数次讨论分析、试训实赛、包括风洞实验后, 还是坚持目前的技术路线。

  倒不是为了最佳观赏性, 而是这种风格确实适合平衡感超强、身形纤细的凌放。

  也是因此,低空阶段如果不幸遇到“逆风局”——这里是指顺风——从同等曲线制高点出发下来,他在滑翔期间的飞跃距离可能稍逊克努特。

  发挥极佳的克努特,这次也是拼了,贡献出几乎完美的一跳,最终结果也让热爱跳雪运动的挪威观众们无比满意:他比凌放还远4.5米。

  克努特摸着脑袋看到了总分排序表,喜滋滋吹了声口哨才离场。

  第一轮至此结束,赛事进入中场暂休,进行场地调整。

  克努特这破奥运记录的一跳,也就此顶替了此前凌放那一跳,被各国电视、网络平台转播反复慢动作回放。

  中国电视观众们看得心忽上忽下。

  不用解说科普,就光看所有选手的表现也明白,破200米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没想到,克努特顶着凌放珠玉在前、阿伊苏虎视眈眈的压力,还发挥得淋漓尽致。

  顶尖选手果然不是吃素的啊……

  现场,沈擒舟等凌放亲友团也是心态波涛起伏——凌放姥爷一开始也是说些“孩子发挥不遗憾就好”的佛系淡定言论,然而随着比赛进程,胜负欲逐渐趋于旺盛,正焦虑得猛搓膝盖,

  不过,凌放姥姥跟他不同,老太太从亲眼看到外孙安全又拉风地、从那不可思议的高台上跳下后简直合不拢嘴。她皱纹细密的饱满脸盘愈发红润,乐呵呵地一通猛夸。

  什么“姥姥的苍鹰”啊、“老妈妈的小英雄”啊、“天山雪里蹿出来的鸟儿”啊,汉语混着哈萨克语,形容词大肆堆砌。

  虽然后面也有那两位跳的老远的,克努特更是跃居第一了,也不妨碍老太太觉得自家孙儿就是世界第一好。

  “……你稳当着,现在就要看第二轮啊!那个挪威人真挺厉害,看那架势,我看他那个高曲线比咱们小放还高,怪不得比赛前很多分析都是说他是热门,还有那个哈萨克斯坦的不容小觑……”姥爷忧心忡忡指点江山。

  姥姥回他以白眼,且拍膝盖,“我就觉着还是我们小放最厉害,小放才多大,那挪威人比他大好几岁!”

  “人比赛咋能看这个!你这老婆子不讲理……”姥爷大叹气,自知前面一番分析都白讲。

  韩墨京一向觉得这二老可可爱爱,此时边听边乐,还抽空给他父亲回微信:“——您也在看?不是有视频会吗?”

  韩父发来语音:“推迟了,这么要紧的比赛当然要看啊,我这里时差看完就该睡了,等你午饭后替我去主持下,例行会议而已”

  韩墨京无奈地摇头,认下来。

  他父亲现在在美国出差,最近两年,或许是因为韩墨京的表现愈发沉稳,韩父在逐渐放权给儿子,韩墨京发现,自从他这几个月到集团副总位置上稍稍站稳脚跟,他父亲整个人状态就都松快了许多。

  放在前几年,韩父那是天塌也要先保工作……不及多想,选手们即将开始第二轮跳跃,现场观众也都结束闲聊,认真观赛。

  中国观众们并不是只等自己国家运动员们呢!

