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兰亭>第31章 遣将

  “舒大人简直是在胡扯!”听完舒明远这番话的方南也顾不上什么以下犯上,他伸手直指着舒明远,“当年狄戎来犯,便是有舒大人这般说辞,才让大梁落得个丢了半壁江山的下场,当年尚还有一条渚江可以渡,若今日渡口被破,狄戎顺江南下,我等还可以往哪里退?”

  此言一出,整个问礼殿一下安静了下来,皇室南渡以来,所有人虽都知这是件丢进皇室颜面的事情,却没人敢提起来过,今日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被一个不算顶大的官员一下说得个明明白白,所有人都觉得,这人莫不是活腻歪了。

  “放肆!”舒太后冷着脸出言打断道,“当年南渡之事乃是在种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今日召集各位大人来此是为了商讨如何解决渡口危机一事,方卿却在这里重提旧事,意欲何为?”

  此时的方大人面色涨红,梗着脖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像是要直言不讳,再同舒太后辩上一二。

  奈何坐在方南身边一个络腮胡男人先一步将他拉着跌坐在了椅子上。

  “太后娘娘息怒。”只见络腮胡站起身行了个礼道,“想必方大人也是一心忧国忧民,恐狄戎声势浩大一心南下进攻,这才出言不逊,还望太后娘娘宽恕。吾等今日而来,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局,这困局还未解,各位大人们先起了矛盾,这岂不是让那狄戎蛮人更加得意了?”

  舒太后觑了一眼络腮胡没有说话。

  一旁的霁月观察着舒太后不太好的脸色,又仔细瞧了瞧下面站着的络腮胡,逐渐将这人对上号来。

  此人乃是枢密院副都承旨柏政,平日里没有听说过是支持哪一派的人物,很是让人摸不透。

  霁月又看了舒太后一眼,觉得眼下是个好时机,便主动开口询问道:“这位大人可有解决渡口之急的好办法?”

  “禀陛下,臣乃枢密院副都承旨柏政,其一,臣以为,眼下困局我大梁应该速速派兵至渡口,这么多年相安无事,狄戎人不可能只是小打小闹,先增兵以探狄戎虚实,若狄戎久攻不克,自会主动与我大梁谈和。其二,渡口向来都是重兵防守,怎么会短短时间内就向南安都城求援,臣请陛下派遣监军使一并前往渡口,以查其中缘由。”

  若是说柏政说的第一条听起来还合情合理,那么他所说的第二条显然是意有所指。

  正在仔细观察这问礼殿中每个人的霁月发现,刚才还风度翩翩用言语攻击方南的舒明远这时半藏在袖袍下的手已经捏成了拳头。

  他突然想起来之前兰亭曾同他讲过,现在驻守渡口的镇远将军乃是舒太后的妹夫,柏政这分明就是在明着说这镇远将军有问题。

  “柏大人说着眼下乃危急之时,不能做内讧的事,敢问柏大人说的这其二又是意欲何为?”舒明远冷冷问道。

  “当然是整顿军纪,若是渡口守军涣散,将领无作为,即便是派一批又一批的援兵前往,怕是也无济于事,有些人若是守不住这要塞,就回南边当个闲散公子哥也好。”

  这话说的可忒好了,霁月忍着笑意想。

  “我劝柏大人莫要妄言。”舒明远直直盯着柏政道,“驻守渡口的将领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各位大人都像柏大人一样猜忌,以后还有哪位将领敢驻守渡口?”

  “舒大人也莫要如此着急嘛。”刚才那位首先开口老头再次站了起来,“若是镇远将军无过错,吾等自然不能编出个过错来扣到大将军头上,只是……只是老夫在来问礼殿之前,收到了渡口知府的急信,说是这狄戎人本已在渡口称前盘踞多时,可镇远将军觉得自己能解决那些蛮人,便一直没上报朝廷,拖到现在撑不下去了,才匆忙请求朝廷出兵,不知舒大人知不知道此事?毕竟镇远将军可是舒大人的妹夫呐。”

  这位老臣的一番话,一下把本还想辩解一二的舒明远堵了回去,问礼殿再次安静了下来,许多双都在盯着舒明远,想知道这位宰执大人接下来还有什么话要讲。

  “好了。”舒太后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大殿内的宁静,“若此事属实,朝廷自然要去派人追查,当务之急乃是先将渡口之急解决了,哀家觉得柏卿说的有道理,不如就按柏卿所说,先派兵增援渡口,若是来日狄戎久攻不下,到时他们自然会同我大梁商讨议和之事。”

  听见舒太后商定对策,舒明远看了一眼自家妹妹,嘴唇微动,仿佛想要说些什么,只是最后终究开始没有开口。

  “宋卿。”舒太后点到了宋闻启,“你是枢密使,你看眼下该派谁出征,从哪些地方调兵为好?”

