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公子传令>第177章 

  宁康二年(374),九月。

  邓羌率军攻打绵竹, 当夜十里火海绵延, 城下哗变, 剑谷七老之一的公羊迟趁夜开城引兵,其友张育竭力制止,被斩于城垛之前,江湖朝堂纷纷震荡。其后有人传,此人负剑而走, 不知所踪;亦有人谈论,说亲眼见青釭剑折于马蹄,老人自刎于阵前。

  万幸,在蜀都屠戮的秦军只取二帅项上人头便作罢, 绵竹百姓得以保全, 只是再度为秦国所掠, 归其户籍。

  翌日,消息传至云深台, 那些在青山绿水里养出散漫性子的弟子闻之大惊失色。

  蜀中虽不似中原多兵戈, 但上下百年也起过不少乱,剑谷之所以次次都能置身事外,不着荤腥, 乃是因为秉承祖宗规矩,从不插手乱世,只求独善其身,因而反倒是有了云深台方圆百里, “九宗举剑而众兵辟易”的美谈。

  只是如今公羊迟所为,打破了昔日的誓言,带来无穷祸患,稍有不慎,秦晋两国皆不讨好,若是一时站错队,百年基业便要隳于眼前。

  各宗脉弟子惶惑奔走,将天纲经楼外的白玉台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巴望着能听到第一耳朵的消息。

  剑谷不同于帝师阁,没有显赫渊源的背景,古来王侯将相,举世名流数不出个一二三,谷中人也没法做到随便一追溯,便是上古豪门的血统出身,打最早开始,不过是一群爱剑成痴又志同道合的人于此避世,渐渐活络了人气,历代进山寻访求剑的人多了,才成了个诨名。

  三脉以剑的长短数量作为分门别类的依据,所谓九宗,原本是指最初的九人传承,只是新莽时香火断了一脉,汉末时又断了一脉,如今才只剩这主事七老。七老权利并重,共谋决断,不分高下,亲如手足。

  后来天师道传于蜀中,颇有影响,剑谷中渐渐兴起寻仙问道的风气,越发遗世独立,不再过问红尘俗世,但谷中事务无人掌权不得行,因而三脉每隔数年,便会轮流从门下推选合适的子弟,继任谷主。

  譬如当代掌门迟虚映,便曾隶属“长铗”一脉。

  山中清苦,门人多居于福天洞地或是竹楼草屋,唯一一处貌似玉宇琼楼的建筑便是这天纲经楼。

  此楼位置特殊,有“明台之瞳”的美称,要说它,便得先从人尽皆知的云深台谈起。剑门云深台三面围山,一面出于云海,为合拢围抱之势,仿如绝壁鹰巢。玉台正中,伫立着一座大剑碑,乃九宗盟誓,上书“恨不得以身祭剑”七字,这天纲经楼便悬于剑碑之上,远望白玉为眼,其楼如瞳。

  不知是哪一代宗师,着迷于御剑飞仙之道,于是依山建造此楼,只由飞索嵌壁固定,没个拿得出手的轻功,都不敢飞身入楼,门前耍弄。这一壮举,阴差阳错防住了隔墙有耳,于是传至如今,经楼反倒成了议事处,供七老和谷主使用,几乎一年也少有开启一次。

  此刻,三系耆老皆聚于经楼内,愁云惨淡,气氛一片压抑。梁昆玉是最后一个入场的,打着呵欠,惯常左臂托着他的白鸟“八宝茶”,头一句便是:“诸位何必如此恼火,公羊二哥是什么样的人还需多说?他绝做不出投秦一事,多半为人陷害。”

  首座之下位列第三的老太太陈妩,和公羊迟同为“径路”一脉,因而关系好,忙应承他的话:“老七说得在理,恐怕这当中还有内情。”说着,她捧茶转头一望,将目光投向首座德高望重的喻灵子:“老大哥,这事儿还得派人细查,不能教人白冤了公羊二哥!”

  “糊涂!先不说那夜他杀人开城有目共睹,纵使真清白又如何,你们都活了一把岁数了,还跟小辈似的只着眼一时一地?”喻灵子捻着白须,人老怕事儿,反没有年轻时斗志激昂,未语先长叹三声,颇为为难,“一人兴衰,渺如尘沙。若真被构陷,说明有人冲着剑谷而来,当下更应谨慎对敌,不敢行差就错;如不是,那就是头等的冤孽,他做出这档子事儿,传到东边的耳朵里,教人怎么想?”

