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第一百七十五章 挖坑 ...

  长随能天天在外面跑,有一群票友交流,都还成天无聊。

  一群被关着的赌鬼,连个探视的人都没有,可以想见得无聊成什么样。

  起初,他们还有一群“兄弟”在,大家聊聊天吹吹牛,时间倒也不觉得难过。

  但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就一间大通铺的那么点地方,也没个窗子。除了每天两餐有送饭的人进来的时候有点光进来,剩下的就靠一盏小油灯。

  灯油就一点点,也不敢一直点着。

  “兄弟”们很快从无话不谈,变得无话谈。

  没有人探视。

  一日两餐的伙食,也就是每顿两个干饼子。

  死面饼子,没有一点葱花和肉,也没有油,只有发的时候带着一点几不可查的温度,很快变得干硬。

  面粉也没有磨细,吃着里面有明显粗硬的颗粒,得细细嚼,才能咽下去。

  水,一天也只给一小碗,必须吃饼子的时候就着。

  想要和以前一样,下了工之后有热水洗脸泡脚,那是想都不要想。

  有人数着放饭的顿数记日子,但记的数字都不一样。六个人一间屋,能够记六个数字。

  兄弟们吵也吵了,打也打了,最后都不了了之。

  谁也不敢问,什么时候把他们放出去。

  又过了几天,天气暖和了,火炕不烧了。他们意识到这时候工地应该已经开工了。

  本来满心以为顶多就关到这个时候的赌鬼们,开始变得疑神疑鬼:“王爷,该不会把我们忘了吧?”

  有人把心底的疑问说了出来,不安,乃至于恐惧扩大开来。

  等下一次有人送饭进来的时候,他们纷纷哀求守卫的御林军去问问竺年的意思。

  御林军只是按规矩给他们发了食物和水:“王爷是什么身份,我是什么身份,你们又是什么身份?可不敢为了你们的事情去打扰王爷。回乡的人都回来了,还带了许多人来,王爷可忙得很呢。”

  御林军们没有说的是,长随每天会去看他们。

  在他们看来,长随知道的事情,竺年自然也知道。

  实际上竺年还真的不关心这些烂赌鬼,刚开始是觉得糟心,打算先把人晾一段时间;后头想到了,却没想好怎么处理比较合适;等到了现在,那根本就是忙忘了。

  长随跟他提起来的时候,他还想了一会儿。

  “啊,是还有这么个事儿。”竺年现在也就吃过晚饭后有一点空闲,“老关着不是个事儿。好歹他们也有一门手艺在,不能浪费了。”

  长随的创作陷入了瓶颈,对这个事情就比较上心:“还让他们回工地做?”

  “不妥当。”竺年不想让自己的工地变成赌徒横行,第一次下手就必须留下足够的教训。

  而且工地里有这些赌鬼的妻儿亲戚。很多人容易好了疮疤忘了疼。他就恶人做到底,干脆把人发落到没有这个人的地方去。

  长随就问:“那把人卖了吗?北部那边商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银城这里就已经足够荒凉,更北的地方是连粮食都不好种的连绵大山,完全符合他心目中的发配地点。一旦去了那种地方,可以想见这些赌鬼匠人们,这辈子都回不来。

  “哎,你这想法不错。把他们给卖了。”竺年赞许,“不用等北部那边,先问问军屯那边有没有需要。年前三姑不是说了,屯里没人会修东西。瞧着大家老熟人,他们要是需要,可以直接把卖身契给他们。”

  长随想到银城附近那些军屯,眼前一亮:“那更合适。”

  虽说这附近的军屯,和佃农也差不太多。战斗力没多少,平日里全种田了。但好歹,比普通农民是要强一些的。

  像是三姑他们军屯,还会组织定期的操练,孩童和妇人都会几手把式。管得也严格,几个匠人到了军屯,安分老实也便罢了,若是起了逃跑之类的念头,那是真能被打断腿的。

  现在路通了,工地正式开工。

  军屯那边几乎每天都会送来米面粮油之类的生活物资。

  倒也不是他们想跑得这么勤快,而是他们的车就这么多,必须每天送货,才能保障银城的日常所需。

  他们商量完的第二天上午,竺年这边刚布置完活,就见一名御林军领了军屯带头的一个汉子来。

  汉子长得老实巴交,身材和脚步看得出练过一些功夫,但也就这样。

  汉子话不多,但不木讷。听完竺年说起那些匠人后,他恭恭敬敬地说道:“屯里确实缺匠人。可既然是买卖,分文不取不妥当。殿下还是收一些钱吧。”

  于是最后象征性的,一个人算了一文钱。

  长随当下写了买卖的契书,笔尖微微颤抖。这一文钱,比不要钱还侮辱人。

  该!

