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第二百二十六章 基础教育 ...

  南地奉行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从盛元长公主开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经过时间的酝酿,单纯南王府的高官已经有不少出身不高,乃至于传统看来比较低下的阶层。

  但是再怎么样,也没有出身是个太监的!

  徐伶坐在马车上,下意识把那沉重的书箱抱在怀里,双手用力,手指轻微发颤,低着头眼睛一阵干涩。

  小张公公看了看,没跟着坐进车厢去,和车夫一起坐在前头。

  现在流行的马车都经过了改良,上头有这太阳挡雨的棚子,下头还能稳稳当当坐两个人。

  等到了落霞湖,小张公公去把徐伶扶下来,也不去动那书箱,让他自己背着:“徐哥啊,你好好缓缓。”

  徐伶浑浑噩噩缓了一天,吃了几顿饭也不知道。

  服侍他的小太监是原本就在宫里头的。他们这些小孩儿什么都还不懂,就成了太监,让他们出宫去显然更不好,就留在宫中,算是半工半读。工作不多,每天主要的还是去学校念书。

  之前竺年牵头成立的给宫人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又多了一批学生。

  反正竺瀚偶尔回来,宫里头井井有条,没什么不顺心的地方。

  啊,儿子贴心,给他把窄小的龙床给换了,现在睡得舒坦。

  竺年昏天黑地忙了也不知道几天,好不容易能有一点时间,骑着雪鸦溜达过来,下马就见他爹和徐伶正坐着一起看书呢,鱼竿放在一旁,倒是让小太监一条接着一条钓得起劲。

  “老爹!徐公……徐哥!”

  竺瀚一看自己儿子来,当然是欢喜的,放下手头的书册,站起来就走到……雪鸦的面前,爱不释手地摸了又摸:“雪鸦真俊!雪鸦怎么那么好看!漂亮!”

  雪鸦就在一声声的赞美中迷失了自我,低着头蹭竺瀚的手,没一会儿还跳起舞来。

  竺年在一旁不吭声。他这些天太累了,实在没精力和雪鸦跳舞。

  徐伶看得发笑,规规矩矩对竺年行礼:“当不得殿下如此称呼。”他一个下贱之人,怎么能当得起殿下一声“哥”?

  这一下竺年还没出声,竺瀚先说道:“确实不像话!徐伶几岁了,你几岁,要叫叔叔!”听竺年叫了一声徐叔,又对徐伶说道,“你现在都这岁数了,也不好再单独办个冠礼,等过些日子和糕儿的一起重新办了如何?”

  徐伶直接就跪下了。

  膝盖还没碰到地,就被竺年扯了起来,放到椅子上坐下:“噫,徐哥又没比我大几岁。”

  天气一天热过一天,竺瀚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干脆让人把晚饭摆在湖边:“这边应该造个亭子。”

  “人多,还是造个廊桥。”竺年这些天为了节省时间,几乎顿顿盒饭,虽然菜色很不错,但能够坐下来正经吃一顿饭,竟然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吃饭的时候安静不说话,吃过饭之后,天也暗了下来,竺年就坐马车回去。

  竺瀚得意地骑着雪鸦跑,等到了宫殿就叫儿子一起睡。

  竺年一边嫌弃,一边还是往床上一趴:“徐哥厉害吧~”

  “确实不错。那么一个聪明人,唉……可惜了。”竺瀚把儿子提溜起来,交给内侍打理洗漱,“这本事,稍稍熟悉一下,就能挑大梁。我这些天拿那些公文给他看,一眼就能看出猫腻来。”

  “徐哥以前给父皇打理皇庄的。皇庄的产业多杂,你也知道的。”竺年简单洗漱完,换了干净的衣服,就往大床里面一滚,“还得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徐哥手底下管的人,少说也得有几万。比那些个一个部门还没十个人都管不明白的,强得不知道哪儿去了。而且他这种一线实际干过的人,做事情踏实。”

  “所以这才难得。”竺瀚觉得很不错。

  有潜力的才俊是不少的,有能力的官员也是不少的,但是最顶尖的一小撮人,永远不够用。

  竺瀚,专业甩手掌柜,那也是个掌柜。

  他太清楚培养一个达标的“王佐之臣”究竟又多难。

  在以往,教育这部分都是掌握在各个权贵家族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能人再厉害,他们也是把家族放在国家前面的。不可能替国家考虑,多过家族,甚至不可能多过于自己。偶尔有一些确实会抱有一些情怀,但是这种家庭出身的人,绝大多数都对百姓缺乏认知,争权夺势是很厉害的,但要谈到实际治理,总是透着一份天真。

