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古代种田奋斗史>第116章 回来

  父子俩不在家, 这一个年过得不怎么热闹,杨稔早就不觉得过年多好玩,比往常还要忙碌, 从前家里不宽裕, 还说盼着过年吃些好的,忙碌也值得,如今家里日日大鱼大肉,哪里有什么盼头, 只不过是跟着孩子高兴高兴。

  丈夫不在, 李如娘对于过年也是不大在意,只与婆婆一块收拾家里, 知行和康康也都兴致缺缺。

  “今年过年就不会老家了, 你爹和小景都在京城,咱们自个坐驴车回去没意思。”反正陈家村二老不在了, 她娘家爹娘前些时候也一起相处了这么久,等父子俩回来,他们一家子再回去拜访拜访亲朋好友就是。

  李如娘柔顺地点头,“都听娘的,夫君再过小半年就该回来,珍娘那时都会走了。”

  在哪过年,李如娘不在意, 她现在满心满眼都是还未归家的丈夫, 已经大半年未见了, 不知他吃好穿好没有,京城陈家会不会给他安排通房,若是到时回来,丈夫带着一个大肚的女人回来可怎么好。

  她知道这想法很没逻辑, 丈夫在家就一心苦读,去了京城,只会更努力,可她就是控制不住这样乱想。

  开了春,婆媳俩就怀着一颗等待的心,等着父子俩归来。

  一直到五月中旬,没等到父子俩,反而收到了寄来的信。

  看着手里的信,杨稔不假思索的说道:“定是这次会试的结果。”

  李如娘既期待又忐忑,小心翼翼道:“娘快拆开看看。”

  杨稔与儿媳的心情的一样的,拿着信封的都微微颤抖,小心打开,拿出里面的信纸。

  一行一行的看过去,直至末尾。

  “娘?”眼看着婆婆看着入了迷,李如娘恨不得挤上去一块看,但这样不合规矩,对婆婆不尊重。

  杨稔清醒过来,将信重新看了一遍,确认没看错,她喜道:“小景考中进士了!”

  李如娘瞪大了眼睛,接过婆婆手里的信纸,快速看了起来,“真的,真的中了!”

  太令人高兴了,丈夫二十四岁,竟就考上进士,名次还在中间,与那些的嫡支的天之骄子并没有差别,天哪!怎么会如此厉害。

  “娘,娘,我去给我娘家报喜,给他们报喜。”李如娘兴奋极了,若不是从小学的规矩,她此刻简直要手舞足蹈,不行,她要将这个喜悦告知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大喜事,当然要告知众人,杨稔笑着点头,“去吧去吧。”

  不止李家要告知,另一家也要,杨稔朝吴叔道:“吴叔,你驾驴车去跟陈通判报个喜,告诉他小景考中进士了。”

  在外行走都是男子,叫吴叔去更好,行走不便驾驴车就好,家里的老驴在府城内走动还是没问题的,不过再过一两年也得让它歇着了。

  “好。”吴叔喜滋滋地应下,这是府里的大喜事,他这个当下人也也跟着高兴。

  只有杨稔马上写了封信叫人送到陈家村村长家,小景考中进士可是大喜事,于陈家村来说,也是个极好的事。

  申时,知行和康康都回到家里,杨稔将这个好消息告知兄妹两。

  “大哥真棒!”康康在任娘子的女学学了有些时日,更明白考中进士有多难,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就算是天赋很高的,而大哥才二十四岁未满就考中进士,怎么不厉害呢。

  比妹妹更明白科举难度的知行更是崇拜不已,“大哥竟然就考中进士了。”

  康康期待地问道:“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去京城啦?”

  知行有些紧张,他不太想去京城,自己院试还没过,之后还有乡试,每个地方的私塾传授的不一样,在京城学回来考不一定能考过,他并不想去京城的私塾上学。

  去京城?杨稔不太确定,自家男人寄的信中,只写了小景考中进士,旁的没写,只说暂时不回来,小景还要参加一次朝考。

  “暂时还不知,你大哥还有一个朝考,若是考得好就能留在京城,若是不好,就得外放到旁的地方当官,咱们先等消息。”期望小景再顺一次,她隐约知道,留在京城当官是最好的,否则那位族叔当初何必费尽心思留在京城。

  陈如松写信时,刚好是朝考前两日,相信很快第二封信就会到了,到时就能知道是什么结果。

  至于陈家村得知消息后说要庆贺,杨稔暂时压下,毕竟最后结果如何还不知道,父子俩也还没回,人都不在这,不好办。

  六月中旬,杨稔收到了第二封信。

  “小景考中庶吉士了!到翰林院学三年,然后就会派到六部当官,也就是说至少好几年是能在京城的,在京城当官好啊。”杨稔高兴极了。

  庶吉士虽不如以往吃香,如今进士越来越多,庶吉士的名额也与以往相比多了不少,庶吉士早已没有储相之称,但比直接发配到外地的六七品官好上许多。

  她爹当初原本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原本意气风发,正是这样,不小心得罪了人,被发配出来,京城无人,一直就游离在外,她常听爹感叹若是当初考中进士后能先留在京城,如今定然不会止步于五品同知。

