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第22章 学校

  “什么?大队要重新开办小学, 还要让我当老师?”

  因为太过意外,叶龄仙连问了三遍,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是啊。咱们老树湾, 以前的学校之所以停办,是因为早些年发过大水,收成不好,家家户户饿肚子, 不敢生娃。孩子太少了,学校自然办不下去。”

  王支书解释得很详细,“这几年,虽然开始施行计划生育,但是年年丰收, 不愁吃穿了,生育数量就正常了。现在, 这些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四五十个,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 长大都成文盲了!”

  叶龄仙表示理解。

  每天农场集合, 总有不少大孩子、小孩子,跟在大人屁股后面, 拾麦穗、捡牛粪,就瞎玩儿。

  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他们以后总要长大, 走进学校、学习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本领, 才是长久之计。

  叶龄仙想了想:“重启小学是大好事, 但咱大队知青那么多, 怎么非要让我来当这个老师?”

  王支书笑眯眯, “叶知青,你就别推辞了。前几天,张翠茹在知青点扒拉半天,只有你的柜子里放着书,也只有你还在挤时间学习。你说,大队不推荐你,还能推荐谁呢?”

  叶龄仙没想到,张翠茹上次那么一闹,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福报”。

  当老师要管一群孩子,的确很麻烦,很辛苦。但是一周有六天,她都不用再去农场干活了。食堂会额外派发口粮,大队也会给她增加补助。

  最重要的是,教课之余,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备战高考。

  “学校教室设在哪里?”叶龄仙问。

  “老地方,村北不是有个青砖老宅吗,那里以前就是学校。”

  “原来是劳动棚。”叶龄仙想,程殊墨刚从那里搬出来,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王支书摇头,“现在政策变了,再也没有牛鬼蛇神,不能叫劳动棚了。那里地方大,是三进制的,咱们把前两进收拾一下,一百个学生也管够!”

  叶龄仙又担忧:“四五十个孩子,万一碰上调皮的,我一个人肯定管不过来。”

  王支书给她支招:“放心吧,除你之外,其他知青都可以过来代课,按课时给补助。只不过,他们平时还要劳动,算是兼职,而你是全天候的,相当于半个校长。”

  叶龄仙也笑:“我明白了,校长不敢当,我顶多算个班主任,多操心一些。”

  “那就这么说定了。明天,公社会发些课本、文具过来,家家户户再凑些桌子椅子。这几天你辛苦辛苦,提前做好准备。等置办齐了,咱们老树湾小学就正式开课!”

  搞起教育事业,王支书信心满满。

  就这样,叶知青变成了叶老师。

  第二天,村干们在大会上宣读了办学计划。

  知青们都非常拥护,有的愿意代课,有的愿意帮忙打扫校舍,摆弄座椅。

  村民这边却是有人支持有人愁。

  支持的人知道知识的好处,也嫌孩子在家闹腾,都愿意送到学校,喝点墨水,让知青好好管教管教,将来不至于当个睁眼瞎。

  反对的人却宣扬读书无用论,觉得孩子现在捡牛粪,以后放牛放羊,长大后卖了牛羊娶媳妇,娶了媳妇再生娃,日子过得也挺好。

  当然,他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

  上学虽然免费,但是孩子总要张口吃饭。个别娃捡些麦穗,挖些野菜,能给家里省点口粮,如果都去上学了,桌椅、文具、作业本,又是一笔负担。

  所以直到五月中旬,老宅修缮结束,小学正式开学,大队四五十个适龄儿童,也只来了一半。

  王支书气得不行,认为个别家长思想落后,恨不得挨家挨户,把那些孩子都抢出来。

  叶龄仙劝他再等等。

  “学校刚启动,能办多久,办成什么样,他们心里没底都是正常的。以后,教学见了成效,上学的孩子多了,那些家长一定会改变主意的。”

  叶龄仙的父母就是这样。

  小时候,整条街上和她一般大的孩子,都去读书了。叶父叶母只送叶龄仙读了两年小学,就让她辍学,去缝纫店当学徒,赚钱贴补家用。

  后来,还是周围邻居指指点点,惊动了街道办,他们才改了主意,送叶龄仙去读艺校。

  叶龄仙继续道:“读书的好处,一时半会儿是看不见的。时间长了,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一下子就比对出来了。大人都有攀比心,孩子又是命根子。到时候那些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见识短,被别人比下去,肯定会改变观念的。”

