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怀璧传>第234章 太子

  景明五年十月十一日, 皇太子册立。

  因景明帝之前已有旨意, 礼部实则在八月多已开始准备, 只是因着皇太后丧仪便搁了下来, 现如今时间倒不是特别紧。

  册立仪开始之前皇帝以及皇长子诸人已先行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鸿胪寺及锦衣卫皆如常仪。

  景明帝登基时江怀璧未有机会看过那等场面, 头一次遇到皇太子册立仪, 这阵仗已万分震撼。

  皇帝已服皮弁服于华盖殿升座,尚宝司将宝置于案上。鸣鞭声于皇宫内响起, 一声一声震耳欲聋,在万千宫墙中回荡。紧接着是报时、鸡唱、定时鼓讫, 唱排班。

  随后文武百官以及生儒耆老人入班行叩首礼,传制官由左门出传制。

  制曰:景明五年、十月十一日, 册立元子纾为皇太子。

  卿等执节行礼后,执事官将节宝册置于綵舆中, 黄盖送至左顺门外,内官方至文华殿授册。

  皇太子受册毕后至奉先殿,本应按次诣皇太后及皇后前行八拜礼,然而此时二人皆已崩逝,仪礼自然相应取消。

  次日十二日便是皇帝具袞冕于华盖殿内受百官上表祝贺。于内宫, 由如今的荣贵妃主持,带领诸皇妃受内外命妇进笺贺礼。

  告谢礼毕, 奉天殿方颁诏天下,遣官齎捧御书礼物、往各王府报知,至此太子册立仪礼毕。

  东宫属官尚在商议中, 太子既已册立,其余诸事倒是无需着急。

  景明帝很快将重点从东宫移到了前朝。吏部尚书人选经君臣商议后定了下来,将河京兵部尚书荀微调入京中任吏部尚书。

  紧接着朝中一些空阙也逐渐补上来,阁臣人选经朝中大臣会推,内阁列出名单,最终由皇帝过目决定便算定了。

  此次入阁两人分别为吏部左侍郎程经义和翰林学士钱谆,涉及魏家一事的那三人自然极少推举。

  此次自太子册封至内阁事毕皆风平浪静。

  内阁中忙完这些才开始定东宫属官,其实原本太子身边跟着的人不少,定起来并非没有眉目,而近期正操心着边关战事的景明帝直接将事甩手给了内阁。

  江耀庭自己犹豫的是,景明帝定然是中意怀璧的。上次说好的一月为期,最终原本该提一提这事的,且于此事上定然有不少人会针对她,然而紧跟着的是太后崩逝,一时间竟无人再提。

  他思忖着,是否先将东宫选拔属官这事大肆宣扬一番,一来众大臣所举荐有才德之人或许比他们视野更开阔些,无需拘泥于眼前,二来他站得高了自然会有人想起来怀璧。

  他自己私心想着,怀璧如若入了太子詹事府,大约便要引起群怨了,这半年已经够令他心惊了。

  从前所看到的景明帝可并非如此,景明帝多疑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便说此次阁臣之选,推举蒲启庆的虽然不多,但是内阁中商议后还是将他写了上去。景明帝最终拍板的时候清清楚楚说了一句他“忠心不足”,幸而蒲启庆没在,否则得当场气死。

  至于为什么景明帝断定他忠心不足,他们心底自然都有猜测,其余人或许不明所以,江耀庭自己已明白七七八八。他知道景明帝也只是怀疑而已,那案子至今未曾全部查清,但景明帝已然直接下了论断,半点情面都不留。

  可即便如此,对于江怀璧,景明帝居然没有半分疑心。或许有过,但却从未表露出来。

  这样的圣宠……

  江耀庭无奈,直接交代江怀璧,此事同她有关的,尽量躲一躲。这一阵东宫属官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为此争破了头,也不少她一个。

  江怀璧叹气:“这哪里是我能躲得过的……陛下又不是看不出来,不如我想个理由去同陛下说说。”

  她思忖片刻,眸色平静:“我如今算是宋府的女婿,宋府有丧,缌麻当服三月,现如今算来还差一个多月的。”

  江耀庭想了想,也的确是没有什么理由了,轻一颔首,眉头微锁,又叮嘱道:“毕竟是国丧才过,你同陛下说自己时言语多斟酌小心。”

  江怀璧点头应声:“怀璧明白。”

  她顿了顿,忽然问:“父亲可知燕州如今情况如何?”

