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第60章 被迫下乡的知青(十九)

  张卫军琢磨着, 他一向与人为善,周安来了后,他们处得一直不错。周安和杨子恒关系非常好,他是看在眼里的, 而他和杨子恒的关系, 肯定也是没得说。如果是这件事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好处, 他相信周安应该不会瞒着他的。最起码周安应该不会跃过他只告诉刘宏进一个人的。为人的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而且看刘宏进刚才的神色, 应该不是提前得到的消息。那刘宏进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咧?

  他正琢磨着的时候, 就听见杨子恒也报名了。他不由用寻问的目光看向杨子恒。杨子恒会意,微笑着握了握拳头回应他。杨子恒的这个手势他懂, 就是赞同鼓励的意思。那就说明, 他也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了。杨子恒能做到知青们的带头大哥,脑袋并不笨。电光火石, 杨子恒突然想到了,哦,原来这事儿操作好了, 就是个事实回城啊。怪不得,瞧瞧, 人家刘宏进这脑子,就是灵光, 不服不行。“我也报名,争取多卖货, 希望咱们杨家河的制衣厂生意能红红火火。”张卫军也急忙表态, 他要做销售员, 为村里做贡献!

  可能是张卫军平时威信比较高,也可能是大家都有从众心理,一看张卫军报了名, 知青们对望一眼,也都踊跃起来。“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这做销售员,可是一份钱工资也没有,只能拿提成,要是卖不出去,到年底也没有工分分。大家可得想好了。”见到这么多人报名,周安还是很开心的,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没事,没事,咱们知青呢,就是来建设农村的,能为村里出点力,也算不虚此行了。”

  “是啊,咱们从城里来,人头也比村里人要熟些,这销售的工作,舍咱们其谁呢。”

  “该站出来的时候,咱们还是要站出来的。”

  大家的话是一个比一个说得漂亮。说的王媛的眼睛是越睁越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怎么突然间,大家的精神都升华了?

  这升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呐。明白的是明白了,不明白的照样不明白。男知青们都报了名了,包括两个老家离杨家河隔着好几个省份的。女知青们报名的倒不多,只有两三个。周安倒不在意,一个小村里的制衣厂,前期规模也不会太大,也用不了太多的销售人员。村里集资的事儿,出于低调考虑,周安没有开会,是二赖子一家一家帮忙收的。全村一百八十来户,家家都不少,一家一块钱。二赖子是这么说的,“投出去这一块儿,家里的日子也差不到哪儿去。可要是少了这一块钱,到时候家家分红,您这里没有,您就真不眼红?真不难过?到时候家里人会不会怨您?放心,赔不了。要是真赔了,三年内,我拿工资给您补上。”

  他是正式工,一个月也有三十块。一百八十块也就是他半年的工资。有个别犹豫的,听二赖子这又吓唬又保证的,也不想将来在儿孙那里落个埋怨,说来也就一块钱,也算不上多咬牙,就都投了。就连村里条件最差的杨天赐杨大爷,也找大队部借了一块钱,说好了年底从生产队上的分红里扣。这就是二赖子和乡亲们的人情来往了。工厂办成功了,那些犹豫过的,肯定是要在心里感激二赖子,就是失败了,人家也说了拿工资赔。乡亲们也得说一句这孩子不错,心是好的,这是记得村里人这些年对他的好呐。因为保底的事儿,二赖子就这件事在村里颇是刷了些好感。“星宝哥,你真不怕我赔了啊?”周安拿到钱,颇是感慨地问道。“哥哥我相信你。就交你这个朋友了。”二赖子拍拍周家的肩膀。因为周安让他得了份工作,他对周安有种莫名的信任。况且,他也想过了,要是真赔了钱,大不了就是每月省点还给大家就是了,一家也就一块,不伤筋不动骨的,慢慢还,没人会为这一块钱怎么样他的。可要是成功了,周安这个朋友,他就算是交下了。他一家一家去说,也费了不少力气呢。“星宝哥,这个人情我记下了。”家家都投了资,也就省得将来做大了有人眼红来搞破坏。最起码也是给他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呢。这份人情,他得领。周安给二赖子道了谢,让会计袁亮把钱收了。袁亮就是那个号称家学渊源,家里老爹也当会计的那个。周安考核了一下,他算帐水平确实不错。厂里面,他总要有一个自己人。表哥杨子恒和张卫军都有意思回老家去做销售,袁亮他也打听了,为人还不错。他这边就想安排这么一个人,杨大队长摆了摆手,给了周安这个面子。然后就是村里开会,一是说租借缝纫机的事。二是厂里招工的事。这年月,一台缝纫机可不便宜,一百大几,还得有缝纫机票才能买到。周安和村民讨价还价,最后谈的是每月两块钱租借费,招工的时候,家里有缝纫机的优先录用。就像二赖子说的那样,村里的缝纫机也不多,拢共就五台,都租了过来。周安跟各家都签了一年的租借合同。招工的时候,全村人能报名的都报了名,选人的事儿,周安没掺和,他的威信还不足以震慑大家。还得地头熟的杨大队长来坐镇。最后,大队部和厂里的技术总监杨老伯一起商量着选的。平时一个村里住着,乡里乡亲的,缝衣服谁技术好谁手里的活潦草,大家也都心里有个数。技术差不多的,也有争执的。不过都被杨大队长强势地压了下来。最后十几个技术工人名额,定的都是村里的人,女知青们都没选上。王媛倒是报名了,不过技术也算不上太出挑,被刷下来了。周安也承诺,等生意好了,立马再招一批工人进厂。会计定了,剪线头的,收发仓管这两个技术要求不太强的职位,竞争就比较激烈了,收发这个位置,还是需要一些力气的,定的是村里一个青壮。剪线头的活,给了一个叫于波的女知青。连村民再加上知青们,总共也就收了二百多块钱的集资款。韩云云………她爹还是挺给力的,或者说人家父女都比较给力,他们总共才买了不到三百米布,价格和一些国营大制衣厂的出厂价一样。杨大师傅设计了一款男士套装,颜色,不用说,就是最常见的蓝色。这个年代男士的衣服,款式上变化其实不大,主要就是一些细微处,怎么能穿上更有型,是精神,更舒适。三百米的布料,着实不算多,也只能是做一些样品罢了,大中小号的,分别做出来一些,让销售员们拿着样品去推销。周安也跟销售们讲了讲一些后世的营销理念,比如,要和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搞好关系,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如何维护和百货公司人员之间的关系,售货员们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之类的。男知青们拿到样品,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工厂的工人们都有些忐忑不安,工厂刚开起来,要是衣服卖不出去,这工作估计还得黄。拿到样品第二天,袁亮从厂里订了一百件。还当下给的全款。“怎么着,我也要尽我所能,支持一下咱们村里的企业的。”