  南王府得亏有个盛元长公主,而且人口相对比较少,把教育这一块抓在自己手中之后,这些教育出来的官吏刚开始只能从事一线的基础工作。他们的出身在普通百姓中肯定也算是不错的,不然也不可能供养得起读书,但他们比权贵显然要更接地气。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或者是预备役,倒是竺年收拢的孤儿。他们出身已经不能说好坏了,而是差一点就没法活命的程度。他们从小在育婴堂长大,后面一起上学校,又在学校里多少掌握了一技之长,毕业之后起码能够保证养活自己。

  有不少人日子过得不错,还记着反过来照拂育婴堂。

  竺年的亲卫营以及许多手下,都出自这里。

  这些人优秀的很多,但距离一位大臣、重臣,还需要相当的历练。

  徐伶就不一样了。他几乎什么都不缺,几乎拿来就能用,唯一欠缺的就是熟悉一下南王府的制度而已。

  竺年琢磨着:“我是想着,先让他在户部干两年,然后再让他去南地、去海外转一圈,前后顶多五年时间,回来就能正经挑大梁了。”

  “你想清楚就好。”竺瀚琢磨了一下,“你那些个东西,我都看过了,不过最好慢慢来。北地情况和咱们南地不一样,一下别搞太多,一步一步来。”

  “啊。那是五年计划。事情太多了,没来得及订封皮。”

  “哦,五年倒是行。”五年计划这东西,他可熟悉。

  他头一回收到自己儿子的正经功课,就是一份五年计划。

  当时看着只觉得满篇童言稚语,小孩儿字都写得一团稚气,通篇大话,倒是能够看出一片赤诚之心。对一个六岁的孩童,他当时只觉得欣慰,没想到上面的事情五年内都一一实现,甚至都用不了五年。

  在竺年十一岁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份《一五计划总结报告》,另外还有一份《二五计划》。

  现在竺年二十三岁。

  “这是你给我的第三份五年计划了。”照理应该是第四份。竺瀚突然感觉时光飞逝,难得父子团圆,他不想搞得太伤感,“阿钧的《三五计划》看过了没?她也写了《四五计划》,回头你们兄妹俩一起合计合计。”

  这几年,竺年在外,虽然没和南王府断了联系,但是类似这样的公文肯定不能光明正大传递的。

  有些事情竺年和外界的人知道的一样,内里的细节并不清楚。

  “那怎么叫我们兄妹俩合计?肯定得开闭门会的。”竺年说完,想到闭门会的情况,伸手一把扣住竺瀚的手腕,“老爹,到时候是您登基后的第一要务!”一定要主持!

  他当初写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被那次南泉遭遇的巨大台风给刺激大发了,辅导老师也只有他高祖奶奶一个人。没辅导老师不行,他那会儿字还没认全。

  后来头脑一热,他就把写完的计划抄了几遍,分头寄给了他爹、他娘,还有他奶奶。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感觉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只除了身边多了一些职位听上去就很厉害的人。于是到了《二五计划》的时候,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会有一群人关起门来吵架。

  可那时候毕竟就这么点人,在宋婉老太太面前,大家也还算克制。

  《三五计划》他写了个压箱底的草稿,人都已经身不由己了,也没法讨论实施。

  现在新的这份,想想将来国土面积多大,涉及到的人有多少,关起门来吵架,那得成什么样子?

  不吵?和和气气?

  那是不可能的。

  一大家子的资源就这么多,给这个多一点,就给那个少一点。

  给少的,自然不服气;给多的,也想要更多。

  甩手掌柜此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觉得儿子说得不错,若是在不远的将来登基,这个活倒确实不能简单丢给儿子,好说话地承诺:“放心好啦,顺利的话,再过两三个月的事情。我算算也差不多了,过几天再过去送送你父皇。”

  “要不我去送送?”他是野王哎!让野王守塔合理吗?那不合理!

  竺瀚果断拒绝:“你留在家里。回头你赶紧把你王叔叫来,这样你奶奶能少骂你两句。”

  “噫!”老爹卖弟弟这么果断的吗?

