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明朝当县令>第32章 居心险一

  时光飞逝, 转眼间距温瑜初到蒙阳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了。

  在这半年多里,温瑜先后降赋税平山匪, 改民生破奇案。

  蒙阳如今不止居住人口变多,生活环境也改善了不少,还通过小吃、水泥等物将名声打了出去.

  现在已有许多之前因为蒙阳生活条件恶劣, 而选择出走的本地人回到蒙阳。毕竟现在这个时候,由于通讯不发达, 人们的思乡情节还非常严重的。若不是实在过不下去, 没人愿意背井离乡出外讨生活。

  温瑜做的这些事, 百姓看在眼里,蒙阳百姓大部分都很爱戴自己的父母官。民心一旦稳定,犯罪率就低了,官府有什么命令, 实施起来也很方便。

  温瑜这阵子过得很舒心。如今弟妹儿子都非常听话,蒙阳的经济民生又稳定发展,一切都在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每天上衙门就是处理一下公务, 顺带跟手下朋友联络下感情,然后就下班去回家。套用蜀地的话说, 这种日子简直巴适的不得了,倘若要是能一直持续下去就好了。

  事实证明Flag不能说立就立, 温瑜刚刚感叹蒙阳治安变好,马上就有人来打脸。

  衙役禀告来说在昨天夜里蒙阳治下的村中有两个孩子死亡,看样子是被人下了毒。

  又有命案了,死的还是小孩子, 温瑜心情沉重的令人将事件报告交上来。

  经过仵作查验,这两个孩子死于一种陌生毒素。这种毒素书上没有记载,中毒的时间也不确定。

  温榆前去调查后了解到这两个小孩都是村里农户的孩子,只有七八岁,又都是男孩儿,平时难免淘气了些。不过村里的孩子也大多是跟他们一样放养,成天上山打鸟,下水摸鱼的。两个孩子家里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也没听跟谁结怨。

  今天一早这两个孩子跟往常一样,相约一起去玩耍,估计也就是在村附近转了转。直到日落,两人方才回来。那时也一切正常,两个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

  吃过晚饭正要休息时,其中一个孩子突然说头疼,家中长辈没放在心上,只当是他今天玩儿的太疯有些着凉了,打算给他灌碗生姜水,发发汗第二天就好了。

  半夜家里人突然被吵醒,仔细一看发现那孩子发起高烧,身体烫的惊人,浑身直冒冷汗。正要带他去医馆,孩子突然浑身抽搐起来,仅仅片刻就没了生气。另一边剩下的那个孩子也是一样头疼、高烧、抽搐。

  两家一合计意识到这个事情不对劲,忍着悲痛来衙门报了案。

  温瑜面色凝重,一连死了两个孩子,而且这两个孩子到底因为什么中毒尚不得知,可能是人为下毒,也可能是两个孩子贪玩在山林里误食了什么东西,但不管怎么样案子还是要破。

  温瑜下令搜索两个孩子死亡当天的活动区域,好在那个村子不算大,搜索范围有限。在排除了一些地点之后很快问一哈就将可疑地点圈定在村中的小土地庙里。只有在这个地方两个孩子彻底脱离了其他人的视线。

  明代几乎每个村子村头都会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人们大多选择除夕过后的开春时节去土地庙烧香。越是年景不好时大家祭祀土地庙就越频繁,往往在家里有事儿,或者是自己想要祈求平安的时候都会去拜拜。现在风调雨顺,土地庙也就空下来了。

  温瑜问过当地人,这一阵子只有些城外的乞丐会选择来土地庙里歇脚。

  又是乞丐……在经历上次蒋磊的案件之后,温瑜已经了解到明朝乞丐的力量有多大了。

  不过明朝管理者们也深知,乞丐这个群体对社会的稳定性威胁极大,不如收而用之,因此明朝的丐帮是受朝廷直接控制的。在乞丐社会中统治大小乞丐的头目统称丐头,也许在乡绅文人们的眼中丐头就是个下九流中的末流,但在乞丐的世界里,他吩咐下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

  蒙阳的丐头就跟官府一直都保持联络,甚至有时会跟邓武去喝喝小酒.温瑜命邓武去找盖头,让他了解一下这两天蒙阳城中的乞丐,看看可有谁经常来这间土地庙。

  很快就调查出结果,昨日只有个老乞丐在这一片活动。温瑜让人将那个老乞丐带过来,却被告知那乞丐今天不太舒服,怕将病气过给温瑜。

  温瑜连忙问道:“那人可是有些发热、盗汗、痉挛?有没有什么危险?”

  对方否认,只说老乞丐略感风寒。温瑜低头想了一会儿,不顾众人阻拦,最后打算亲自去找那位老乞丐了解情况。

  老乞丐如今正歇在城西丐头的家里,这里算是蒙阳的贫民区,也是一些乞丐贱籍等人的聚集地。听闻县令大人要过来,盖头连忙将其他不相干的人统统赶走。

  温瑜到达后发现此处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阴暗不堪,路面也比较整洁,有些人家甚至用花朵装饰门房。虽然名义上是贱籍,但他们也只不过就是一些从事捕蛙媒婆卖珠等行当的普通人。

  温瑜直接走进丐头的家里去看老乞丐,此时的老乞丐虽然能看出身体有些虚弱但精神状态还不错,看起来应该没有生命危险。

  温瑜让随行的郎中给他医治了一番,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轻微中毒。老乞丐一辈子没见过这种阵仗,吓的仿佛鹌鹑一般瑟瑟发抖。温瑜尽量语气委婉的问他那天去土地庙里做了什么?知不知道自己怎么中的毒?