  “唉,但愿如此了。”老支书叹气。

  于是,老树湾的红星小学,就这么磕磕绊绊开学了。

  叶龄仙估摸得没错,部分村民确实持观望态度。

  开学这几天,他们蹲在村口,竖着耳朵,交换了不少信息。确定知青们教的都是普通知识,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上学就要听课,听课就要复习,复习就会有作业。一时间,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放学后再也不贪玩了,晚上回到家,点着蜡烛、开着灯,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成了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那些没上学的孩子,自然开始眼馋,哭唧唧回家,跟大人闹着也要上学。

  到了五月底,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村里再也没有不学无术、漫山遍野乱跑瞎玩的野孩子了。

  叶龄仙非常负责,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基础,给每个人都制定了教学侧重点。

  除了最基本的语文、数学,叶老师还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画画、做手工。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的热情,可比放牛放羊高涨多了。

  叶龄仙每天忙不过来,干脆申请把最后一进的两间大房都腾出来。

  一间还做厨房,中午烧些热水,给孩子们热干粮、热饭。另外一间当成宿舍,她哪天批改作业太晚了,就直接睡在那里。

  大队当然应允。

  不仅如此,王支书和刘会计,哦不,现在是妇女办的刘主任了,他们还多派了几名知青过来帮忙。

  朱红霜、李青荷,还有吴俊、猴子他们,全都陆续来了一遍。

  吴俊和猴子每次过来,不是为了教学,而是来送各种各样的文具、资料,甚至还有夏天驱蚊虫的草药。

  不用说,这些都是程殊墨安排的。

  可是程殊墨,一次也没有来过。

  要备课的缘故,叶龄仙没有时间做头花、配饰拿出去卖,就连唱戏也只能抽一点空,等孩子放学走完了,偷偷在小厨房里唱几段。

  校舍离村子远,石墙有好几层,隔音效果还不错,叶龄仙不用再赶早去西山的秘密基地了。

  她和程殊墨,已经好几天没有见面了。

  吴俊和猴子倒是常常来送鸡蛋、白面、精米,甚至还送了卫生纸、胰子、毛巾这些生活用品。

  这名义上是支持大队的校园建设,实际上,都是为了改善叶龄仙的生活。

  他们不经意提到程殊墨,说他又干起了收购员的工作。这些东西,都是他用自己的补助,帮她换购来的。

  可他为什么不亲自过来呢?

  也许他不喜欢小孩子,他不待见这座老宅子。毕竟,这里是他曾经“面壁思过”的地方,谁愿意过来故地重游呢?

  也许,他还在“考虑”她那晚提的要求,考虑的结果不容乐观,所以无法面对她吧。

  白天教学的时候,叶龄仙每次看见他们一起糊过的窗户纸,就忍不住走神。

  以程殊墨的家庭状况,高考不是他唯一的出路,即使他不学习,不务正业,也有无数条光明大道,条条送他去罗马。

  但是叶龄仙呢,只能沿着一条独木桥走下去。

  所以,不能再胡思乱想了,她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复习上。

  食堂的办事效率很高,叶龄仙刚把房间收拾好,大师傅们就送来了煤炉、锅碗瓢勺。

  中午,家离学校近的孩子,都选择回家吃饭。个别家住得远的,则自带有咸菜、窝窝头。叶龄仙会帮他们蒸热,再多煮几碗稀饭,让他们泡馍吃。

  叶龄仙很快注意到,有个名叫秦丫丫的小姑娘,今年六岁半,人长得又矮又瘦,每到午饭时间,总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连窝窝头、咸菜都没见她啃过。

  叶龄仙帮孩子分好汤,单独盛了满满一大碗稀饭,又拿了两个水煮鸡蛋,走到前堂的教室,微笑着放到秦丫丫的课桌上。

  秦丫丫正在假装写作业,慌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摆了,她低着头,蚊子哼哼,说话很慢:“叶老师,我早上,吃过了……不饿。”

  叶龄仙故作遗憾,“可是我中午饭做得太多了,一个人吃不完,浪费是可耻的。所以,我真诚邀请秦丫丫同学,你帮我分担一些,把这些饭吃掉,不要让老师犯错误,可以吗?”