  几人听他说道,心里头越发沉重,许多事儿不是想不清,而是头上有人顶了天,下头的人自讨清闲懒得想而已,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凡事只剩下想当然。

  喻灵子皱着一张鸡皮树根脸,说话前总要先深吸上三口气,生怕一个急转没喘过来,人就归了西:“子午道接剑门历来为西关绝地,古来军事要塞,成汉灭亡后,秦晋的眼睛都盯着呢,你们都忘了桓温当年如何追杀李家人的吗!东边的总归是正统,那大司马虽然死了,但近年来几大世家多有人才,若一日收复河山,我们如何自处?如何自处!”

  老人家拍桌急声,呛了口茶,喷了些许茶沫渣滓出来,好在被来回踱步,忧心忡忡的老四夏侯锦给顺了顺背,这才稳住了神。

  也不怪他如此激动,喻灵子入蜀前祖籍本就在中原一地,是实打实的晋人,后来南渡吃了苦头,才一心问道,拜入剑谷。纵使小事儿念着巴蜀,骨子里正溯源流之争,却从来没变过。

  “退一万步说,若真教苻坚拿了天下,他真会放过我们?多次招安都给拂了面子不说,邓羌平叛在成都杀了多少人,若真归依,巴蜀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把人淹死,我们老脸可以不要,但剑谷不能!”

  “难道公羊二哥的事就不平反了吗?”抢话的是居于倒二的谷雪,她和梁昆玉同出一脉,虽然七老平辈,但他二人年龄最小,几乎和其余人差了一轮,气势不足,往日议事都是一个闲话遛鸟,一个安静倾听,今日反倒生起血性,直脾气上头,拂袖震怒。

  这时,极少说话的老五裴塞乜斜一眼,张嘴嗤笑一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六妹急什么,大哥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再怎么说公羊二哥也是他们‘长铗’一脉的,难道自己人不保自己人,还得靠旁人僭越过问?”

  这老五常年待在谷中,和他们出世奔走九州的四位本就不甚亲近,谷雪听了去,一时只觉得格外刺耳,若不是极力克制,就差拍桌而起:“你什么意思?”

  “自然是教六妹冷静的意思。”老五把话一兜,又不开腔了。

  最后,还是老四夏侯锦这个脾气软的出来圆场:“你们都有道理,就别争了,二哥的事要断,剑谷的事更不能坐视不管,我看呢……”他摸了摸下巴,风姿有余而脾气不足,“不如从长计议。”

  梁昆玉就知道他要这么说,信手往白羽鸟儿嘴里扔了几颗谷粒,梳着翅羽忍不住失笑一声。历来七个人争执,总有一个作好人的。于是,梁昆玉也不多说什么,只将目光往前落去,落在首端那白发白须的老人身上,等着他收场。

  他这一看,其他人也都顺势看去,场面一度死寂。

  喻灵子的威望在谷中无人能及,能居首位那么久,自然也不是什么偏颇狭隘之辈,只是他着眼之处不同,心心念念剑谷,因而其余的事都要靠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老朽的意思是,先安大局,再顾细枝末节,若剑谷不保,又何谈清明?若是诸位不赞同,不若叫谷主出来拿个主意。”

  “迟虚映是‘长铗’一脉的,哪敢忤逆?他这人在外勤恳有余,内里少不得精明,今日这议事连影子都没瞧见,指不定躲哪儿去了。”

  谷雪嘀咕一声,喻老头这话说得又全又满,纵使她这样颇有微词的,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人和禽鸟一样,也爱惜羽毛,若人人都讲大局为重,那么逮着一处不放,倒是显得另类,小家子气不说,还会被打作自私,不为全盘考虑。

  而另一边逗鸟打瞌睡的梁昆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挑了个头,可后头却始终听着不说话,实际上也在观望。打喻灵子这么一开口,梁昆玉心里就门清儿了——

  也怪不得这老头迂腐,他祖上是勋旧世家,都是这么教育的,什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刀子不割在自己的肉上,那是比谁都能“顾念全局,大义灭亲”的。

  剑谷之人人死可葬于世间任何一地,但佩剑必须归于万剑冢,只有戴罪之人才不得回归,示意驱逐,恐怕他那个老二哥死前什么都算到了,所以才会宁可折剑弃之。

  想到这儿,他笑了。

  二老几十年知交,他们之间的感情哪里是在座少几十岁的人可以评说的,堂下除了岁数摆那儿的陈妩老太太,没人有资格置喙。所以,思来想去,这喻老大哥未必头脑发昏,心中其实清楚得很,于是顺手接过公羊老二的好意——

  什么过后平反,只怕是一招“见风使舵”。若是晋国来问,则力争清白,以表忠心;若当真走到秦国决胜,转头就会卖个好大的人情。

  梁昆玉在心里叹了口气,暗道:百年黑暗,世间流离水火,剑谷立于西南之陲也不得幸免,已经走到这样一步了吗?这偌大的剑谷,比不得豪门世家齐心,高义有余,却越发没有人情味了。

  “剑翁,不好了!大事不好了!秦国……秦国有使来见!”