  作为主办国观众,现场人们保持着一流观赛礼仪,每一位成功落地的选手都得到了全场热烈掌声,热情得很,像是俄罗斯这种民间关系不错的,或者唯一来自热带国家的运动员,都额外收获口哨声和欢呼。

  场边又有一只冰墩墩吉祥物蹦蹦跳跳地做气氛组老大,整体观赛氛围绝佳。

  二轮开始,就有选手比上一轮发挥还要好,比如日本选手坂本浩二,一上来二话不说选了升出发门(Gate)。

  升门,也就是运动员自己提高出发点。如果落地成功可以有加分。当然,由于滑动距离增加,理论上起始速度也会提高,不过由于肌肉熟练度、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影响,按大数据看,大家基本都和在标准门出发的飞跃距离差不多——等于说主要就是为那几分儿的升门加分。

  其实在大赛中比较少见。

  解说间里女主持有点惊讶:“呀,看来坂本浩二挺有自信,想拼一把冲个奖牌吗?”

  苏靖摇摇头:“看他第一轮分,不太可能追上第一梯队,可能就是状态不错想试试……”

  “哈,符合他性格!”女主持笑起来。

  坂本浩二上到比其他选手高五米的第二出发门,深吸一口气,跨进滑道。

  结果他还发挥挺稳当,飞跃158米,完美着陆。

  再加上升出发门加分,他大概率能超过许多前列选手,还真没准到第二梯队前列。

  虽说在这场令人意外地成为“本时代男子跳雪巅峰对决”的奥运赛事中,他大概率拿不到奖牌,可这毕竟也算个人生涯的一个小高峰。

  坂本浩二没有假手工作人员,而是自己溜溜地收拾了他那对定制的印有动漫jojo s6女主全身立绘的跳雪雪板,向镜头挥舞展示,而且还摘了目镜,八字手指托着帅脸对着媒体席留影。

  最后不忘对着冰墩墩飞吻,比个爱心。

  可忙了。

  现场观众善意地哄笑和鼓掌,有年轻人大喊“死锅伊——”也得到坂本浩二抬手“salute”的耍帅回应。

  当然啦,最值得期待的还是本轮最后几位选手。明眼人都清楚:如无意外,本场比赛冠军就是在阿伊苏、凌放、克努特之间诞生。

  而这三名选手,将会在倒数三位依次出场。

  “——啊呀,阿伊苏也升门了?!他这是也要搏一把?”阿伊苏出场就是一个让大家意外的举动,他也站上了第二出发门。

  解说间里,主持人也跟着苏靖感叹:“果然收益和风险并存,我以为奥运决赛大家都会比较保守,没想到头部选手居然有升门赌一把的!”

  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么拼一把只要是双脚落地就起码加4分,如果再发挥好些,还真有可能弥补第一轮和前头俩人的差距。

  可惜阿伊苏的状态似乎有些受心理压力的影响,起跳时机略晚。

  他本来就是强力量型的爆发性起跳选手,跳跃曲线也偏低,一旦起跳不绝对踩实,就影响距离上的发挥。

  出发门+风力补偿分给阿伊苏带来了6.7分,这是全场最高的补偿分,但是距离远不如第一轮,172米。

  而距离分才是重中之重。

  “有些得不偿失呀……”有观众替他惋惜。

  不过,至少也是铜牌了,只等着看后面两位选手发挥。

  “阿伊苏总分出来了,395.5,很高啊!”

  “其实这两轮他的表现,也足以拿下历年八成以上的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在任何一届奥运会到这个水平都是保2争1,只除了本届。”

  镜头里,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面带遗憾,并没特别高兴的样子:这次的风力条件其实比上轮好些,跳得没上轮好,似乎表明选错了策略,他有点儿沮丧。

  场边有一名络腮胡大叔迎接阿伊苏,大笑着擂胸脯又揉脑袋,才让他露出些笑模样。

  哈萨克斯坦男子跳雪水平不错,原因之一就是阿伊苏所在家族的天赋,他的教练就是运动员退役、阿伊苏的亲伯父,场边等待的队内工作人员也是他远房叔叔。

  中国电视台的解说间里,苏靖厚道地隔空宽慰:“其实阿伊苏也是粗中有细,这种时候的策略无所谓对错。升门还跳得不错,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其实哈萨克斯坦队的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只要第二轮凌放和克努特没有发挥完美,稍一掉落到第二梯队的140-170区间,第一轮带来的距离优势缩小,他升门挣来的近7分可就有大用了。

  “赛场上嘛,一切皆有可能……”苏靖尽职尽责地继续解说,填补比赛空档的同时他也和万千观众一起等待着。

  “凌放出场了!”

