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女帝>第257章 请立太子

  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致仕, 皇帝都须得再三挽留,做足了姿态,给足了面子, 坐实了礼贤下士,才批准其风光返乡。

  王准致仕也是这套流程, 他再三上表, 在腊月之前,王妡同意他致仕, 赠荣德公。

  在王准上表请辞的这段时间里,朝堂暗流涌动,都盯着三司使这个位子。

  王妡岂会不知道这些人暗地里的动作,都盯着朝廷财权呢。

  三司, 总掌全国财政收支之大计,夺户部之权;兼掌城池土木工程, 夺工部之职;又领库藏、贸易、四方贡赋、百官添给,侵太府寺之权。——三司所领天下事, 几至大半, 权位之重,非他司可比。

  如此重位,引得明争暗夺不奇怪。

  更甚者,猃戎、西骊、南昭等番邦的探子都在暗暗使劲儿, 企图将大梁这水搅得更浑。

  “倒是辛苦他们了。”王妡叫万开将皇城司送来的密报收起来,宣来礼部尚书阙元忠,叫闵廷章把圣旨拿给他们, “去宣旨吧。”

  “殿下,这……”中书门下知道吗?

  “有什么问题吗?”王妡淡淡问。

  阙元忠一凛,收好圣旨, 行礼:“臣这就去。”

  阙元忠匆匆来,又匆匆离开去宣旨:“惟尔户部侍郎樊敬益,器识沈敏,操履贞洁,誉满周行,效彰官次。是用命尔为户部尚书。祗承朝宠,可不慎欤!”

  这份授樊敬益户部尚书的圣旨,由中书舍人黎一凤拟定,给事中闵廷章审议,王皇后亲自盖上的“皇帝信宝”,在朝中激起惊涛骇浪。

  无论是这道圣旨绕过了中书门下又不完全绕过中书门下,还是王皇后启用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井田政令,都是在一众朝臣敏感的神经上狂踩。

  在所有人都盯着三司的时候,王妡一个立了一个户部尚书分了三司的权,一群人铆足劲儿明争暗斗,对此抖落了竞争对手多少阴私,最后扑了个空,别提多难受了。

  而在户部尚书的任命之后,户部侍郎、四司郎中员外郎全部重新任命,可谓是大换血。

  在大梁,本官阶只是定禄用,所以好多官员的本官阶和实际办的差遣完全不符,日久年深的,在官阶和差遣上就越来越复杂,朝廷的冗员也越来越多。

  就像礼部尚书阙元忠,他一路升上来最后竟只有个礼部尚书而没有其他差遣,没有差遣就没有实职和实权,那就是朝廷闲人,他为了这个多年走动仍一无所获,对方打听只知道是得罪了人,也不知道得罪了谁,竟这么大能量闲置了他一个三品大员。

  阙元忠中年失志,人渐渐消沉,莳花弄草度日,礼部公廨被他整得跟个花园似的。

  可这两年他渐渐感觉到王皇后在重新启用礼部而闲置礼仪院。

  王皇后欲重启三省六部制,这对阙元忠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他办事特别尽心尽力。

  尽管朝臣激烈反对,几乎是指着王妡鼻子骂她数典忘祖,不敬太.祖太宗,户部一事还是被王妡强权定下,且还抓了一批三司官吏下狱——罪名和证据都让他们自己给抖出来了,简直不要太省事。

  户部的班子拉起来,最先从三司过渡过去的是樊敬益管着的度支司。

  度支司掌诸路财赋上送之总数,每年计量出入,以规划朝廷之用。如今正值年底,正是各衙署上报来年用度米禄之时。

  新官上任的樊尚书也不跟各位同僚客气,照面砍一半,每个衙署一视同仁,就连户部也一样。

  “连年天灾人.祸,朝廷入不敷出,诸位多多体谅。”樊尚书说这话时诚恳和气,却莫名有一种看得人想打的气质,特别气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可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上至宰执下至不入流小吏都给烧到了。

  盐铁和户部之权还在三司,然有度支卡着脖子,他们办起事来也是束手束脚。

  吴慎等人在三司安排的一系列手段和人手,因为户部启用度支分出而废了大半,真是好一招釜底抽薪。

  “是我小看她了。”时至今日,吴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误,“准备吧,后日便是朔朝。”

  罗仁等人神情肃穆,用力点了点头。

  -

  腊月朔日,朔朝,文官在京九品以上,五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者,乾元殿列班朝见天子。

  卯时正,皇后王妡坐于乾元殿金殿之上,文武百官叩首拜下,山呼千岁。

  礼部郎中汪云飞唱读赋,在《太和》之乐中,朔朝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待汪云飞退下,太常礼院判院罗仁出列,高声道:“臣有奏。”

  王妡道:“准。”

  罗仁将笏板举高,声音洪亮:“古先哲王,以天下为大器,知一人不可以独理,四海不可以无本,故立皇太子以副己,设百官以分职,然后人心大定,宗社以宁,有国家者不易之道也……”*

  罗仁请立皇太子!