  江耀庭轻怔,随即摇头:“只来了一封密保,说情况可观。可究竟怎么个可观法,未曾多言。按理说不该如此,燕州八百里加急一日便也能至京城,可如今杳无音信。”

  “石将军领兵不少,怎么也要有个动静出来……”她凝眉沉思,大有不解。

  江耀庭明白她的意思,却只喟叹一声道:“如今没有消息便是猜测也无济于事。……怀璧,你若想这件事躲过去,有许多事便无需插手。言语头上你自己是有主意的,我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你大可不必事事出彩……”

  江怀璧恍惚了一瞬。

  耳边却恍然回想起一声低低的叹息:“……我倒是宁愿你等闲……”

  事事不必出彩,可她还未启蒙时是由祖父教导,平日里对她载和蔼,于学业上是半分不放松,启蒙后乃至入明臻书院,所有的夫子所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自然都希望门下学生能学有所成并脱颖而出。

  许是那个时候这思想便都刻进心底了,未曾想过平淡的日子,便要日日卷在洪流中,不进则退。

  她知道现在的情况早已不同,可即便她有心,景明帝还能察觉不出来?

  “陛下的心思难以揣测,在御前心思要想藏得滴水不漏的确困难。”她轻声道。

  江耀庭默了默,不再说这件事,问她:“你于文华殿这两个月觉得如何?”

  “我毕竟资历浅些,许多事皆是听从钱学士指导,受益颇丰。为太子殿下讲过几次书,他许是学得早些,于一些前贤观点都破有见地。但毕竟行走于翰林院和文华殿两边,偶尔觉得力不从心,便知父亲平日里有多劳累了。”

  江耀庭笑笑:“到这个位子上,也不能以忙闲来衡量,需看心境了。在有些事情上,我至今都明白,我是比不上周蒙的,只可惜……”

  江怀璧略有不解:“可父亲曾说过,他太过圆滑,不适宜身处高位。”

  江耀庭微一摇头:“那是性情问题,他生性如此。但于君臣之间固然不讨喜,在有些事情上倒是有利于融合各家优点。他于每一件事都能游刃有余,且协调好各方关系,而我至今未能望其项背。更不必说如今内阁进了新人,陛下疑虑太多……”

  江怀璧沉默。相较而言,她所处环境比父亲已平静太多,翰林院除却方文知外,还未有同她敌对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最甚不过是在御前更加谨慎些。总算是明白前辈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资历有多重要了。

  .

  这几日江怀璧也一直关心着燕州那边的情况,想着毕竟是战争,京城中南来北往的行人应当也是知道一些的,但她却打听不到半点消息。

  更别提沈迟了。他到任以后倒是专门送了封信回来,给她报平安,后来便杳无音信。

  她知道边关定然没有那么简单,可也不至于到现在这般情况。

  幕后人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她被宣召进殿时已至酉时,最近事务繁忙,景明帝接见大臣也比往常要多些。

  进殿叩拜行礼罢,景明帝劈头问的第一句便是:“前段时间都没听你说什么孝期的事,今儿个忽然提起来?”

  大有兴师问罪的意思。

  江怀璧答:“宋太师薨逝后微臣上了三封折子了,陛下看到的是第四封……”

  第一封景明帝压根没看到,内阁默认同意直接发下去了;第二封不知所踪,江怀璧怀疑是景明帝看到后直接寝置未发;第三封江耀庭提了提,景明帝未曾表态。一直没有回应,她只能继续上值,皇帝召见自然需前往。

  这一封江怀璧不想再浪费时间了,直接呈到御前。

  虽说提前已有应对,但她心底还是没抱太大希望,景明帝是最爱刨根问底的。

  上首果然没了声。江怀璧只听到景明帝翻页的声音,左右看的定不是她那封。

  她仍旧跪着,心知从一开始皇帝大约就是不太高兴的。只是拖的时间越长,于她越不利。

  半晌后她终于忍不住先开了口:“陛下,微臣……”

  “闭嘴!朕让你说话了?”

  江怀璧只能闭了嘴。片刻后仍旧是书页的声音,时不时停顿一下。若停顿时间长了,便听得到他提笔书写的声音。

  她心里略有些着急,却无可奈何。

  良久后上首终于有声音传来:“琢玉觉得东宫如何?”

  江怀璧怔了怔,竟有片刻茫然,让她评价东宫太子?

  “太子殿下忠贤孝义……”

  话音未落似是听到上首轻嗤一声,她忙闭了嘴,索性后半句也都吞下去了。

  景明帝竟也没再问她这个,直接道:“东宫属官,你是朕内定的。”

  江怀璧一惊,指尖微不可闻地一颤。

  “慎机素来谨慎,因此朕并未告诉他,商议时朕特意将你暂时跳了过去,他约莫是能猜测到的。定你是因为朕信你,看重你。你以孝期试图躲过去,朕想知道,是你的意思,还是首辅的意思?”

  江怀璧听他称呼都变了,心底一沉,背上只觉瞬间一凉。

  因此她的回答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微臣自己能想明白。处于孝期是其一,且朝中人才济济,优于微臣者数不胜数。”

  其实景明帝也能看出来江耀庭也是不大愿意的,自从江怀璧升任侍讲后,便能看得出他处处都想将她往远了推。可他既然发现了,又怎么可能让江耀庭得逞,再者江怀璧于许多事上的确能为他谋划。

  其实她留在翰林院于他更有助益,只是定她去太子身边于她前程更好些。景明帝心底不大舒服,他许久没有为他人着想了。