  他奶奶不喜欢他爹这个大儿子,同样不喜欢他王叔这个小儿子。王叔技术宅,和他奶奶的期许相差甚远。

  叫王叔来,就一个作用——分担火力。

  竺瀚想到自己亲娘,跟竺年交代完的第二天,就果断润了。

  他得去送送儿子的野爹,还得和儿子的姨夫联络一下感情。

  竺瀚不在的时候,宋觉就带着兵马和姜卓军队半真半假的交锋,规模不大,互有胜负,一路打打停停,默契地守在宿州,像是目送姜卓军去阳州。

  宋觉不可能让姜卓从汾州走:“羊尾驿那边的栈道修好了,让他们从那儿走,就是多花点时间。”

  “到时候让他把杨家的人也带走一些。”杨家人注定不可能对竺家完全臣服,还不如直接走了。

  “你不怕他们就干脆占了阳州不走了?阳州可是个好地方,还易守难攻。”

  “这话你说给别人听还能信,你骗糕儿,糕儿都不信。姜卓又不是姓杨的,阳州那么一个小笼子能关得住他?”竺瀚这天刚到宿州,为了避免影响春耕,吃住在军营,手边的东西都是从京城带来的,让亲卫把几个箱子给他,“喏,糕儿给你这个姨父的。”

  宋觉瞅着竺瀚并不怎么顺眼,甚至又一种明明自家小儿子怎么摊上这么个亲爹的违和感慨。看到竺年给自己的礼物,他当然很开心,就让亲卫送去自己的营帐。

  竺瀚一愣:“你不打开看看?”

  “不了。一会儿我回去再看。”

  竺瀚皱眉:不打开,他怎么知道里面放了什么东西?怎么才能显示出亲爹和姨父的区别?

  宋觉也跟着皱眉:干嘛?糕儿给他的东西,难不成还想抢?

  两家身上血脉相近,两人年龄相近,平时看不出来,皱眉的样子一眼看着就像亲兄弟似的。

  有裨将通报进来,带了个前方探查的斥候回来报信,才算是打破了略显焦灼的氛围:“姜卓军已经全部通过栈道,到达四泰。有阳海骑接应,转道涉阳。”

  “从涉阳走的话,不是得穿过整个姜国旧地,才能到安昌?会碰到北境尉迟吧?”

  “会。芳儿会护送他们离开姜国。到时候跟着他们一起走的,总得有百万人口,往西到安昌,到更远的地方,抢一块地盘来,重新发展,不比姜国那块烂肉强?”

  姜国旧地,当然没有竺瀚说得那么不堪。

  毕竟那么大片的土地,虽然气候相对前朝大月的国土会显得干冷一点,那也是相对而言。而且姜家经营那么多年,从别处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可以说,但凡能够有一点可以挽回的余地,姜卓都不会主动放弃。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尉迟兰几乎已经横扫完毕,剩下没有清理的地方,已经不适合据守以及发展。姜卓才不得不放弃。

  当然,姜国对姜卓来说,更像是拴住狼脖子的铁链。他从小就在姜国的老贵族的压迫和挤压中艰难生存,放弃姜国旧地对别人来说艰难,对他来说反倒是彻底松开了铁链。

  他像是一匹终于咬碎了铁链的头狼,从此可以带着自己的狼群奔袭任何地方。

  当然,狼终归是狼。

  竺瀚想到姜卓临走玩的那一手,还颇有些愤怒:“那老小子,临走把玉玺和传位昭书给了糕儿!呸!这些东西轮得到他这个假爹来给吗?把我这个亲爹放在哪儿?”

  宋觉“啊”了一声,半试探地顺口说道:“要不你也写个诏书,一起给糕儿得了?”

  竺瀚一听,脸上的怒容瞬间就下去,坐下之后还慢条斯理给他倒了杯茶,从头发稍到脚底板都透着得意:“我知道你不服我。你喜欢糕儿对吧,姜卓那老小子也喜欢糕儿。告诉你,没用。糕儿是我儿砸!糕儿什么时候想当皇帝,就什么时候当皇帝。咱家不兴那些个东西。”

  “他还不想当皇帝啊?”

  “啧,我跟他提过,小崽子大概还想在玩几年。”

  “休息一阵也好。他这几年太累了。”宋觉喝了一口茶,觉得味道还不错,就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以前他在姜卓手底下束手束脚的,都能干成那样,将来要是放开手脚,那得成什么样了?”

  竺瀚这个亲爹,只会比宋觉更期待:“你也这把岁数了,要不搬来京城看着糕儿?糕儿弄的梨园挺不错的,以后咱老哥俩没事去听听戏。”

  “那不行。我还得在汾州的大学才弄一半。别的交给我儿子倒是可以,大学不行。”

  “造大学可费钱了。”

  “学校都费钱,不过收益好。”大学,倒还真不是关键所在。

  学校的收益,也不是直接通过学费赚到多少钱。

  现在大学还没有建成,也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但是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在北部六州推广开来,尽管目前只有几座府城和少数富庶的城镇有那么几个,但是得到的反馈非常好。

  事实证明,大部分家长带孩子都比较粗糙。

  很多家长都忙于生计。哪怕是在家不怎么出门的妇人,每天不是长时间忙于织布、绣花之类的工作,就是操持家务。像现在春耕农忙的时节,妇人们要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劳作。

