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满庭堆落花>第5章 第 5 章

解阳山不是解阳县唯一的山,而是两峰之一。别处有山多半会因道路阻隔田地稀少,不好发展导致地方较穷,解阳县的两座山不仅没挡住财神,还像神仙眷顾似的恰好避开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路,官道乡道无一不通。

与解阳山遥遥相望的是赤阳峰。若说赤阳峰山陡树壮,那解阳山便是树矮草深了,所以看日出这事,去解阳山最合适不过。当然山又高又远,看日出也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的事,所以到底两山也免不了变成深山老林。

近二十里地两人只跑了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对于柳隽修而言,跑马二十里不过是松松筋骨练练皮肉;可和襄浑身上下都难受,不仅屁股疼,大清早饿着,这一路不停歇的颠簸下来,腹内都颠成了稀糊,一下马就弯着腰吐起来。

“你怎么像个小娘们一样!”柳隽修极看不上这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见他干呕不止,又担心他撑不住耽误事,便上前拍拍他的后背,问道:“可走得?”

和襄好一会儿不能答话,好不容易缓过劲来,双腿早已发软。

“可还走得?”未见回音,柳隽修又问了一遍。他倒不是真关心这个所谓的先生,不过一想到自个儿上山也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便多了几分忍耐。

和襄低着头道:“不……不碍事,好久没骑马了。”

“那就好,我们快走吧。不然天就亮了。”

有山道没错,不过嘴里的爬山和实打实的脚踩在山石上使劲那就是两码事了。眼见着天亮起来,一丝金光渐渐变成百丝千丝,可两个少爷才爬到小半腰,连半腰都没到呢。

“这破山,累死少爷了!”柳隽修气哼哼地骂着。

和襄一直不做声,默默地超过身边的少爷去。要不是听到他喘着气,柳隽修还以为这里只有自己。

“饿死了。和襄,你下马时还吐来着,怎么越走越有力气了?”

“给你。”

一个清寡的果子递到眼前,柳隽修仔细看了看,十分嫌弃。

“看着就涩,能吃吗?”

“是野果子,不好看,但能吃的。”和襄平静的说道,见对方不动,便无力地坐下来。他这个举动把柳隽修最后一点意念也彻底压扁了。

两个少年面对面坐着,累不可支不说,还饥肠咕噜的。四下静寂无声,仿佛二人已来到天外之地。

“要是能来个人就好了。”柳隽修有点埋怨自己意气用事了。事先至少也该带点吃的喝的才是。

就在这时,传来一阵晨钟长鸣,听起来十分悠远,仿佛远在天际。

和襄默默地啃着青色的野果子。

那果子皮薄核大,能吃的部分并不多,不过听着他嘴巴咀嚼的声音,柳隽修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但又说不出来。气氛也奇怪得很,最终他忍不住开口问道:“有那么好吃?”

“不好吃,”和襄老实回答:“饿了就吃得下了。”

柳隽修伸手夺过和襄手里刚刚用袖子蹭干净的果子,转动着仔细看了看,然后张嘴咬了一口。嚼了两下,苦着脸却没吐出来。“果然……不好吃。”

叮铃叮铃――

脚下隐约传来悦耳的铃声,两个少年同时扭头看去,竖耳倾听。声音越发近了,直至看到有晃动的人影。

“和襄,有人上山!”柳隽修脱口叫道。

过了好一会儿才看清,果然有两人,光光的头顶,长长的素色青衣,不用猜,定是是山上寺里的和尚。

两个少年站起来,都有些激动。

和尚走近,无声行礼。少年回礼。

柳隽修恭谨地问:“师傅,可否带我二人一同上山?我是柳家少爷,一个月前父亲把我的两个书童送到青马寺,我是来找他们的。”

和尚不说话,只点了一下头。看到和襄脚边的果核,回头看后面的那个和尚。后面的和尚取下背上的小包袱,手伸进去掏出两个炊饼。

柳隽修喜不自禁,伸出手接了。和襄也接了,脸羞得红红的。

青马寺不在山顶,不过也花了不少时辰。等两个少年到达寺门前,早已忘了日出这回事,太阳也升的老高了。

和襄看着寺门外听着一辆马车,不禁好奇。

柳隽修似乎毫不在意,嗤了一声道:“坐车上来,自然是快的。”

正好旁边有个扫地的小和尚,柳隽修行了个礼问:“小师傅,宋家的公子进去了吗?”

那小和尚看了一眼马车,点点头道:“是,宋施主是早课的时候来的。”说话间看到不远处站着的和襄,小和尚眼里光点微闪。

柳隽修道:“乱看什么,那是我先生。”

小和尚道:“小僧看着先生不是出家人,却有仙缘。”

“你又知道了!”柳隽修挥挥手,扭头看和襄,“来吧。”

寺里早课刚结束,和尚来来往往十分有序,多是要去后院用饭的。和襄闻到香味,心里舒畅了许多。

柳隽修对寺里很熟悉,从大殿右边绕过去,直接到了舍房。

正屋里有和尚出来,看到俗客匆匆行个礼就走开了。

一进门就听到有人欣喜喊道:“隽修!这一大早的,怎么是你?”

柳隽修咧着嘴走上前去打招呼。

和襄跟在后面,看到一个穿着黄色锦缎长衫的男子,浓眉大眼,十分面善。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少年,看装扮就是随侍小厮。

“许久不见你了,前两日在傅先生那见到卫兄,他还说起你呢。”

“卫柘?他若说我,必不是好听的。”

“怎会。”

“别说这一大早的见着我在这,你怎么也这么早就来了?”