  袁亮这话着实让厂里人感动了一把,哎呀,总算是开工了。单子不大,可兆头好啊,也算开门红啦。“衣服料子不错,价格也不贵,我寄回家去,我家有个远房亲戚在我们那的百货公司做经理,到时候放在他那里卖就是。”在周安面前,袁亮也实在得很,把老底说了,我是是自己先垫钱,给厂里撑面子哒。袁亮这一手出来,对他当选会计有些眼红的,也都不说什么了。一百件不多,也是厂里的第一份单子,万丈高楼平地起嘛。杨师傅对质量看得很重,每天在厂里盯着。一百件刚做完,刘宏进回来了,拿了两千件的货款过来。“私下找几个发小凑的钱,有个发小,在我们那里百货公司有关系,加上路费,也能比一般的制衣厂卖得便宜些。咱们厂里的衣服,质量没问题,样式放时间长些也不过时,留着慢慢卖就是了。算下来,多少应该能挣点。”

  相当于百货公司没有一下子进那么多货,他这里中转一下,倒一下帐期。“第一次没经验,先蹚蹚路子。”各渠道熟悉起来,总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周安又和二赖子一起,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儿,总共又租下了近二十台缝纫机。回来又招了不少人进厂。杨大队长精得很,每个人介绍信都只开了半年。以后会不会开,双方心照不宣,肯定是看大家表现了。再说,大家户口在村里,回了城里,没了工分,总要找点挣钱的路子,对卖衣服的事,都积极得很。杨子恒就通过七扭八弯的关系,联系到了他们市里的供销社的一个主任,一个多月的时间,陆陆续续地卖了三千多套衣服。主要是市面上大家可选择的样式也不多,他们厂子这款,质量也确实过关。张卫军更厉害,卖了差不多有一万件。几个家里远的,则是联系的附近的供销社和百货公司,这两个人手里能周转得钱不多,跑得勤一点儿就是了。可能是看出点什么,后面陆续地又有几个女知青来找周安,说要做销售员的事。周安这里,当然都没有问题。条件肯定还是老规矩,没工资,没补助。不说他已经做过培训,只要她们能回城,就算本身没本事,他们家人为了留住她们,也会想办法帮他们做销量的。厂子开业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月底了,周安跟大家讲了,第二个月再一起发钱。因为知道厂子刚起步,大家也都很体谅了。第一回 发工资和分红的时候,村里差不多跟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的,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当初投的本金回来了,还有的赚。这可是个细水长流的收入呐。好多人在厂里上班,每月还能拿工资回家,日子总算是越来越好了。“哎呀,可算不用担心给他们赔钱了。”周安请二赖子喝酒,二赖子在席间还感慨了一回。工厂也算是上了正轨,周安觉得,是时候回城,处理一下他和继奶奶那家人的关系了,他想要断个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