  是以李如娘得知丈夫能留在京城,极为高兴。

  康康本就想去一睹京城的繁华,如今大哥会在京城当官,那么自家一定会到京城安家,心里期待不已。

  虽心里有些放不下自己的院试,但大哥考中庶吉士,也是极为不易的,知行很为大哥高兴。

  一家人都因着这封信又雀跃起来。

  收到这封信没多久,父子俩就到家了。

  跟儿子说了话,看够了,杨稔就打发他去跟他媳妇私话。

  小景带着媳妇回来东厢房,就剩下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单独说话。

  陈如松朝媳妇道:“这次小景能考中庶吉士,多亏了大族叔。”

  “可是大族叔运作才让小景留在京城的?”刚刚没问儿子,只嘘寒问暖了一番。

  陈如松忙摇头,“这个不是,庶吉士是靠本人考的,没考上全是外放,这是改不了的。”

  “那?”杨稔不解,为何会说小景考中庶吉士多亏大族叔。

  “小景殿试之后,大族叔就连忙搜罗了不少考庶吉士能用到的书籍还有一些见解,小景没日没夜的看和学,大族叔一有空就帮忙解答,小景才能在朝考上吊车尾考上庶吉士。”

  “那可真多亏了大族叔。”这样帮扶族人,也真是良心极好的。

  “小景入翰林院,安稳后就会教导大族叔两个儿子直至分官,以报答这一次的恩德。”钱财那边是用不着的,只有孩子的仕途才是大族老在乎的。

  杨稔很赞同,“应该的,多亏了同知大人和大族叔,小景才能这样早考上进士,何况日后分官,也要族叔出力。”

  “至于李家,我跟小景商量了,只能是将小景的一些见解给儿媳他大哥,他亲爹进士出身,又只教儿子,都没将儿子教出举人,如今小景能帮的也有限。”小景即便考中进士,如今也比不上李同知,帮不了什么忙,只能是看往后,反正是姻亲,自家能帮忙是绝不会含糊的。

  “这次小景回来,是不是明年才入翰林院,可以抽出一些时候教一教,也算尽点心意。”

  “是明年才入,但咱们也得早些过去,咱们安排好家里就搬到京城吧,小景至少要在京城待六年,咱们在京城给康康定亲。”要不要搬到京城这事,陈如松考虑过,觉得很应该搬去。

  “可知行只能在这边科考。”杨稔也想搬去京城,但二儿子好似不太想,他想一直在府城私塾上学,然后参加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参加会试,杨稔这个当娘的还是能感觉出儿子的一些想法的。

  “无事,如今熟悉路线,回来也就两个多月,到时我陪着知行回来考就是。”这个陈如松当然考虑过。

  “知行好似不太想去京城,他没说,但我感觉得出来。”若是知行坚持要留在府城,杨稔都不知该劝还是该顺着。

  “他不想去京城?”奇了怪了,谁不是向往这京城,二儿子竟然会不想去,陈如松纳闷,“等他回来我跟他聊聊,咱们一家人还是都去京城的好,一起过日子。”

  知行的纠结,在陈如松看来不算事,“京城的私塾只会比咱们这府城的好,那是汇聚了全天下最厉害的人的地方,你一直待在府城,等过了乡试再去京城,就像是井底之蛙,若是这会去京城开阔视野,日后也比一直待在府城的同窗眼界大。”

  小景是没办法,但知行能在京城学怎么能还想留在府城,“到了京城,你大哥还要教导你族叔祖的两个孩子,你也跟着一块学,比在府城待着好多了。”

  知行原也只是一个小担忧,被私塾先生带歪了,这会他爹一说,也觉得去京城更好,他当即应下。

  这一次是要搬到京城,就不是那么好搬的,首先家里要先安排妥当。

  “我已经在京城租了一个小宅子,咱们先住着,京城的房子不好买,很紧俏,先搬到京城去再想别的法子,连大族叔也只有如今住着的宅子,再有的都是郊外的庄子,他说让咱们先住他家,但我想着不行,一大家子住人家家里像什么样,拖他家帮忙寻了个小宅子。”

  在人家府里住着,不仅叨扰人家,自己也不自在,还是住自个家的好,便是租的,暂时也是自己的。

  “京城花销贵不贵?咱家的家底也不知能撑多久。”如今家里也就几间铺子收租子,田地几十亩,在府城能保住吃喝穿用还能结余,但在京城,不用想都知道是不能的。

  陈如松安抚道:“也不算太贵,比省城高一些,咱们稍微减少花销,等安稳下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