  几个烂赌鬼,能把老婆孩子都给输掉!

  关了那么多天,也不见他们问起过一次老婆孩子。

  亏得他们王爷能做主,不然这些妇人和孩子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几个赌鬼很快就离开了银城,倒是通知了他们家人,但出来送行的没几个,也没人给他们捎上一个铜板或者一个饼子。

  这些天因为赌鬼的事情,他们这些家里人也因此被人“另眼相看”。倒还不是因为赌,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要亲人的冷血无情。

  虽然要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也未必能够表现得多高风亮节,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他们鄙视别人。

  过后不久,这批妇人和孩子也离开了银城。

  去向哪里,他们自己没有主张,都是凭竺年安排。

  竺年安排了哪里,也不会和别人说。

  顶多有几个背后嘀咕几句:“怎么说也是我们老张家的娃,怎么能就让人带走了,连个信也不留下?”

  马上要被人怼:“当初小殿下让你们把人赎回去,不过五十文一个娃,你们都不出,现在倒是想起来是老张家的了?”

  有人说得更不客气:“留个信下来,方便你们去吃绝户吗?”

  “怎么说话这么难听呢?他们孤儿寡母的,怎么也得有个照应不是?”

  “哟!嫌我们说话难听,怎么不看看自己做事难看?”

  “孤儿寡母什么的,我寻思着你们儿子也没办丧事啊!”

  一群人吵做一团,很快就把那些赌鬼的家庭给怼了回去。

  口头便宜其实倒无所谓输赢,但是有一样比较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的婚事。

  什么年头成亲都讲个门当户对。

  像他们做工匠的,也大都是相互之间结亲过日子。哪怕是将来出去做工,一家人出去也比较好接活。

  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不少,年龄差距不小,有些大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已经是可以说亲的年纪。小一些的七八岁的,也要不了几年就得为婚事操持。

  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谁还会把自家的孩子去和这些人家结亲?

  至于他们这几家相互之间结亲……呸,看不上眼!

  尉迟兰是知道这些人的具体去处的,有些疑惑,私下问竺年:“怎么不把人安排到东州元姑娘那儿,再不然西马村和萍姐那儿不也方便?”都是女人当家,有什么事情处理起来更妥当。

  “长途跋涉的,路难走。丹州也好的。”

  虽说现在已经开春,但是从银城到西马村或者到东州,路途遥远。一群妇人和孩子,哪怕是坐马车,人也能颠散架,还不提沿途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直接坐船顺着沃水南下,是最安全最平稳的路径。

  丹州人少,有郑蓬飞这位知府在,还有南王府的支持,甚至还有峪州和岱州水军隔岸支持,大环境绝对没问题。

  本来竺年还想说,竺侯可能也在那边。但想想那位的作风,现在这个情况,还真不好说会待在哪里。

  尉迟兰想到交通问题,也不由得点头:“那确实丹州更好一些。”

  虽说丹州有水灾的隐患,但是先前经过竺年的规划,后期南王府在水道的疏浚上狠下功夫,现在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

  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再干旱也不可能缺水,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粮食生产。

  现在丹州最愁的,还真就是人口不足的问题。

  银城这么十几户人家,到了丹州连点水花都不会掀起。

  “她们身边都带着孩子,到了那边自然会有人照看。等过几年,孩子长大了,日子也就能真正安定下来了。若是她们想再找人成亲,那边人也多。”虽然话有些不好听,但年轻的妇人想找个正经过日子的普通人家,在这个世道下一点都不难。

  若不是距离这些匠人们太近,其实军屯这里就能简单找到人嫁了。

  竺年说着,看尉迟兰把摊开晾干的画纸收起来,看了几眼:“桃花坞还没画好,阴曹地府倒是画了个七七八八。”

  这些图画,用的都是人间场景。乍看之下,繁华似锦,花团锦簇;细看之后,却让人毛骨悚然。

  “离画好还早呢。”他收好画,又把炕桌收拾好,“见到的都是些魑魅魍魉,桃花坞的桃花都还没开呢。”

  竺年想到桃花坞就笑:“现在也不知道种下了没有。咱们应该能见着?”

  尉迟兰想了想:“未必。以现在的局势,把我们两个放在银城,不是更好?”