  秦丫丫似乎不敢相信,一双清澈的眼睛直直看着叶龄仙。饭香扑鼻,她咽着口水,半天才说,“叶老师,我听您的。”

  叶龄仙把勺子塞进她手里,“快趁热吃,再放就凉了。”

  米粥很稠,加了过油的炸豆腐,叶龄仙还放了前一天上山挖的野菜,咸香咸香的,味道非常好。

  秦丫丫一开始还很拘谨,但是她太饿了,浓郁的饭香很快让她忘记了害羞,她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软的米饭,在家里平时也是喝粥的,但是粱米又糙又硬,红薯干也只能放一点点,汤水稀得能照出人的倒影。

  秦丫丫好吃得想掉眼泪,又不敢在叶老师面前表现出来。

  一大碗粥吃完后,她盯着桌子上的两个水煮蛋,似乎想说什么,又不敢开口。

  叶龄仙把鸡蛋推给她:“这也是给你的,放心吃吧。”

  秦丫丫喝了一大碗粥,肚子暖暖的,面对只有过生日才能吃到的鸡蛋,还是忍不住直流口水。

  但最终,小姑娘摇了摇头,朝叶龄仙乞求,“叶老师,我拿回去给奶奶吃,可以吗?”

  叶龄仙一愣,心想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或者兄弟姐妹什么的。但她很快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呀,鸡蛋是你的,怎么安排都是你说了算。”

  “叶老师,谢谢您!”

  秦丫丫总算放下紧张,绽放笑脸,朝叶龄仙深深鞠了一躬,乐颠颠去后厨洗碗了。

  下午,叶龄仙格外留意这个小姑娘。

  同龄的孩子相比,秦丫丫个头要矮一截,瘦得像干萝卜,皮肤比男孩子还黑,眼睛又大又圆,但总是怕生,怯怯的,没有什么光彩。

  她身上穿的衣服,是大人的衬衫改制的,肩膀很宽,袖子很短,有些不伦不类,洗得发白,还打满了补丁。

  这年代,农村的孩子都穷,但是像秦丫丫这样,连一套属于自己的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是少见的。可见她家里得穷成啥样。

  叶龄仙有意帮助她,课堂上故意点名,请她回答问题。想借提问的机会,把应该奖励的小红花,换成布料什么的。

  但她发现很难,这个小姑娘不仅基础差,而且脑子似乎不太灵光,连个位数的算术题都要想半天,更别说乘法口诀了。

  最终,还是别的孩子,闹哄哄帮她说出了答案。

  课间休息的时候,秦丫丫知道自己比别的孩子笨,也不敢出去玩儿,仍旧坐在教室里,盯着看不懂的书,护着她的两个鸡蛋。

  叶龄仙看得心疼,她随便抓住一个丢沙包的男孩子,询问:“咱们班那个秦丫丫同学,以前怎么没在大队里见过?”

  丁小二同学立正敬礼:“报告老师,秦丫丫是大姑娘捡来的孩子。她家是五保户,平时不参加劳动,不挣工分,我们都不待见她。”

  “大姑娘家?”叶龄仙皱眉。

  另一个孩子围过来,抢着为他们敬爱的叶老师答疑解惑,“报告老师,就是住在东山上的那个疯奶奶,她发起疯来可吓人了。秦丫丫是她从山里捡来的,脑子笨死了,我妈说了,不让我们跟她玩儿!”

  叶龄仙忍不住敲他脑门,“胡说,这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起步晚、基础弱和不努力的孩子!你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同学,不能搞孤立!”

  几个男孩嘻嘻一笑,接受批评,拒不执行,又去没心没肺地砸沙包了。

  叶龄仙心情却很复杂。

  所谓“大姑娘”,在当地,有时候是指一辈子单身,没嫁人、没结婚的老姑娘。

  过去的老树湾,一个姑娘一辈子不嫁人,会被本家嫌弃的。不仅族谱要除名,就连死后也不能入祖坟,怕坏了祖上的风水。

  尽管身死如灯灭,入不入祖坟什么的其实意义不大。但是叶龄仙以前听到这些,只能说反封建迷信还任重道远。

  难怪那祖孙俩,孤零零住在东山上。

  秦丫丫也不是笨,除了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她从小不跟人打交道,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自然会弱一些。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长年住在偏僻的山上,靠低保收养一个孙女,还愿意送她来学校念书,可见日子有多艰难。

  秦丫丫能穿百家衣长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叶龄仙觉得,自己必须去家访一次。切实了解一下,这位“大姑娘”有什么困难,再请大队多少帮助一些。

  傍晚放学后,天色比往常更阴暗,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

  叶龄仙没太在意。夏天的脸,总是说变就变,就算下雨,也都是一阵一阵的,雨过地皮干。

  叶龄仙还是坚持去秦丫丫家里看看。

  然而秦丫丫,一听说要家访,立马吓哭了。

  “叶老师,对不起,我今天犯错了,我笨,我会改!求求您能不能……别告诉我奶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