  这时候,坐守谷门的弟子跌跌撞撞沿山路石阶奔上云深台,一路高呼喻灵子的敬称,结果脚步踩得急了,在经楼前被人墙一挡,拨乱拥挤时狠狠摔了个大马趴。

  四面都静了下来,弟子们纷纷退成齐整的两行,当中有心热的要去搀扶,却被长梯之下传来的金甲摩挲声给镇在原地。

  众人齐回头,只见一英勇神武的披甲将军按剑行于行伍之前,他背后还跟着一支小队,人人都身具戾气,兜鍪甲胄上血迹未干,显然是刚从杀伐战场出来。

  “我乃邓羌将军麾下参军,蜀中叛乱昨夜已平,奉天王之命,代以问剑谷诸位安,”那小将目不斜视,一双鹰眼只望着悬阁经楼,冷笑一声,“不知……剑翁可在?”

  经楼内几人左右相视,皆如临大敌,唯有梁昆玉年轻胆子肥,快步上前走至喻灵子身前,一把拽下他腰间环佩拴在鸟腿上,而后拍了拍翅羽,抬手一扬:“八宝茶乖乖,快去将谷主找来。”

  秋来雾露深重,剑门雄关前后的地势比之蜀郡平原又骤然拔高,纵使时至晌午,亦缠绵不散。

  李舟阳举着沉重的竹伞破开雾气,一步一踽归于山谷后的白水悬亭前。

  那亭子造得有意思,从侧面山麓可见其三面落空,只一面堪堪连于青山,因背后是一内凹的山壁,顶上冒尖的石块和亭子的月梁相接,致使夹中有洁白清泉淙淙落于缝隙,才形成悬龛的样子。

  听说秦汉时,这处古亭是一边防要塞,用以盘查往来马帮贩子,也作邻国防御,本建在高山崖边,后来蜀中夏秋多雨,滑石不断,亭周三面都给松动了个干净,才得成奇观。

  剑谷人人都说此地危矣,唯有谷主一人常往,还酷爱在那里修行冥想。

  众人传扬谷主修为高深,武功卓绝,浑不怕死,只有平辈的老家伙才敢骂一句:“噱头!装的个龟儿子!”

  李舟阳收伞,随手放于楹联边,正抱剑闭目静修的迟虚映开了口:“来了,坐吧。你早该来的,让为师足等了一年。”

  “师父,桓温死了,一年前他就死了。”李舟阳身子没有动,就这么直愣愣站着,脸色沉郁,好像随时要隐于雾气遁走。

  迟虚映叹息:“你去过建康了。”

  李舟阳眼中瞳子微微一睁,颇有些惊讶。

  迟虚映只得他一个徒儿,当年他宁可忤逆尊上,也要强势出剑谷,两人关系闹得很僵,一去数年纵然都立身巴蜀,却从无相见。过去成汉旧事缠身,他未见得对剑谷多有怀念,如今对谈,听闻眼前人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关注,心尖纵使凝冰,刹那也化作了春水。

  “他真的死了……”李舟阳那么个刚毅男儿,呢喃两声,脸上忽然显出偌大的失望,目光沉沉,像永无日出的黑夜。他踉跄两步,抓紧朽木栏杆,挤出一声苦笑:“他真的死了,执绋出殡时我就在府外,整个桓府都是哭声,我偷偷去瞧过表姐,她穿着桑麻孝服坐在廊下发呆,脸色苍白,神情倦怠,我不敢靠近她,府上人多眼杂。”

  那一天对李舟阳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他努力半生,就是为了杀此人报仇,可国仇未平,人却已逝,他再也无法手刃,那一刻仿佛把心肝放在灶上煎熬,只留下无穷无尽难捱的痛苦。

  还有什么比失去方向更难受的?

  从前的努力变得可笑,而今后无论多努力,都毫无意义。

  若成汉真有复国希望也便罢了,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竹海藏匿部署的那些人,如何与东晋的大军相抗,更何况还有强秦在侧。那个时候,李舟阳也会偷偷懦弱地想,如果做不到,起码杀掉桓温,以血祭亲族也是好的,可桓温……也死了。

  “比起复国,我更想报仇。”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公羊迟和绵竹之战,嗯……因为和下一篇文的主线有莫大关系,并且对本文没啥太大影响,所以暂时没有大篇幅来描写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