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心拢了拢身上的披风,目光微有些冷。

  兴,百姓苦;忘,百姓苦。

  这一个“苦”字,要怎么才能从百姓身上完全抹去呢?

  今年紧急翻修行宫、去岁加固河堤……这些都是征的百姓徭役,再有去年西境动兵,全国各地征收赋税,本打算高薪养廉去掉冰敬、炭敬,又因为去年的军事而尚未能完全实行。

  海上商贸如今官方还没收拢回去,贺时年的意思是等太子登基之后新建国营部,太子倒是有那个破例,只是重利在先,届时又是一番风雨。

  再有一旦彻底开放对外港口,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直面海外的危险,这里头诸事繁冗,机遇与危机并存。

  幸而如今几度整军,按照锦心前世对海外诸国的了解,现今的同时期,瑨的国力也算是强盛的了。

  只是瑨一贯对海军不大重视,太子是贺时年引导教出来的,他重视海军,但作为太子应当谨慎行事,从前从未插手过军务,即便去年随军出征一回,当今也有禅位之意,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走得太急。

  要做的、应当做的事情很多,可此时锦心望着楼下的芸芸众生,却忽然在想,即便他们做得再多,永远有一群“蚂蟥”趴在身上吸血,百姓的日子再好过又能好过到哪里呢?

  为了稳固统治,历朝历代皇帝以“君权神授”统治百姓的同时又行愚民政策,不开民智以稳定政权,所以锦心不喜殿中高高在上的神佛,但归根究底,他们也只是皇帝用来统治百姓的工具。

  君权神授,他们口口声声是如此说的,自称是天子,天父母地、天地之子,说圣天子有百灵相助,可她真就那么不信呢?

  皇帝、宗室、王公贵族,说到底,不过是一群趴在底层百姓身上吸血的蚂蟥,吸血的同时,还要奴役人心,叫人对皇权信服尊敬,视天子为天,按下一切与政权相违背的可能,只求江山万年绵延,皇权稳固。

  那这天,可知人间百姓疾苦,可知强权压人,可知逢暴君遇乱世时,百姓何其苦?

  锦心看到了骑马而来的贺时年,一袭青衫,面容清隽,一身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气概,在官袍礼服丛中更显出尘。

  锦心凝望着他,看着翩然潇洒的模样,略弯了弯唇角。

  想来她前世留下的东西,他应该看到了。

  就是不知他是何感想,晗儿又是何感想。

  他们两个亲手打下江山,收拢起的稳固的权柄,最后也将分散于她留下的后手。

  晗儿是他们之后的第二代,他有为明君的韬略志向,锦心也并非信不过自己亲自教导出的孩子。

  但秦二世而亡,他们即便保证了第二代,那第三代呢?第三代帝王会怎样,有谁能够保证呢。

  只希望前生最后,晗儿莫要恨她。

  但即便晗儿恨她,她也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她亲手组建起的新内阁,总有一天,会发挥出最初她心中所希望的作用。

  也不知贺时年当年看到那份文书的时候,心中是何感想。

  只可惜今生,她却没有那个精力心力,再去用半生的时间,去谋一场或许在百十年后的变革了。

  锦心闭了闭眼,睁眼时正见贺时年含笑望着她。

  或许对于宗室王权而言,她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后,合格的帝王。

  但她自认前生,无愧于天下百姓。

  那就足够了。哪怕她的骨肉亲人、兄弟姊妹最终也成为了大宁的宗室,她仍然不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

  今生……今生,或许很多年以后,她还是会忍不住,再谋算一场。

  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锦心回与贺时年一个淡笑,四目相对间,锦心知道无论她要做什么,贺时年永远都会支持她的。

  他永远会在她身后,为她挡住身后的暗箭,扫去前路的荆棘,前世今生,一贯如此。

  圣驾在金陵安置,那日之后锦心便在文府中安心等待贺时年的动静,承恩公此次随驾前来,本来他应该坐镇京畿的,如今这两家人拖家带口地来了,其实也有贺时年的关系在其中。

  皇帝对贺时年,或许更多是愧疚,但也有两分感情在心中的。

  即便只是浅薄的两分,很多时候也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们这群人,都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算计人心,对自己不在意的人,从来不会有何顾忌。

  这日荀平的消息传来,锦心选择先向文老爷坦白。

  其实本来应该是贺时年直接登门的,从一开始设定的计划中,锦心都从头到尾都被拔出去,洗得干干净净,与男子私相授受罪名太大,对闺阁女儿打击太大,即便文老爷对她一贯疼爱至极,怕也会生气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