  殿中霎时有了一点儿细小的骚动,然殿中侍御史们虎视眈眈,就看有谁想要被参上一本,骚动很快又平息了。

  王妡听罗仁滔滔不绝,说着立皇太子的好处和不立的坏处,罗仁主要是说不立的坏处,用词之重,好似不立皇太子大梁就礼崩乐坏了。

  就很有趣。

  萧珉的儿子们最大的也才五六岁,就身在东都的那个大皇子。名正言顺的皇帝都被她弄到北宫去了,想必这些人应该不会以为一个小娃娃能掣肘她。

  那就是……

  王妡饶有兴趣地问:“众卿皆认为该立皇太子吗?”

  那必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汪云飞最先出列:“臣以为,诸皇子尚且年幼,心性未可知,一国储君承宗庙重社稷,断不可如此轻易就定下。”

  瞿纯仁反驳:“非也,定立皇太子,自有鸿儒悉心教导,岂不比跟在妇人身边长大来得更好?”

  李渐说道:“元储以贵,立嫡之义尤彰。宫中未有嫡子,岂可随意僭越。”

  阮权道:“依长幼之序,可立皇长子祚。储闱未立,典策不行。伏望皇后抑.谦之小节,行至公之大典,用兴储副,永固邦家。”

  图穷匕见。

  这些人想立一直养在太后身边的皇长子萧祚为皇太子。

  这倒是不难猜,萧珉统共五个儿子,除了萧祚,其余都养在后宫,朝臣们见都没见过,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且那四名皇子的生母都不是会来事的,安心活在妖后的淫威下,一看就是扶不上墙的。

  而皇长子由太后教养长大,天生就不跟妖后一条心。

  再之,皇太子年幼,身边要有人教养,还要有人教导,以及要有人摄东宫事,这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众卿都认为皇长子祚可立为皇太子?”王妡问。

  依旧是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

  皇后这一派的对罗仁提出的立皇太子其实有点儿措手不及,这么火急火燎地请立皇太子,难道他们彻底放弃皇帝了,认为皇帝会早死不成?

  呀,大不敬,大不敬。

  就是不知道皇帝知道了此事会是什么反应,是微笑同意,还是勃然大怒呢?

  “说起来,我倒是许多年未见过那孩子了,”王妡说:“不知那孩子如今长成何等模样。”

  她话音刚落,殿外就有皇城司快行到了门前,对护卫的禁军耳语了几句,随后那名禁军进殿来传话,一路传到金殿之上,贡年躬腰在王妡身畔说道:“殿下,太后带着皇长子返京,车驾已在宣德门前停下。”

  王妡将目光投向一直端正站着不言不动的吴慎,笑了。

  “准备得倒是挺充分。”王妡对贡年说:“宣他们进殿吧。”

  贡年应喏,轻巧下了御阶前去传令。

  王妡对殿下百官说道:“正好,才在此议论该不该立皇子,立不立皇长子,太后就带着皇长子回京了,如今人都在宫门外。这可真是太巧了。”点了吴慎:“吴卿,你说是吧。”

  吴慎道:“皇后说巧,那便是巧。”

  “大理寺。”王妡唤。

  “臣在。”大理寺判事赵皓出列。

  “太后通敌叛国一事,已经一年多了,你们还没有结案,就是这么为朝廷办事的?”王妡质问。

  赵皓立刻跪下,其余大理寺官员也尽皆跪了下来。

  “回皇后,太后通敌叛国一案牵连甚广,臣不敢负朝廷重托,只想将此查得彻彻底底、明明白白,为边塞死去的英魂讨一个公道。请皇后明鉴。”赵皓说完伏拜在地上。

  话说得挺好听,事情却是办得差。

  不过,其中内情王妡知道。

  那群把罪名按在太后身上的人又反悔了,眼见皇帝还是不行,就想着把太后保下来,再图后事。

  也或许,是太后手中有什么底牌,让他们不得不保她。

  身在东都的萧珩与那些人也是一个人,嘴里喊着要杀了太后为母报仇,她都把他送去东都两年了,太后不还活得好好的,还活回京城了。

  嘴上说得漂亮,也只是嘴上说得漂亮了,这倒是他们萧家男人的通病。

  王妡一哂,任由大理寺官都跪在地上,静静看着乾元殿殿门,嘴角噙着一抹微笑的弧度。

  一刻多钟后,殿门出现了一高一矮的身影,守卫的禁军举起手中长.枪,锵一声交叉,挡住了他们进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