  他把炕桌重新摆出来,从竺年的文具柜子里拿了炭笔和纸,在图上两三笔就画出银城的地形。

  银城周边军屯环绕。他们想要对外传递消息,想要搞事情的可能性更小。

  这地方看着比京城和沃州更大,但是位置偏僻,往来人极少。就算有什么消息,等他们得到消息再做出决断,黄花菜都凉了。

  相比较一号码头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用途,连个编号都没有的银城码头,其实更适合作为一个偏军用的码头。

  如果他们冬天捕鱼的大湖不结冰,将沃水和大湖挖一条人工河相连,完全可以建一个训练用的水军基地。

  竺年看他画图,小声嘀咕:“大湖确实很适合建新手村。”

  听到新词,尉迟兰心领神会地莞尔一笑:“峪州那边的水军是新手村?”

  “原来是的。”竺年看着地图有点出神,说话的时候慢吞吞的,“后来不知道怎么,他们就变得很厉害了。我原来就打算弄个新兵训练和老兵退伍生活的地方。大概是距离楚江太近?”

  尉迟兰想到峪州那边开阔的水域,还真不好说和这边的大湖哪个更大一些。

  这么开阔的水域,还不是丹州那种走不了大船的滩涂,非常适合将船只摆开阵型对阵。

  湖面也相对平稳,训练的时候更加安全。

  但是峪州的大湖出去就是有天堑之称的楚江。

  楚江同样水面开阔,但是河流湍急。

  尉迟兰试着用竺年的话来说:“峪州水军出了新手村,就是楚江这个……大魔王?”

  见过大风大浪的竺年:“楚江毕竟是内河,其实还好。战船的设计扛得住大部分的风浪,对比大海就是个弟弟。你先前在海上坐船,还只是北方的近海。将来我带你去海外十六州。那可得走真正的大洋。夏天有台风的话,那根本走不了,再大的船都给掀翻了。要是遇上龙卷风,船停在海湾里也不安全。哪里讨生活都不容易。”

  他说着,蹙眉阻止尉迟兰说话,“等等再说。我刚想到什么,被你一下打断了。”

  他老年糕了,记性差,年轻蛮蛮也不知道照顾着点。

  尉迟兰只能不吭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站起身,去厨房看看晚饭做好了没有。

  伴随着天气转暖,各种食材也丰富了起来。军屯经常能送一些时鲜食材,只是数量不多,不适合大食堂做。

  他们这些愿意自己开火的,就会留一些下来,改善伙食。

  长随现在也不是一个人了。

  原本在京城伺候的家人来了五个,重新把他们身边看了个密不透风。

  竺年也不在意,还嫌两个厨子太少,想让做大锅炖肉很好吃的厨子也一起来。

  由于竺年爱吃,还爱做饭,这边小院子造的时候,厨房要比普通的更大。

  尉迟兰进来的时候,大胖厨子和小胖厨子忙得风生水起。十根手指头跟翻花儿似的,几下就捏出各种花型的饼坯。

  帮厨一看到人,赶紧放下手上的菜刀:“先生来了,是要吃晚饭了吗?马上就好了。”

  他现在切的,是他们这些下人吃的饭食用的材料,不比主人们精细讲究,但多少能蹭一点便宜,比起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吃的,那要好得多。

  “不忙。一会儿我叫你们了,再送来。”尉迟兰问了今天晚饭吃什么,又看他们做糕点,“做这许多做什么?”

  两位厨子脸上戴着口罩,说话一点不耽误干活:“小殿下说想吃些糕饼,让做一些放得住的。”

  糕饼包的馅料不同,分开酥不开酥,有些要刷油,有些要刷蛋液,有些要撒芝麻,有些要油炸,有些要烙要烤。

  尉迟兰本来只是单纯看着,闻着刚出炉的糕饼的香气,没一会儿就把自己吃得打了个饱嗝。

  他想拿去给竺年吃,又怕香气打扰到他想事情,狠狠犹豫了一下,又就着一碗清爽的萝卜羊肉汤,吃下了一块核桃酥。

  “你偷吃不叫我!”竺年突然上线,一口把尉迟兰手上剩下的半块核桃酥给吃了,“吃饭啦!把灯点起来,就直接在这儿摆桌子,别去房里了。”

  和竺年相处久了,都知道他私底下规矩不多。

  厨房很快就摆开三张大桌子,一屋子的人全都聚拢过来吃饭。

  尉迟兰给他们都分了些糕点。

  他自己吃不下晚饭了,端着一碗清汤,给竺年布菜。

  竺年有些不太敢吃羊肉、鹿肉这种有点“凶险”的肉类,但是北地养猪还没推广开,运南地的猪过来显然也不划算。

  吃完晚饭,竺年坐在厨房看他们收拾,问大厨:“先前让你问的军屯那边,肉驴养得怎么样了?”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他吃不了姜卓的龙肉,吃两口驴肉还是可以的嘛。

