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海寇篇>第58章

  现在越南的西堤还有一条街,叫冯兴街。所谓布盖大王,布盖听说是父母的意思,可见民众之爱戴,打了二十年啊。

  (果然土皇帝比京官有群众基础。/冯继:你看我做甚,跟我有关系么……?有……没有啊?没有么?/嘿嘿,你家的事我哪知道啊大族长,不过这么说起来赵都护岂不是很不招人爱……)

  ( 待续)

  考证+八卦:关于文中的古代海盗(下)

  3.0 占婆左禄(还有人记得嘛?)

  开篇跟冯继一起围龙涎屿(大概在爪哇岛南部,唐时的诃陵就是现在的印尼爪哇岛)的左禄来自占婆,是占族建立的古国,在现在的越南中部,似乎与水陆真腊相邻,这里传入中土的农作物,就是传说中的占城稻啦。

  4.0 北溟侯

  北溟侯长期在北方冰海,走的是四海通夷道里从登州出发向北去流鬼国的那条,流鬼国在今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东方先生在《神异经》里写道,“北海有大鸟,其高千尺,头紋曰天,胸文曰候。左翼文曰鷖,右翼纹曰勒。头向东正海中央捕鱼。或时举翼而飞,其羽相切如风雷也”。

  此语大类“北溟有鱼其名为鲲”,于是乎就叫北溟侯啦。

  5.0 大唐岭南节度经略采访使王锷

  这个巨长的名字,某人直接缩写为岭南节度使了,对于极富幽默感的王大人,还是要介绍的。

  王大人在正史被记得大段大段,可见其官运亨通,文里是他做岭南节度使的时代,之后又做了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都是肥缺咧),元和中贿赂宦官想当宰相,好容易提上议程就被白居易一篇状子参回去了,理由是宰相要有清望大功,“锷非清望,又无大功,深为不可”。

  其实此人岂止没有清望,在清望这方面,堪称反面教材。

  岭南节度使之所以是一个肥缺,大概是因为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来自港口商贾税收(所谓商业税),地税收不了多少而且各色人等来往繁杂,王锷“善于商贾”,就知道巧立名目变着法跟民间要钱,税收多了,就把财政盈余私饱中囊了。(跳起来暴踩,看我不让裴迪整死你)。

  节度使接受外来船只时,需要“讥市”又叫收市,将船上珍奇收归,进贡西京,王大人收市之后总是留下一点,以至于“富于公藏”然后“日发十余艇”装作商贾出境贩卖,由此大富。

  作为善商簿的人,开源不止,人家还知道节流。

  王大人重视废物利用,热衷收集旧物边角料,宴会之后的剩余都留着下次用(按说请的该有他要勾结的大官,不怕人说寒碜?估计所谓废物利用是都拿去卖了,那时候市场蛮完善嘛,咂嘴)

  关于王大人的节流,《唐国史补》里有个笑话,说的是他的门客跟他讲“积而能散之义” ,过了几天王锷跟他说:‘前所见教,诚如公言,已大散矣!,门客问,大人都散给谁了?答:诸男各与万贯,女婿各与千贯矣。(肥水不流外人田啊,汗)

  王锷从做人幕僚起家,并非进士明经考入,于是连他的举荐人都说他文用不足,就是这样一个人还能如此官运亨通炙手可热,自然有他的能耐。

  据说他收到人的匿名举报信,都是看都不看就塞靴子里,等人走了就拿来烧掉,常常没过几天,附近就有人被查抄治罪了,然后手下就看着他无比崇敬:不是把信烧了嘛,原来人家早就知道,再世青天咧。

  不知道哪条巷子里嚼舌头的人说:什么呀,他靴子里藏了一堆假信,你看他烧的都是假的,真的人家藏着回去偷偷看呢。

  按说这种程度的流言蜚语,还是针对节度使大人的,早该扼杀在岭南范围以内了,不知这为史官大人咋知道的,看来对他印象也不好啊,向这位史官大人致下敬,且不管你是不是添油加醋了。

  王锷因此进入了上流社会,自称太原人攀附太原王,大概认了个干爹啥的,升迁不断,还招的世人争相攀附。

  据说他还尝读春秋,自称儒生,估计当时是他权势之下,世人唯大囧而已。

  可是臭了他整篇的史官大人得意的写道:“又尝读《春秋左氏传》,自称儒者,人皆笑之.”平日里位高权重,笑也笑不得,我这就让后世笑话死你丫的!(这位前辈,听口音是幽州人氏吧?)

  不过人家王大人这海盗,当得这叫一个得天独厚,不用杀不用抢,货物出境,财富自来,所以某人安排他被静海侯挑唆的人给抢了,顺手还要了条船。

  (所以看看,白居易的上书何等英明,在那种内外交困隐患处处的时候,白大人真是救民于水火啊,别郁闷了,乐天的诗那都是以笔为枪,万古流芳。)

  6.0 静海侯,海王,沧浪侯相关

  6.1

  静海侯的事情,基本算是某人空穴来风,历史上倒是有个“静(净)海王“王直,明嘉靖徽州人,又称三十六岛主,在宁波开港走私,商盗并重,统御海疆,多次上书通商开市,结果招来水军追杀。后来被朝廷清剿时逃到日本休养生息东山再起,日本称他为“五峰船主”据说不挂他的旗不敢出海,结果杀回去以后被朝廷以亲眷要挟,最终诱杀,不过确实“杀之无理”。

  “王直向居海岛未尝亲身入犯,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这是著名的科学家天主教徒文化交流使者上海人徐光启大人的说法,不过公认腹黑的明朝出了这么件事,有内情啊有内情,不再赘述。

  ( 悲情)王直从来对明称“臣”,被斩时说:斩他一人,会苦江浙百姓.他死于1559年,五年前被嘉靖调往江浙抗倭的年轻将领,就是流芳千古的名将戚继光。

  后世有人说他是倭寇,或者是助长了倭寇,拿日本人要给他立碑说事,大有同仇敌忾之势,也有人与当时的看法相同,觉得杀之无理,再说当时的日本有如诃陵,比较有名的海盗集散地而已。

  无论如何,几乎同一时代(几十年后)的大陆之西的一个孤岛上,作为大英帝国迈向世界霸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举起长剑,放在海盗德雷克肩上,在他的“金牝号”上,封他为骑士,将皇家海盗写入史册。

  6.2 海王

  “ 坐论海王,奄有数郡 ”,鼎鼎大名的福建郑芝龙,郑成功他爹,集官商盗于一身,装备先进,抗击荷兰侵略者,垄断海商,稳坐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