  很多通过这场比赛被科普了什么叫Gate加分的观众,第一时间去看他的出发策略——凌放没有升门。

  倒也不算意外。

  对这块跳台凌放总归比别人熟些。他跳得多些,这是天然优势,也是中国运动员头一回能在大赛中有点儿地利。

  跳好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赌的必要。

  “看来凌放和他的教练这次的策略是稳啊,拼纯技术的时候到了,沉住气!”此时此刻,从现场观众、到守在中国队休息室里的几位助理教练,再到无数屏幕前的中国观众,都在给凌放加油。

  凌放轻灵地起跳,稳健地转换动作——在高空,他对这一跳感觉不错。

  预估落地在200米左右!

  他直掠而过,飞向大地。

  没想到,滑翔到了20米左右的低空,风场发生了微小却关键的意外变化。

  一阵上升气流,在高速相对作用中,猛然顶起了凌放的左雪板,将连接着脚踝的雪板向右推去——

  左侧风!

  凌放必须作出瞬间的调整判断 ,他全力控制腿脚动作和角度,但意外气流的一击之下,在画面中看,他的左雪板还是收了影响,颤动着贴近了右雪板,几乎要形成危险的交叉。

  一旦交叉,从雪板V字形缺口扑向人体的空气张力会立刻失衡,对距离的影响起码得有二三十米,甚至有可能直接翻车。

  而他距离着陆不到三秒钟,一切都发生在须臾之间。

  中国队休息室里,王副总教练差点脱口而去:“呀失误了!?”

  不!

  左雪板内收,和右侧不对称,但是同时略外翻,角度也保持住了——凌放是有控制地在调整!

  高空中,凌放是靠身体意识和运动直觉行事,而普通观众对于如此细微和飞速而过的变故几无察觉。此刻,全场最看得明白的人,是在教练台上的叶飞流。

  他并没慌乱,甚至哈哈灵光一现,想起了克努特上一轮超远距离跃出、最后右偏落地的动作。

  再看一眼风场图,果然。

  这座山体规模达到141米的大跳台,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会受到山谷风影响,在目前只有凌放和克努特、阿伊苏这三个选手到达过的、150米左右跃出位置,偶尔会有侧方上升气流。

  现在看来,凌放本轮和克努特上轮都赶上了20-30米空中迎面而来的左侧气流。

  利用好了是红利,被影响则是遗憾。

  凌放此前的训练中都没飞过这么远,中国队其他人就更加没有了。

  在举办过的测试赛中,此前也还未出现飞跃150米以上,还依然保持在距地面二十米以上高度的表现。

  这位置也不能在空中布设传感器,因为就是运动员的行动轨迹,叶飞流能瞥一眼就从复杂的风场信息系统里看出低空程气流的秘密,也是因为被老教练们天天盯着学习和分析。

  每座跳台都被无数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千锤百炼地试验着,但也还是有实赛才能发现的秘密、凸显的特点。

  每一跳都可能变化万千,从中掌握和摸索每个跳台的“脾性”是很重要的。

  或许这也是冰雪运动的魅力,当然,也是经验的重要性。

  此刻,对于这座年轻的中国跳台,全世界任何选手都还没有这个经验,大家的教练组或许赛后会分析总结,但选手们如果遇到情况,在空中就纯拼天赋和临场反应。

  凌放的最终身形也有些往右歪,但是比克努特第一轮调整得明显更好些。

  雪板角度一直保持到换着陆姿势,随即稳稳落地成弓步。

  213.5米。

  和上轮相隔不到一小时,新的奥运纪录诞生了!

  本届冬奥,中国跳雪队再次进入冠亚军角逐。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