  但是没想到这年头竟然很少有专门养殖肉驴的,还是银鱼的人在军屯深耕的时候,才帮着建立起了产业。只是到现在时间还很短,也不知道能不能够出栏。

  大厨说道:“我今天问过了,说是大规模出栏还早。要是您想吃的话,一个月宰上一两头还是有的。”

  一头驴子不少肉,再搭配一些其他的肉食,只供应竺年和尉迟兰两个人,那绝对够了。

  竺年心里面真正想的还是牛肉,但是……算了,不能为了吃,把人家的农用拖拉机给宰了。

  竺年又和大厨聊了几句现在有的大棚菜、野菜和鱼之类,又和尉迟兰在外面遛弯消食了一圈,才回到屋里。

  一名长随正点着灯,抄写竺年和尉迟兰刚留在桌上的东西。

  竺年看到了就说道:“那些我会整理成折子递上去的,用不着照抄。”

  长随照着地图描了半天的线条,听得脸都黑了,应了一声很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退了出去。

  两名仆人进来点了灯,送上热水,又打扫了一遍炕。

  两人洗漱完,还是回到炕上,吩咐准备出去的仆人:“看看这几天要是出太阳,就把床收拾出来。”

  抗冻不抗热的西北蛮蛮,更喜欢睡床:“总觉得这几天的炕格外得硬。”

  他都不太敢对胖狸奴使劲,有一次见他膝盖青了一小块。平时也没什么磕碰的地方,只有那种时候才会伤到。

  这边的大床还不错,虽然没那么多雕花描金之类的讲究,但是足够扎实。

  竺年完全不知道尉迟兰想的什么,听他这么说,还真以为就是单纯地太硬:“晚上多铺一层褥子?”

  尉迟兰觉得不用这么折腾,主要是昨天晚上过分放纵,竺年不会让他今天晚上再继续:“不用这么麻烦了,等睡床就好。你不是还要写折子嘛,早点写完,我看会儿书。”

  竺年看他伸长了腿坐在在自己身边,也就没多想,提笔写折子,还打了三遍草稿。

  尉迟兰的心思压根不在书上面,把草稿看过之后,就知道自家胖狸奴挖的什么坑,替他把草稿放茶炉里烧了:“真就打算在银城不回去了?”

  “京城也没什么好玩的。”银城的冬天主要是交通不便,所以才无聊。

  今年这边的河道疏浚工作已经开始,水文监测也到位。等到今年冬天的时候,哪怕陆上交通不能走了,河上走几艘运送物资的小船还是可以的。

  竺年说着,把折子正式收尾,然后递给尉迟兰看:“先生帮我瞧瞧,可还有什么纰漏?”

  尉迟兰就做个样子帮他审:“没什么纰漏,就是你大叔叔……父皇会来瞧瞧你。”

  “也行。来就来呗。”竺年把折子拿回来,摊开晾着,“最好是带上戈儿,让我瞧瞧小子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你倒是在意他。”这位姜卓属意的储君,平日里见着也瞧不了出太大的特别。

  确实是比普通六七岁的小孩儿要聪明晓事,但普通小孩儿要是有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不会真就只知道傻玩。

  农家六七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做家务干农活;商人家的,能够看摊子叫卖;匠人家的,能自己做些简单器物。不过是环境不同,而不是谁比谁更聪明。

  要说真的有什么神异之处的,那怎么比得上他家的胖狸奴呢?

  北方气候干燥,折子很快就晾干了。

  “说不定将来我还得揍他呢,一定要在意的。”竺年把折子收好放起来,准备明天拿去给人送去京城。

  身边一群姜卓的亲信,有一个好处就是他写的折子能够直接递到姜卓的桌子上,不用经过其它步骤,甚至还会有知情人士详细说明。

  没几天,竺年写的折子就被姜卓拿在御书房,和一众大臣传阅商议。

  “关于嬉年所说的,挖通沃水和银湖,建造渔港,给周围改善民生的事情,诸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纯人工挖掘出一条运河,所费不菲。

  哪怕竺年报的预算已经偏低,但依旧是一大笔钱。

  如果这笔费用只是为了捕鱼,那就太贵了。但若是这笔费用用来建造一个水军的军港,又显得格外便宜。

  即便如此,姜崇还是说道:“还是得先去实地看过再说。”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ω⊙:我说的建渔港。

  小叔叔⊙ω⊙:是军港。

  糕儿⊙ω⊙:你听错了,捞鱼用的。

  小叔叔⊙ω⊙:明~~白,捞鱼用的大船嘛。

  糕儿≥ω≤:果然小叔叔上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