  孩子们能交给老人带的,都已经算是好的。老人这种时候也得忙活。

  小孩子只能交给大孩子带。多大的孩子算是大孩子呢?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六七岁就已经能做饭,带娃,打猪草之类的事情了。

  城里人一般家庭条件要好一些,但多数家庭也得为了生计奔波忙碌,能让孩子妈专心带孩子的家庭不多。而且这年头生的孩子多,加上小孩子难免活泼好动,家里一两个大人压根照顾不过来,非常容易发生各种意外。

  送到学校去就不一样了。

  虽然要花点钱,但是学校的安保措施严格,有专门的老师从洗手开始教,打理得格外干净。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出来,都明显比别的孩子更有礼。

  冬天学校还有暖炕,比家里烧火还舍得。

  学杂费不能算便宜,但显然比以前去私塾请先生要花费少。官府公告都说了,收他们的这些钱只是小钱,大部分的钱都是官府补贴的。

  人嘛,大部分都有占小便宜的心思。

  一样东西直接说卖一百,很多人会想一想。

  但要是说原价一千,现在打一折,只卖一百,就会又很多人会去买,不买都觉得亏了。

  当然,学杂费毕竟不算便宜,想占便宜的人,也得掂量掂量身家。

  一个孩子的钱给得起,四五个、四五个小家孩子的钱给不给得起。现在很多不分家的家庭,家中适龄上学的孩子动辄十几二三十的,一点都不稀奇。

  北部六州的基础教育推广时间不长,但已经看到了显著的效果。至少有学校的地方,大家都说好。

  要是家里面还有点钱,就冲着读书毕业,考试通过之后就能当官这一点,就让不少人家趋之若鹜。

  虽然能够直接当官的是极少数,但哪怕是当个小吏,对大部分家庭都非常有吸引力。

  吏,当好了,也能当官。

  马上就要南王当家了。南地小吏出身的高官,可不是一个两个。

  反正现在能送孩子们上学的家庭,都会尽量送来;有些是举家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有些是拼命努力工作,来为自己的孩子存学费。整体非常积极向上。

  女学也开了,但只在汾州,还是薛氏“找点事情做”,开的时间不长,自然也看不到什么效果。

  竺瀚听宋觉讲办学的事情:“大学办起来的时候,回头我让我兄弟去一趟。他是搞研究的,回头看看学科设置什么的。将来大学出来的读书种子,说不定也能有几个进研究所。”

  宋觉早就听说过梁州研究所,这回竺瀚自己提起,就顺口让他多讲讲。

  竺瀚就大致说说:“具体我也不清楚。你也知道我家,奇技淫巧嘛。我弟和我儿子联手搞出来的,那神火炮、火铳,都是研究所造出来的。里头的那些个先生,别看一个个风大点都能上天当风筝,搞出来的东西一个比一个狠。”

  神火炮的威力,宋觉刻骨铭心。

  刀剑再利,也不过是一刀一个。

  神火炮的一炮,直接就能轰平一堆。

  什么战阵、铠甲在神火炮的面前都不好使。

  厚重的城墙,不过是让神火炮多来几下罢了。

  也就是神火炮和火铳的造价肉眼可见的高昂,神火营的规模有限。不然这天下间,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住南王府的步伐?

  要说镇北王府因为竺年的个人魅力,纳头便拜,那是讲故事呢。

  宋淮眼见的没啥用,禁军统领施闲都能带着禁军反了,阳海骑几乎被关门打狗,北境尉迟直接倒向竺年,外有强敌姜国,加上神火炮的威力在,他一个镇北王,手上不到十万的兵马,拿什么去夺回江山?

  只能说大势所趋之下,竺年是最好的选择。

  镇北王府忠于宋氏江山不假,但北部六州这许多人,许多性命,真能不管不顾吗?

  竺年身上又不是没有姓宋的血脉。让他来坐江山,也没什么不可以。

  竺瀚在宿州扎营,随后顺路带着人往阳州去,显然没大半个月回不来。

  京城的一号码头上,迎来了一大批舰船。

  整个一号码头戒严,梨园取消一切娱乐活动,周围的小区封锁半日。

  熟悉竺年的人,看着他今天穿着无比正式的世子礼服,每一根头发丝儿都透着严肃端正,整个人高贵又恭敬地上舰船,迎接文阳公主宋萱。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ノへ ̄、):我知道的,别人喜欢我都假的。

  先生(づ ̄ 3 ̄)づ:我是真的!

  糕儿 (づ ̄ 3 ̄)づ :么么哒~

  糕爹(ノ`Д)ノ:野小子滚开好嘛!

  先生 (= ̄ω ̄=) :糕儿更喜欢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