“还不是我那两个书童嘛。”

“原来如此。”两下会意。

那男子说着,看到还有个人,便用探寻的眼光打量着,问道:“不知这位是?”

柳隽修这才想起还带了人的,想到和襄的身份,便自觉收敛道:“这位是和襄,父亲为我新请的先生。”

“啊?先生?”宋韬玉满脸惊愕,看着分明比自己还小。和柳隽修站在一起,与其说是先生,不如说是玩伴或者新书童还差不多。

柳隽修从他的表情就猜到他内心想法了,脸上挂不住地说:“这有什么?别大惊小怪的。”

宋韬玉实在掩饰不住疑惑,又问:“先生可不是乱请的,你难道不打算好好读书了?”

柳隽修道:“先生就是先生,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这……他也……”

“你可别小看和襄,他可是秀才呢。”

“你说这少年……是秀才?”宋韬玉露出一脸不可置信。

柳隽修有点得意忘形,上头道:“可不是,你中秀才的时候十六岁,他还比你早两年。”

宋韬玉当即敬佩不已,双手朝着和襄作揖躬身说道:“失礼失礼,在下宋韬玉,今日有幸与公子相见,实在难得。”

和襄有些意外,却不忘回礼。

柳隽修道:“相识难得,以后来柳家找我自可随意见面。”

宋韬玉让座,三人围榻而坐。然后招呼身后小厮摆茶点。又对着客友说道:“巧的很,家母怕我路上饿着,特带了些新鲜糕点,此时正好用上。”

糕点三碟,黄色的豌豆黄,绿色的绿豆马蹄糕,白色的是藕粉百合糕。

柳隽修道:“都是时鲜糕点,想必又是诗瑶姐姐的手艺。”

“正是。”宋韬玉一脸谦笑,“母亲还叫人专门包了些送到――”蓦然打住。

柳隽修问:“宋兄来此,可是奉伯母之意?”

“我母亲寿辰那日许了愿,可巧今日天气骤凉,这不就让我来代为还愿了。”

“对了,诗瑶姐姐近来可好?”

“好,她的婚事已经谈妥,明年开春就出嫁。”

“真快啊,以后就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了。”

“对了,你们今天来寺里是为什么?我看你这位和先生也不说话。”

柳隽修吃了最后一口,又喝了一口茶水,道:“他就是不熟。不如这样,你们坐着,我去看看那两个小子。”说罢,也不等对方说话,起身理了理衣摆,出去了。

宋韬玉笑了笑,拿起茶壶给和襄碗里添茶。

和襄礼让,脸颊两边有红霞。

“果然英雄少年,当年在下考中秀才还有些飘飘然,不想今日……不想贤弟小小年纪既已有所成就。”

“宋公子言重了。”

宋韬玉不满这个称呼,道:“何必见外。你我有缘,我有意想与贤弟深交,还望贤弟不弃。如果贤弟也有意,称我为大哥就好。”

话都说到这份上,见宋韬玉执意如此,和襄便点头同意了,又唤了声大哥让宋韬玉彻底安了心。

柳隽修领着两个小厮进来。和襄听到声音扭头去看,晃眼间两个小厮身形相似,仿若一对孪生子。待走近看清,眉目还是明显不同的,一个眼睛大些,而另一个最明显的是下巴有一粒褐色的小痣。

看来这就是柳隽修的那两个书童了。

“四宝――五经――给宋少爷请安!”

两个书童冲着宋韬玉深深作揖。

“客气了。”宋韬玉笑呵呵的,让人很容易亲近,连带着身旁伺候的小厮看着也是眉目可亲。

两个书童又看向在座的和襄,虽不识得,颇有眼色地等着主子发话。

谁知柳隽修一屁股坐下来,反应过来以后,口气颇为随意地说:“这是和先生。”

看这架势,两个书童吭着声似有若无地各自叫了声和先生。

和襄已经知道了柳隽修的品为,知计较不得,也不吭气。

宋韬玉笑道:“你家少爷说的是。和先生年纪虽小,他既是你家少爷的教书先生,你们自当好生伺候。”

“是!”两个书童拿眼观察着主子的脸色,虚虚应了。

柳隽修见和襄与宋韬玉挨着坐,想起自己离开时他二人还面对面坐着的,怎么趁自个不在就如此亲近了,顿时心有不悦。见两人中间摊着一本书,便问:“那是宋兄的书?”

“正是。”宋韬玉拿起书来,合上现出书皮,是春秋。“适才拿出来同和贤弟一起观阅,竟忘了收起来。”

这一声贤弟又教柳隽修心头按疼,愈发口气生冷了些,“我不过出去一会,你二人竟也不忘用功。”自觉失言,伸手要书道:“看的哪一段?”

这时和襄起身告歉道:“我有些不适,请宋兄和少爷稍坐。”

宋韬玉自是无话,笑着示意他自便。柳隽修低着头,看不到表情。

太阳升起来,绚烂刺眼但并不热。青龙寺里的僧人三三两两回到各自禅房做功课。一个青衣小和尚突然拦住一位的黄衣僧人的去路。黄衣僧人看起来身形瘦弱,目光却是生冷精邃的。

“心正师兄,这是您要的大佛陀禅经。”

那个叫心正的黄衣僧人点了一下头,接过书继续往前走。

和襄看着他目不斜视地沿着面前的石板路走过来。当走到跟前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和襄以为是自己的注视冲撞了僧人,一时尴尬赶忙躬身致歉。

“贫僧法号心正,不知施主可否移步一叙?”

和襄不知为何,但很是信任,当即点头,尾随心正进了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