  “回禀娘娘,若是求近,我南安城和渡口也仅为一江之隔,自是从南安城中抽调驻守的禁军最佳,可万一狄戎铁了心要攻下渡口,江北那面应对不支,怕是南安城的驻守兵力不够,倒是不能保护陛下和娘娘的安全,而今只有从东海沿岸的白城,秦石两地调兵北上为最佳。”

  “宋大人,即便现下就遣将往白城,秦石两地调兵,等到集结完毕再北上,怕是到了渡口连黄花菜都凉喽。”一名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开口道。

  “莫非褚大人还有好办法?”宋闻启不甘示弱道,“还是说褚大人想要不顾陛下和娘娘安危,强行让驻京禁军北上?”

  “宋大人这就是曲解了我的好意了,先不说从东海沿岸派兵北上所需时日究竟是否过长,便是这其中所需的军饷耗费,我褚温澜身为三司副使便要多嘴一句,国库可没有那么多钱给宋大人挥霍的。”

  “你!”宋闻启被三司副使呛了这么一句,气的脸色涨红,“这都什么时候了,身为三司副使褚大人你居然还要在军饷上算计。”

  “非也非也。”褚温澜脸上带着些许嘲讽说道,“不知宋大人要派手下哪位大将前去北上抗击狄戎?若是宋大人的手下不中用,改日吃了败仗,到时要议和便得多费些银子,宋大人现在说的轻巧,让我们三司将库中金银全都拿出来供宋大人用,改日到了善后的时候,宋大人莫非愿意把自家家底儿拿出来来填补这么大个窟窿不成?”

  “你!”

  这一下子,问礼殿仿佛乱成了一锅粥,平日里说话的不说话的,官大的官小的都嚷嚷了起来。

  这嚷嚷声简直吵的霁月头疼。

  他从来不知偌大的朝堂竟然还能这样,看着一个个大臣互相跳脚的样子,他感觉这简直和话本子里的骂大街没什么区别。

  “好了!”舒太后再次厉声说道,“你们一个个都是在做什么?渡口那边险要不保,诸位大人还有兴致在这儿互相扯个没完,我大梁的朝堂难不成是乡野村市了?各位个人可真是好礼教。”

  身处争吵中心的宋褚二人碍于舒太后的面子安静了下来,舒太后看着下面一帮不堪重用的人,不禁在内心发问起“这天下还有没有留下男人的必要”。

  “依褚卿所说,从白城,秦石两地调兵太过遥远,那么诸位大人可还有更好的想法?派兵北上也不是宋大人一个人的事儿,若是还有人对此事有更好的想法,不妨快些说说看。”

  “禀娘娘。”褚温澜恢复了一本正经的模样开口道,“臣认为从距离南安以西南不远的崇文,建安两地调兵是为最上乘选择。一来这两地北上距离渡口较近,二来这两地驻守的乃原先抗击狄戎的东路大军,到时援助渡口与狄戎人作战也不怕没有经验。”

  “可……”宋闻启闻言欲出声阻挠。

  “怎么?宋大人还为当年东路大军副将不肯受宋大人节制一事耿耿于怀着?”褚温澜先一步堵住了宋闻启的话头,“这么多年了,宋大人也该放下个人恩怨了,当年东路大军原本擅长水陆两战,理应在东海沿岸待着,最后因着得罪了宋大人,硬生生被遣至西南的内陆去待着,这事儿诸位大人皆知,如今若是宋大人还要打压东路大军,岂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弃我大梁安危于不顾?”

  “我宋某人可未曾这样说!”

  “那就好,宋大人。”

  霁月看着这问礼殿马上又要再次沦为乡野村市,本着自家的江山自己着急的心态,他忍不住开口道:“除去派遣大军外,关于派遣哪位大将北上援助渡口,诸卿可有提议?”

  “禀陛下,臣以为既然褚大人提议由东路大军北上援渡口,那自然应该由东路大军现任指挥使张巨海为支援大将。”宋闻启在瞪了褚温澜一眼后朝霁月禀报道。

  “禀陛下,臣认为由张将军率兵支援不妥。”方才将舒明远堵的哑口无言的副都承旨再次开口道。

  “哦?”霁月瞧了眼宋闻启难看的脸色,不禁在心里笑着想,着枢密使大人怕是今日出门没看黄历,或是太久没去求神拜佛了,老天爷在这儿诚信为难他呢。

  “臣认为派如今的东路大将军张巨海不妥,当年东路大军原本受抚远大将军文秉霖管辖,如今若要提升作战能力,还需召回抚远大将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