  老乞丐毕恭毕敬的答道:“回大人,我那天就是在土地庙里歇歇脚,吃点东西。吃到一半肚子有些疼,就感觉吃的豆饼好像是坏了,然后就找地方方便去了。回城之后有点发烧,不过我们这些做乞丐的病痛什么都是常事也没放在心上。”

  “你这老货!感觉坏的东西怎么就随便丢!别人捡走吃了怎么办!”丐头在一旁骂骂咧咧,用眼睛偷偷瞟向温瑜。

  温瑜知道他是怕自己抓不到凶手,一怒之下拿乞丐顶缸,也不去理他。

  从老乞丐的话里温瑜推测出,可能是那两个孩子贪嘴吃了丢在地上的豆饼,豆饼里被人下了毒,成年人吃两口无事,小孩子抵抗力低直接被毒的丢掉了性命。

  于是温瑜问道:“你那豆饼是从何处得来的?”

  老乞丐犹犹豫豫的回答:“那豆饼……那豆饼都是雅竹村的养殖场喂兔子喂猪的,我瞧着也挺新鲜,就忍不住趁人不注意偷拿了一些。”

  没想到这里还牵扯出养殖场来了,温瑜感到很惊讶,为了避免再生事端,忙命郎中给老乞丐开两幅药治病,然后直奔去养殖场调查。

  刘桂花热情的接待了温瑜,此时她已凭借自己在众人之中的威望当上了养殖场的负责人。现在冷吃兔和竹鼠出名之后,她们养殖场的生意就越做越红火。一些姐妹甚至靠这几个月挣来的钱自己去置办了不少田产,这一切都是县令大人带给她们的。

  温瑜耐心的听刘桂花滔滔不绝的讲着这些日子里众人的转变,以及她们对养殖场未来的规划。看的出来,刘桂花这个负责人当的十分称职,有野心也有远见,相信在她的带领下养殖场也会越办越好。

  刘桂花讲了半天,起身发现温瑜始终微笑着听自己唠叨,有些不好意思的转移话题:“不知大人这次来所为何事?”

  温瑜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将老乞丐偷拿这里饲料中毒一事跟刘桂花讲述了一遍。

  刘桂花听后大惊:“原来真有人给我们下了毒!”

  温瑜问道:“哦?这么说来,你们已经察觉到了。”

  刘桂花点头承认:“是的,大概在上个月,几个姐妹发现自己养的兔子有些打蔫,喂了点药之后也不见好。因为我们一直严格遵照大人的话,察觉这些兔子可能生病就及时处理掉了。从那以后,每隔个三五日就会有一些姐妹养的东西出现问题。但是数量都不多,再加上如今刚换季,可能是疾病高发的时期,所以我们仅仅是怀疑。按大人的话说,这次竟是毒死了人!这这可如何是好啊!”

  刘桂花焦急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她们这帮苦命女子本身就要一直承受着被人指指点点的压力,每天辛勤劳作。好不容易现在能自己养活自己,要是现在这个营生也没了怕是又要回到之前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温瑜安慰她道:“不必惊慌,你们处理得很好,即使被下了毒,现在应该还没有扩散。我现在就派人帮你们检查一下饲料和饮水。”说完温瑜就命手下立刻逐一查看。

  最后查出有一筐豆饼几捆猪草被人投了毒。

  但奇怪的是毒药的用量都很少,如果不是温瑜这次带的是蒙阳城中的名医可能根本查不出来。这么少的量估计也就能毒毒兔子和老鼠这种小动物,毒死一只猪崽都费力,更不用说人了。

  “确定这跟之前的毒是同一种吗?”温瑜问道。

  随行的大夫点头:“回大人。就是这个错不了。”

  那这就奇怪了……温瑜陷入沉思。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贱籍

  上回说到明朝中后期不管是民、商、军、匠,有条件有机遇的都能过的不错,那么什么人过的不好呢?恐怕就是贱籍了。

  这个贱籍在各地叫法不同,在广东叫疍户,在浙江叫惰民,在安徽叫“伴当”,还有丐户,乐户等。

  各地的贱籍,其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

  广东的疍户,一生必须与船为伴,吃喝拉撒必须全在船上,不许上岸居住耕种。浙江的惰户,不许读书识字,不能和良民坐在一起,贱民女性穿衣服颜色不许和良民一样,在路上拿伞必须倒着拿。安徽的“伴当”相当于地主的农奴,一辈子要给地主做牛做马,对,一辈子。

  这些贱籍名称不同,受到的待遇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这些贱籍的子孙,生下来就是贱籍,一辈子都是贱籍,贱籍找老婆也只能找贱籍。

  你这辈子低人一等,没关系,你的儿女,你的孙子辈,你的重孙子辈也都是贱籍,你家几百辈子下去全部都是贱籍……

  这些人基本都是前朝余孽或者犯了重罪的,比如永乐时期,不少忠于建文帝不低头的臣子就全家都被划为贱籍。

  贱籍这种制度不是明朝独有的,从很久以前就存在。最后到了清朝被雍正废除了,这种制度的变更是很复杂的,几句话说不清楚。大体就是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需要这种东西了。

  咳咳,最后古耽新文《伪道姑下山(明穿)》求预收~女装大佬与嘉靖帝二三事

  收藏作者专栏你将收获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